1935年大渡河边,一老秀才深夜见到毛泽东,留下1句话救了2万红军

美食   2025-01-01 04:30   广西  

1935年5月25日,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抵达大渡河安顺场,身后是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紧追不舍,前方则是波涛汹涌、暗礁丛生的河流。

在这样的困境中,毛泽东眉头紧锁,伫立在河边,手中的烟早已燃尽,毫无察觉,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

那天深夜,一位身着旧布长衫、脚踏青色布鞋的老秀才偶然见到毛泽东,两人初次相识却聊得甚为投机。离别时,这位老者给了毛泽东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叮嘱毛泽东务必铭记,谁也没想到这一句话竟在后来拯救了两万红军的生命!

这位老秀才究竟是谁,他留下了怎样的重要话语?这一切还要追溯到1863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率领四万大军抵达大渡河安顺场的那一刻……

大渡河安顺场,是这条河流中最适合大规模部队渡河的地点。

自红军长征以来,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持续前行,已跋山涉水近八个月,当中央红军抵达大渡河时,队伍中仅剩下两万余人,身后追赶的蒋介石大军则多达二十余万。

蒋介石早已成竹在胸,派出了飞机在空中散发传单,上面用醒目的红字标明:“大渡河是红军灭亡之地”。

蒋介石心里清楚,他的计划是一步步将红军逼入绝境,重演当年石达开的悲惨结局,毛泽东自然明白敌人的用心,他在大渡河边立下誓言:“我毛泽东绝不做石达开第二!”

石达开曾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在与洪秀全决裂后,他与手下亲信制定了进军四川的战略。然而,宝庆会战后,尽管石达开所率领的部队屡遭挫败,却始终未能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无论战果如何,石达开始终对四川念念不忘。在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便渴望推进四川,而如今他已不顾一切,只图在四川开辟一片天地。

1862年9月,石达开集结所有兵力,策划了“三路进军,奇袭成都”的计划。

这支三路大军,分别来自云南、贵州和四川宜宾。石达开率领中路军自宜宾出发,而当时的宜宾可通过两条路线抵达成都:一条是较为平坦的大路,从大凉山到大渡河,再东行至成都;另一条小路,虽然地形崎岖,却更为近道,需要从西昌北上,经过大渡河安顺场,再经雅安抵达成都。

尽管大路相对安全,小路艰险,但由于离成都更近,渴望尽快成为“川中王”的石达开选择了冒险的小路。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领四万大军抵达大渡河安顺场,开启了为期29天的渡河之旅。

那时,大渡河的水位尚未上涨,河对岸几乎没有清军,只有少量的彝族土司人马驻守,这些散兵游勇对石达开并构不成威胁。

在渡河的第一步中,石达开派出几百名骑兵率先渡过河流,深入对岸侦查情况,确认安全后,这些骑兵又返回向他报告情况。

实际上,几百名骑兵既然已经成功渡河,石达开应该让他们留在对岸,以便相互策应,这样对后续整个大部队的渡河将更为有利。

就在这天晚上,石达开的小妾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他顿时欢欣雀跃,命令队伍原地安营扎寨,设宴庆贺,竟然庆祝了整整三天。

然而,在战争时期,兵贵神速,石达开完全错失了最佳的渡河时机。三天过后,河水开始上涨,一切都已为时已晚。

大渡河地势险恶,两岸均是悬崖峭壁,平时河宽约180米,涨水时可达300米以上,险情重重,甚至当地土司势力都不敢轻易靠近,正因如此,石达开特意选择在此安营扎寨。

不久之后,当地土司意识到石达开已驻扎在大渡河安顺场,为谋求更大利益,他们立即将石达开的动向告知清军。5月20日,清军派出各路兵力,将石达开的军队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绝境,石达开只有奋力一搏,唯有突围大渡河。5月21日,他组织了一次规模最大的渡河行动,调集了5000名精锐士兵,乘坐十几只木船和竹筏发起强渡。眼看他们即将成功登岸,河水却突然猛涨,所有船只和竹筏被彻底打翻,同时对岸清军的炮火如倾盆大雨一般狂轰而下,5000名勇士无一生还,牺牲殆尽。

石达开随后又发起了数次渡河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改道松林河。尽管松林河的宽度只有二三十米,但两岸却是陡峭的悬崖,根本无法攀登,石达开的大军只能眼睁睁地等待灭亡。

为保护剩余士兵的性命,石达开写下了一封信,希望以自己的性命换取部下的安全。骆秉章同意了这个请求,石达开被活活剐死,而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全部被处决。

石达开从抵达大渡河到最终死于此地的故事,均被生活在大渡河岸边的一位老秀才一一见证。

1935年,毛泽东领着两万名中央红军再次踏上了石达开曾驻扎之地,而身后则是数十万国民党军队,面前则是急流险峻的大渡河,毛泽东不禁皱起了眉头……

大渡河的水流湍急,毛泽东站在峭壁之上,双手背在身后,深思熟虑。

红军此次抵达的时间,较石达开当年晚了整整半个月,彼时已是汛期,大渡河的宽度已达300米。而幸运的是,红军的先遣队总指挥杨得志带领小型部队,冒着大雨日夜兼程,成功消灭了国民党驻守的两个连队,掌控了渡口。

1935年5月25日,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正式打响。轻重机枪齐发,对岸的敌人倾泻火力,17名勇士乘坐小船在涌动的急流中挺进,冲锋号声嘹亮不绝于耳。

此情此景,刘伯承和聂荣臻纷纷走出防御工事,为首长的安全着想,号手停下了冲锋号。刘伯承一挥手,命令道:“继续吹!”

为了鼓舞士气,红军总政治部部长肖华也拿起冲锋号,走到阵地最前方,挺胸而立,开始吹奏。

在枪林弹雨中,17位勇士丝毫不畏艰险,最终成功抵达对岸。就在他们登岸之际,身后的大部队也发出了最后两发炮弹,正中敌阵,勇敢的士兵们立即跳下船,向岸上冲去!

此次强渡大渡河虽然取得了初步胜利,但后续的渡河工作却异常艰难。由于水流湍急,几次架桥的尝试均告失败,最大的船只只能容纳40人,单程往返需时逾一个小时。以这种速度,中央红军的2万多名战士至少要一个月才能全员过河。

眼下对岸的敌人尚未稳固,如果能够抓住时间渡河,便有机会抢占先机,趁敌人尚未形成围堵态势打破包围。因此,红军必须进,绝不能退!

毛泽东思虑再三,如何才能找到最佳渡河方案?警卫员见他半天未发一言,便悄然退到一旁,以免打断主席的思考。

就在此时,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快步走了过来,兴高采烈地说道:“我有办法!”

他这一声呼唤直接打断了毛泽东的沉思,毛泽东虽感不悦,却也未多加指责。

李富春满面喜色,走到毛泽东身边说:“您不要着急,我刚从附近的群众那了解到了情况,这里有位90多岁的老秀才,名叫宋大顺,他亲眼目睹了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何兵败于此!”

听到此言,毛泽东心中一亮,终于看到希望的曙光。这个宋大顺土生土长,对当地的地形一定熟悉,再加上他见证了石达开的悲剧,也许他会提供渡河的良策!

想到这里,毛泽东的精神为之一振,急忙问道:“他在哪里?我们有必要去拜访这位老秀才!”

李富春一把拉住毛泽东,面带微笑地说道:“您还是多休息一会儿吧,我会派人把他请过来的。”

毛泽东点头回应。若是平时,他必会亲自登门拜访,但此刻虽身为指挥者,实际情况却是与大部队紧急行军,历经两日艰苦跋涉,走了三百多里山路,其脚底已经化脓,痛苦不堪,每一步都仿若踩在刀上。

夜深人静,疲惫不堪的红军战士们靠在一起小憩,四周闪烁着篝火的光影。在不远处,两名警卫员正搀扶着一位老者,手握灯笼缓缓走来。

年逾九旬的宋大顺神态依旧矍铄,身着一件旧布长衫,脚踏青布鞋。他一见毛泽东,毛泽东便直切主题,询问他对当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看法。

毛泽东不仅希望从宋大顺口中验证历史真相,同时也在考验这位老秀才对于那段历史的理解深度。

老秀才毫不犹豫,侃侃而谈,指出石达开兵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石达开抵达安顺场后,派遣骑兵过河侦查,但在确认情况后又让他们返回,结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消耗了士兵们的体力,这对军队士气的打击可想而知。

其次,石达开对个人事务过于放纵,他为小妾庆祝生产送宴整整三天,演出载歌载舞,乐不思蜀,这极大地拖延了军队的行动机会。

最后,石达开也未能充分考虑五月夏季的雷雨天气,等到大渡河水位陡涨,其部队渡河时势必会更加艰难,这些都让石达开的失败成为必然。

听罢老秀才的叙述,毛泽东不禁连连点头,心中感慨不已,老先生的见解与自己的认识完全契合。

毛泽东激动地说道:“先生高见,我绝不想成为石达开的第二,不知道您可否提供一个渡河的良策?”

接着,毛泽东简单讲述了红军当前的情况。宋大顺思考片刻,摇摇头说道:“安顺场的河水宽约三百米,深达三十米,水面激流湍急,水底暗流涌动,稍显不慎便会翻船落水。以四只小船,欲在敌人到达前全部渡河,简直是痴心妄想!”

毛泽东噗嗤一声点头,宋大顺所说的情况他早已料到。

“安顺场渡河不可能,但大渡河上游有机会。”说到这儿,老秀才故作神秘,略微停顿,招手让毛泽东靠近一些。

毛泽东凑近耳边,老秀才低声说道:“若红军不怕辛劳,大渡河上游三百里处有一座铁索桥,名为泸定桥,乃康熙年间所建,唯有走此桥,才可能找到一线生机!”

毛泽东心中一喜,紧握老秀才的手,连声道谢,激动地表示:“您真是救了我们啊!”

老秀才微微一笑,起身准备离开,临走前,他紧握毛泽东的手,嘱咐道:“首长一路上莫停留啊!”

老先生的一句话在毛泽东耳边回响不去,想不到如此简单的叮嘱,为两万名红军的性命提供了巨大希望。

当晚,毛泽东立刻召开紧急战略会议,把宋大顺提出的“渡河良策”分享给众人,李富春迅速拿出一张地图,认真研究起来。

最终,毛泽东决定将部队分为左、右两条路线,右路军由刘伯承带领,继续从安顺场渡河,随后前往大渡河北上泸定桥,与左路军会合。

林彪率领红一军第二师、军团部及红五军团提前出发,目的是先期控制泸定桥,为左路军渡河创造条件。

毛泽东细致估算,接下来的三天,红军必须急行军一百六十公里,争取在规定时间内抵达泸定桥。

这一决定出炉,许多机关战士均显得沉默异常,李富春忧心忡忡地看着毛泽东,连日奔波与行军,毛泽东的双脚已满是脓疮和血泡,战士们的身体状况同样不乐观。

然而,毛泽东下定决心,他决意不做石达开的第二,这支红军绝不再是昔日的太平军。我们拥有坚如磐石的意志,不怕艰难险阻、勇于牺牲的精神,必将无畏向前,走向胜利的光辉彼岸。

5月26日正午,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指挥部气氛凝重,刘伯承和聂荣臻带领右路军坚定驻守安顺场,在成功渡河后,迅速向160公里外的泸定桥赶去。

在出发前,毛泽东对全军作出了重要指示:“只有攻占泸定桥,我们才能避免重蹈石达开之覆辙!”

在船只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右路军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渡河,各项准备工作一气呵成。此时,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急忙调动川军的两个旅,快速聚集于泸定桥,并命令西康军阀刘辉在途中阻击红军,企图拖延红军的行军速度,并炸毁泸定桥,封锁红军的退路。

蒋介石的双重计划看似周密而完美,如果没有变故,红军恐怕残生无几。然而,显然,这个计划注定要遭遇“意外”!

蒋介石的阻击部署一经发出,便被我军情报部门及时截获。中央红军迅速进行调整,决定提前一天发起攻击,指令的紧急程度从“十万火急”升级为“万万火急”!

在行军途中,毛泽东不禁想起老秀才的警言:“绝不能停留,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

28日,大渡河两岸突降暴雨,红4团以极快的速度向泸定桥进发,而对岸的川军也在尽全力向泸定桥靠拢。在大渡河的两岸,红4团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竞赛!

在雨夜里,对岸增援的敌军忽然点燃火把,红4团见此情形也迅速点亮了火把,目的是误导对岸的敌人以为是自己的部队,两条火龙便在大渡河两岸交相辉映,势不可挡地向前推进。

不久后,对岸的敌军实在无法坚持,选择在原地休息片刻。红4团见状,毫不退缩,拼尽全力向前冲刺!

按计划,原本预计为期三天的行军,这一次硬是缩短到了两天,红军在29日清晨占领了泸定桥西头。

西康军阀刘辉与蒋介石本就关系微妙,接到命令后,他仅象征性地派出几支小部队进行拦截,根本无法阻挡红军的强劲步伐。

待我军抵达泸定桥西头时,刘辉刚刚掀去桥板,见红军来袭,立刻匆忙撤退。

只要铁索仍在,我军就还有一线生机!

泸定桥跨越在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之上,桥体由13根铁索构成,其中底部有9根,左右各有2根以供扶手使用。每根铁索由1000个铁环编织而成,平日里会在铁链上铺上木板,以供人行走。

泸定桥悬于河面数丈之高,行走其上令人心惊胆战。如今,仅剩下光秃秃的铁链,红军要“飞”过,想想便令人心中忐忑。

时间紧迫,毫无迟疑的余地,杨成武迅速组织了一支突击队,由二连连长廖大珠带领的22名战士负责首先跨过铁索桥,三连则背着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设桥面,四连则一边进行掩护,一边传递木板。

在29日下午4时,红军飞渡泸定桥的激战拉开帷幕。

在滚滚激流中,全团的号手同时吹响了冲锋号,激昂的号声在悬崖峭壁间回荡,令敌人倍感惶恐。

在主力队伍的火力支援下,22名突击队员迈上了铁索桥,迅速向对岸奔去。

敌人的子弹如雨点般飞射而来,强烈的撞击声响在铁索上颤动,两名突击队员不幸中弹,从桥上跌入湍急的河水中,瞬间消失无踪。面对这样的情景,其余队员没有丝毫畏惧,坚定咬紧牙关,奋勇向前!

光滑的铁索湿滑冰冷,光是趴在上面就极为吃力,而铺木板的战士们一只手牢牢抓住铁索,另一只手不停向前传递木板。随着桥身的颤动,刚铺好的木板不时滑入大渡河中,但战士们始终没有退缩的念头,依旧拼命向桥头前冲!

在敌人猛烈的攻击压力下,红军终于从铁索桥上越过。对面的敌军见红军如同战神附体,纷纷慌乱,急忙在桥头点燃篝火,妄图阻挡红军的攻击步伐。

廖大珠竭尽全力扯高嗓门喊道:“同志们,冲过去!”

命令一出,突击队员们奋不顾身冲向大火,穿越滚滚浓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搏斗。

突击队队员顺利上岸,随后的铺桥部队速度也随之加快,战士们踏上前方战友铺好的木板,继续向泸定桥进击。

晚上7时,敌军彻底瓦解,红军成功占领泸定城,整个大部队紧随其后,全部渡过了大渡河。

在泸定城内,毛泽东激动地举起双手,向全体红军指战员致以激情洋溢的讲话:“同志们!我们的行动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绝非只是太平军,而我毛泽东更不是石达开的翻版。蒋介石的阴谋又一次落入了空中!” 

刘伯承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铁索桥上,也难掩内心的激动,他感慨道:“泸定桥啊泸定桥!我们为你的胜利倾注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 

在大渡河战役中,红军创造了无数辉煌奇迹,书写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丽篇章:

在关键时刻,17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奋起而出,以坚不可摧的无畏精神,成功掌控了大渡河的两岸。他们的英勇事迹,充分体现了红军战士愿为人民奉献一切的决心; 

而大渡河的77名当地船工则在得知红军遭遇困境后,连续奋力摆渡长达七天七夜,为红军飞渡泸定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22名突击队员勇敢地踏索而上,面对敌人的猛烈火力毫不惧怕,凭借着奋发向上的勇气,打通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为大渡河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掩护17名勇士过河的关键时刻,赵章成这位“神炮手”表现得尤为英勇,冷静地连续发射四发炮弹,精准打击敌军,有效压制了敌人的火力,靠着一己之力扭转了战局; 

红四团在一次艰苦行军中,突破了生理极限,凭借一股硬气在一天一夜内行军240里,放眼全世界,只有红军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正是长征精神的体现! 

然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并没有结束红军漫长的长征之路。在突破国民党川军的重重围追堵截后,红军队伍抵达了长征途中面前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脚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样伟大的精神和宏大的气吞山河的胸襟,举目四望,只有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红军队伍才能够具备!长征精神,永远驻扎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半个世纪后,在大渡河边耸立起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纪念碑揭幕的当天,曾参加大渡河战役的杨成武将军再次回到泸定桥,并主持了揭幕仪式,见证历史的辉煌。 

在长征胜利25周年之际,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了卫星发射场的位置,将其设在大凉山中。曾经漫山遍野都点燃火把的地方,如今,一枚枚火箭从这里腾空而起,乳白色的箭身上赫然印着一个鲜明的字眼——长征!

历史浩瀚长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分享公众平台。为您献上古今中外历史、民间野史等。如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