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官渡古镇的寺庙,它不仅是佛,道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沿着整齐的街道,穿过应有尽有繁华的商业区,便来到了妙湛寺金刚塔的广场。妙湛寺金刚塔,位于妙湛寺前,又名妙湛寺石塔,俗称穿心塔。建于明朝天顺二年(公元 1458 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曾进行过修缮。该塔全部以沙石砌筑,塔基呈方形,高 4.8 米,边长 10.4 米。基台下有东、西、南、北 4 道券门十字贯通,可供人通行。基台上有五座佛塔,属于金刚宝座式塔,中央为主塔,通高 16.05 米,塔座为方形折角须弥座,四角各雕有力士像 一 尊。
后面是妙湛寺双塔,寺内建有东西两座 13 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西塔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 年)地震中被毁,仅存东塔,现在的西塔是 2001 年重建的。塔高 17.5 米,方形台基边长 5.5 米,1-12 层四面有佛龛。顶部有铜制大鹏金翅鸟,以镇水患。
妙湛寺双塔与妙湛寺金刚塔共同构成了官渡古镇的标志性景观,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每值冬秋夜晚,玉兔东升,两塔倒影似笔尖,阴影移动,犹如神人大师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故称“笔写苍穹”,这也是官渡八景之一。
顺着双塔广场后面的石台阶。拾阶而上,妙湛寺出现在眼前,穿过山门 ,进入大雄宝殿前面的四合院,四合院里有一个很深的水池,里面有一双白色的石龙在潜水,水面有睡莲绽放,水池周围,雕栏玉砌,水池上面有一座白色石头雕刻的荷花桥,院子里面玉兰松柏,桂花,紫薇,各种绿树成荫,正面是大雄宝殿,
每一个角都有白色的玉石雕刻的龙柱,支撑着屋檐,栩栩如生,雕刻精美,红墙,碧瓦,白色的龙柱,显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屋檐榫卯结构,龙的图案,无处不见,显示了古代传统建筑的高超技艺,四周的房子也是砖木结构,雕刻精美的木门有红黄两色装饰,显得喜气庄重而又明亮,里面有文昌殿。毗卢殿,顺着大雄宝殿的旁边,来到了里面的大院,再进到里面的院子,里面便是光明殿,妙德阁。
踏在青色的天然石板,走进了旁边一个院子——文明阁。文明阁绿树成荫,古建筑古色古香,红墙碧瓦,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里面有一个叫关圣殿,还有一座孔庙。
出了文明阁往回走,便来到了法定寺门口,官渡古镇的法定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南诏时期(756 年前后),也有说法是宋初大理国“岳侯”高智升所建,历经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重修。其历史底蕴深厚,是佛教密宗在官渡兴起的地方,在当地宗教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穿过法定寺的山门,便踏入了一座石拱桥,是高升桥,桥下水池中,有一对白色的石龙,头部露出水面,池水清澈,红,黄,白,黑各色金鱼在里面自由的游荡,跨过石桥,右边是钟楼,左边是鼓楼,法定寺坐西向东,由正殿、配殿、耳房、厢房、山门组成。
对面是天王殿,左边的走廊旁便是财神殿,天王殿右边走廊旁是观音殿,跨过财神殿,又到了一座大雄宝殿,右边是伽蓝店,左边是十王殿。法定寺占地面积约 2500 余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 17.2 米,宽 15.7 米,单檐歇山顶,九踩斗拱。斗拱出 45 度翼形拱,斗拱承重,这在建筑结构上具有一定特色,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与美观性。
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形状,造型生动,山墙墀头用砖砌如意斗拱,既有宋代建筑的风貌,又具有清代风格。整体建筑小而精致,繁而不乱。配殿、耳房等分别祀观音、岳王、财神等佛、道两教神祗。
官渡古镇还有一座三圣宫,离金刚塔不远的另一街道上,它历史悠久,现存建筑为清代晚期风格。规模较大,占地面积约1347平方米,为三进两院布局并带一四合院,西北侧为两层四合跨院。整体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为独特的布局结构,2018年经过恢复重建,山门被拓宽恢复成三开间门楼,青砖黛瓦,两进殿宇与院落“修旧如旧”,整体风格清新典雅。文化内涵丰富,因宫观内供奉“学圣孔子、文圣文昌帝君、武圣关圣帝君”三圣而得名。
官渡古镇的观音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位于官渡古镇内,建于明朝,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观音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其中,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宏伟壮观的建筑,内有三世佛塔和大雄宝殿佛像。观音殿供奉的则是观音菩萨像,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吸引了众多信教人士前来朝拜。寺内还保存着一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如明代“官渡三绝”之一的官渡古战场和明代石雕佛像等。观音寺的建筑风格兼具南北特色,寺内的文物、建筑和佛教文化都充满着历史和文化气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土主庙位于官渡古镇,始建于唐,至今已有1200多年。据《云南通志》记载,土主庙“蒙氏城滇时建,滇人奉为土神,各村邑奉之,独在官渡者灵异”。该土主庙供奉南诏三大保护神之一的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其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宇宙大神湿婆,归依佛教后成为一等护法大神。天竺佛教初传南诏时,为顺应当地信仰,遂戴上“土主”帽子进驻土庙,这是佛教因俗而化、因地而化最终战胜巫教的手段。南诏借助佛教统一云南,大黑天神功不可没,深得朝野敬重,“凡十户之邑,亦必祀之”,香火历千年而不衰。
土主庙的大殿为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单檐歇山顶,前廊后厦,穿斗式七檩粱架结构。最为夸张的是正面檐下那片密密麻麻的雕花斗拱,斗拱共四层(术语称九跴四翘),每层又出45°斜拱,又称如意拱。每两柱间的斗拱多达6朵,层层累累,密密匝匝,组成一片巨大的斗拱网。所有拱头都雕刻成龙头、象首,施以五彩,使人眼迷神乱,仿佛有数百头神龙彩象翻腾向前,跃跃欲出。土主庙的建筑风格兼具南北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官渡古镇的寺庙,它不仅是佛,道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建筑风格各具特色、但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是官渡古镇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