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除了石屏文庙,100年前郑营村的房子也是如此奢华
石屏文庙位于石屏县异龙镇北正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257平方米,整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进入文庙,跃入眼帘的是棂星门,为木石结构牌坊,背面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颂词,牌坊呈品字型,侧门为单檐悬山顶,顶上铺青瓦。穿过“棂星门”便能看到《泮池》,池上建造单孔石拱桥一座,俗称“状元桥”,石栏望柱头雕有狮象龙凤,造型精巧,池中可以种植荷花,养鱼。
大成殿为五开间、三进间。单檐歇山顶,房顶铺青瓦,殿顶竖琉璃宝瓶和兽吻。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用九架梁,用柱子24棵,其中檐柱6棵,无斗拱,仅檐柱头上用一斗一昂。殿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先师殿是文庙的中心殿堂,单檐歇山顶,殿顶原竖琉璃宝瓶和兽吻,青瓦铺顶。为五开间三进间,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整座建筑上有浮雕双龙护宝图。先师殿前有墀台,占地面积174平方米,正中龙雕两边各六道石阶,供祭祀孔子诞辰的主祭官员上下,尊经阁位于先师殿之后,是收藏儒家经典的地方。
石屏文庙于2013年3月与石屏县衙、玉屏书院、李恒升私宅合并为石屏文庙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特色,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在石屏的重要体现。石屏县的郑营村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郑营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宝秀镇南边, 明洪武年间原名普胜村,系傣族聚居的村子。明初,明军后裔由云南红河州蒙自进入普胜村,傣族被迫迁往元江及西双版纳。郑姓汉族遂将普胜村改名为郑家营。
进入郑营,村子中间有一条青色的石块铺成的石板路,石板路两边为民居,两边的房屋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朝北。全村现有不少保存完整的四合院。
《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在郑营古建筑中最为壮观。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祠堂内有当时滇南名人陈荣昌、朱家宝、唐继尧、陈鹤亭等人的题词匾额和对联。整体布局与朝向,坐南朝北,面阔238米,进深52.1米,占地面积广阔。
整体为两进四合院的建筑群,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依次分布着祠门、莲池、石桥、中殿、正殿、偏殿、楼阁等建筑,展现出中国古典建筑的对称之美。建筑结构与风格,祠门为牌坊式建筑,高大雄伟,属于砖石结构,瓦顶,门框、门墙均用砖石拱砌。正中门宽3.5米,左右小门宽2.9米,通高6米。祠门是宗祠的门面,宗祠门口还有一颗高大的榕树,彰显着家族的威严与庄重。
一进门口莲花池为长方形,东西长16米,南北宽9米。南北向有三孔石拱桥横跨莲花池,栏板上阴刻着诗词,望柱圆雕十二生肖,形象栩栩如生。桥面及大殿室外地面均采用当地不规则石板铺设,形成独特的冰裂纹效果,不仅美观,还增添了古朴的韵味。中殿,建在高0.75米的石台基上,正中和东西两侧有如意踏步五级。中殿为三开间四周有檐廊的建筑,有檐柱二十根,金柱十二根。檐廊的窗棂有“四蝶拥梅”等精美的图案。殿内檐檩上有墨书题记,记录了建造的时间等信息。
正殿建在高1.2米的石台基上,为三开间二进间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两层楼房,面阔14.2米,进深8.4米。台基正中有垂带踏步七级,檐廊宽敞,东西两侧有拱券形侧门。明间前的两棵檐柱特别粗大,上段各有一长一短两根垂花柱从二楼屋檐垂下,檐柱下是雕刻精美的石狮柱础。整座宗祠的斗拱、梁枋、屏门、花窗等都精雕细镂。梁上隔板多雕麒麟、金猴、白鹤等吉祥物;门窗的雕花图案多为吉祥花鸟草虫等文人喜爱的图案,雕工细致,线条流畅,打磨光滑,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宗祠内的彩画装饰华丽,多处贴金,溢金鎏彩,富丽堂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精湛工艺和家族的雄厚财力。祠门的匾联众多,且皆为名士题写。正门的“陈氏宗祠”四字为清光绪进士朱家宝题写,两侧有清光绪进士族人陈鹤亭题书的对联,左右门头两侧有唐继尧撰书的匾联,背面有昆明进士陈荣昌、云南文化名人赵藩题书的匾联等。这些匾联不仅书法艺术价值高,也体现了家族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地位。
陈氏宗祠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石屏地区人类活动和古代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证据。这里是多民族聚居的村落,以汉族、彝族为主,还有傣、哈尼等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1999年,被命名为“云南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有“云南第一村”的美称。郑营村依山傍水,景色如画,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郑氏宗祠》位于陈氏宗祠后面,参观了郑氏宗祠再往前走便是陈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八至十三年(公元1882-1887年),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452.61平方米,由祠门、中殿、后殿,偏殿组成二进四合院建筑。殿宇为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建筑,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小木作及装饰丰富,有木雕、石雕和砖雕,木雕最具特色,采用多种雕刻手法,纹饰及题材丰富。建筑彩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大量采用沥粉贴金。枋、板和门窗上用字画装饰,多为名言警句、唐诗宋词、散文名篇。
采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纹饰及题材丰富,斗拱、梁枋、门窗等构件上多用花鸟、山水、人物、博古、植物、鱼虫瑞兽等内容。地方特色显著,宗祠的建筑平面布局、庭院空间组合体现当地宗祠建筑风格,小木作及装修、砖瓦石作、彩画工艺技术精湛,有显著地方特色,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郑氏宗祠见证了郑营村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主要组成部分。
《陈氏民居》位于郑氏宗祠斜对面,是一座木石结构、土基为墙的三进四合院走马转角楼。它由云南知名实业家陈鹤亭的五弟陈载东建造,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内有38间房。
这座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以下特点:纯原木色:整座建筑采用纯原木色,展现了自然与古朴的美感。除大门之外,都是两层楼,柱梁檩枋用的全是椿木,窗雕精美繁杂,图案多样。房屋内部采用木石结构,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房屋内部的门、窗、吊脚柱、花枋等雕刻艺术非常精湛,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房屋的结构合理,空间宽敞,气势恢宏。
1999年,陈氏民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云南目前现存清末建筑风格比较完整的民居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郑营村的建筑让人惊叹,那古老的青瓦白墙,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漫步在村中的石板路上,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宁静。一座座传统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精美的木雕门窗展示着古人的精湛技艺。抬头望去,屋檐下的雕花装饰细腻而生动,彰显着昔日的辉煌与荣耀。这里的建筑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让人沉浸在那久远的时光中,久久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