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未来

教育   2024-12-27 16:57   广东  

教育为未来打开想象,教育也总是在主动响应未来变革。


当AI揭开未来序幕,人们再一次深刻和真切地体会到,教育最为重要的不再是知识也不是答案,而是提出问题。而提问背后,意味着对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想象,意味着思考,也意味着探索、交流和协作的开始。


教育对未来的响应,往往也基于一个好问题的开启。


2024年度一丹教育论坛,我们与各界教育伙伴再一次共同面向未来提问,共同探索教育的回答。



未来学校会是什么样子?余胜泉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为未来学校创建的生态和图景,构筑这种生态和图景的核心是学校打破边界,连结丰富的社会资源,跨界创新。

《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新生态》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促使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的改变。余教授从校园空间、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价、教育管理以及教育服务等方面,深度描绘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智能时代未来学校新生态。

如何构筑这样的未来教育生态?它需要理念,也需要工具。王晨教授团队搭建的未来教育语法CMYK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套实现教育跨界的理念和工具。语法意味着建立连接,生成教育的表达。

《未来教育语法CMYK:学习的跨界设计》

王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区域,跨界正在持续影响未来教育生态面貌,推动着教育的深度创新。报告认为在未来教育的发展生态中,在场思维、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是关键性工具,它们为实现教育跨界提供了实施行动的基础框架。而未来教育语法CMYK就是在这三种学习思维的原则下而搭建的教育创新模型。

未来又从哪里来?王幸泽馆长和融设计图书馆认为应向后看,未来从传统而来。设计师的创作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灵感,而这应该就是跨界对话的重要意义。

《向后和向前》

王幸泽 融设计图书馆常务副馆长

“传统的未来”是融设计图书馆一直思考的方向。设计师“向前“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对“向后”的理解和研究。融所探索的方向与未来教育语法CMYK有异曲同工之妙。孩子的素养如同手工艺的材料基因,将这些素养本身解构才能促成孩子更好的“向前”。

而教育的生态系统如何更具包容性是关键。Lucy Lake女士给我们描绘了未来教育的生态系统。她认为包容会带来了韧性,带来稳健,从而带来繁荣可持续的生态。

《培育具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教育生态系统》

Lucy Lake 一丹奖基金会全球事务总监

Lucy分享了从地方到全球各级的跨部门合作如何充实包容性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增强个人、学校和系统层面的韧性。她探讨了教育领域的不同利益攸关方如何切实开展合作,以及其中的挑战和关键的成功因素。

而赵志裕教授则认为搭建桥梁是未来教育和未来创新的优势,差异并不是跨界和连接的真正困难,我们可以欣赏和分享差异,美美与共。

《架桥跨界:教育的未来想象》

赵志裕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卓敏社会学教授

生成式AI技术正在改变教育者对人类智能体共同学习空间的未来想象,也引发了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存担忧和生存焦虑。赵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搭建桥梁以实现教育和创新的跨界优势,并介绍了在文化和心理上培养未来学习者-行动者跨越学科、国家和智能生物边界的可能步骤。

这样的跨界和合作,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比如重新设计图书馆,让它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样子。罗敬毅教授把我们带到了新加坡,现在孩子们是如何使用图书馆,他们是怎样阅读的?这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如何构建跨领域的教育对话。不论我们是研究人员、老师、政策制定者还是学生,我们都可以与更多跨领域的利益相关方沟通、协作,一起面对、解决更多教育里的“图书馆问题”。

《重塑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合作:新加坡案例研究》

罗敬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处副教授兼副院长(合作伙伴关系)

罗教授分享了新加坡的教育研究生态,利用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案例来说明推动教育政策和实践变革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支持推动从“最佳实践式”思维方式向“循证实践”的转变,从而实现及时和具有针对性的需求分析与个性化策略。

孩子们如何在生活之中学习?Mike Petrich认为学习的核心在于若干关键的要素,比如学习的材料。它可以取材于孩子们最为熟悉的生活,一根橡皮筋、一个马达、一根记号笔就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灵感和探索的好奇心。

《全民探客:校内校外的探客教育设计》

Mike Petrich (美国)Exploratorium探索博物馆非正式学习中心总监

正式学习环境和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乍看之下可能大相径庭,但学习和参与的核心在于若干关键的设计要素。Mike分享了探索博物馆如何制定一套趣味性学习的核心原则,从而拓展和深化各年龄段学习者在正式和非正式环境中的学习。

人工智能与学习可以擦出怎样的火花?Jan L.Plass教授说到:“我相信,生成式AI是目前非常有价值、有潜力的技术。而它最有前途的用途之一就是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但生成式AI如何有效实现个性化学习呢,请AI和我们一起思考和探索吧。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个性化学习》

Jan. L Plass (美国)纽约大学Paulette Goddard数字媒体与学习科学主席及教授

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个性化学习已成为教育创新的核心。Jan探讨了如何利用AI技术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认知、情感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变量。他分析了当前教育系统在个性化方面的局限性,同时分享了在学习分析、自适应系统和情感设计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孩子们又如何在游戏之中学习呢?曹颖先生和腾讯互娱社会价值探索中心团队发现孩子们不仅仅在玩游戏,更运用游戏来解决问题,运用游戏来沟通和创作。游戏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说到,这个时代游戏陪伴孩子成长,需要培育孩子们对于游戏的好品味。

《游戏与教育的创新探索与发现》

曹颖 腾讯互娱社会价值探索中心产业探索组负责人

曹颖分享了腾讯在游戏与教育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发现。学生不仅参与游戏,更成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创造者;教师们通过将游戏和游戏元素融入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碰撞出了突破“教”与“学”边界的全新学习方式。

童毓舟老师则分享了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课程设计框架,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全球是它的四大版块。我们也希望和童老师分享,我们在设计今年的未来学习者日活动时,也引导孩子们用亲手制作的作品表达对自己的关怀,学会关心自己也很重要。

《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平衡教育质量和娱乐性的重要性》

童毓舟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全球交互学习总监

教育不应仅仅成为娱乐的附庸,而应保持其启发思考和传授知识的本质。如何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个性化学习路径、跨学科融合教育以及评估和改进等策略,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确保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育质量与娱乐性的和谐统一?

如何培育富有创造力的未来人才?沈文钦教授在人才培育的生态系统中展开问题,他认为重构以探究式学习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链是核心,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息息相关、环环相扣。

《探究导向的学习生态系统与创新人才培养:从中学到研究生院》

沈文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

在生成式AI加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将变得愈加重要。因此,如何构建一个促进创新人才塑造的学习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迫切。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贯穿中小学到研究生院的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鼓励探究式的学习。

而程李颖教授则认为,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是关键。她分享了“CARE”模型,包括同情心(Compassion)、知识获取(Acquisition)、尊重(Respect)和评估(Evaluation),而在这些元素共同作用下,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环境或将得以建构。

《全球化视角下的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育人》

程李颖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育人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程教授分享了这些领域的实践方法和成功案例,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贡献力量。

陈锦云先生则分享了香港高等教育与大湾区创新和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他把这种路径形象描述为“双向奔赴”。原来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教育的生态和跨界协作正在这样构建中。

《政策视野下的香港高等教育与大湾区创科融合之路》

陈锦云 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

陈锦云分享了深港高校合作:早期香港高校在深圳建设研究院;合作开办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合作开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港高校创科融合: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香港打造北部都会区如何深化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合作?

一丹教育论坛期待有更多的机会,邀请海内外学者专家前来,就中国本土教育的发展与全球跨界对话。


除了年度会议,一丹教育论坛的呈现还包括了文章、书籍、未来学习者日、工作坊等等形式。期待我们用各种方式相遇。

场外花絮

在论坛主会场边上,一场来自新疆吉木乃县孩子与观众之间的云对话也在进行。孩子向未曾谋面的大人们,询问了这些与未来有关的问题:

向上滑动,阅读他们的“悄悄话”











更多精彩发言,请前往【陈一丹基金会视频号】

观看“2024年度一丹教育论坛”直播回放



陈一丹基金会
陈一丹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的多元化发展,以教育协力可持续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