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学习好像只是认知层面的东西,学生怎么学、怎么记忆、怎么调取记忆,好像都是一种脑力行动,似乎跟人际关系没有太大关系。
但事实上,不少研究已经表明了儿童周围的关系网络对儿童的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都有较大的影响。
本篇主要关注中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辈关系三种关系下的玩中学实践状况,将从“为什么要研究玩中学和人际关系”、“不同关系下的玩中学特征”两个部分,介绍在当下的中国,儿童在不同关系之间如何进行玩中学,以及进一步去探讨玩中学中哪些因素对改善关系有影响。
(以下内容摘选自《让学习更快乐:“玩中学”在中国》第三章节《玩中学与互动关系》。该书为陈一丹基金会和乐高基金会支持的“中国玩中学研究”课题成果,由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文|何奕霖
01
为什么要研究玩中学和人际关系?
和人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儿童得以认识社会规范,获得更高级别的认知发展,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从出生开始,儿童就生长在社会关系之中,其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辈关系是三种最为重要的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土壤,而玩中学则为不同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互动的机会,促进双方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父母是儿童最初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儿童最开始的“玩伴”,在亲子之间趣味性的互动中,儿童逐渐发展更复杂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技巧。一项对儿童数学学习的研究表明,若父母通过“玩”的方式指导儿童(Guided Play),在父母看来,这种方式和学校的正式教学一样,同样支持儿童的数学学习,并且双方都更感受到乐趣(Eason & Ramani, 2020)。
图源网络
师生关系:学校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良性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研究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投入、学业表现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学生年纪越大,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越明显(Roorda et al., 2011)。关于玩乐教学法的研究也表明了玩中学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例如教师方面,当课堂教学融入了“寓教于乐”的方式后,学生会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情绪 (Iman et al., 2017)。
图源网络
朋辈关系:建构积极的朋辈关系在正式学习场景、非正式学习场景下都非常重要。当儿童有更多机会与朋辈讨论、分享看法和感受时,他们能为彼此提供情绪的支持,且更能感受到来到朋辈的理解和包容。当儿童在玩耍中和朋辈建立了积极的关系,儿童会主动地参与课堂 (Coolahan et al., 2000)。
图源网络
根据本次研究,对于使用过玩中学教学法的人,绝大部分都认为玩中学改善了他们和儿童的关系:
● 超过90%的家长对玩中学是否改善了关系表达正面的态度(非常有帮助38.9%,有一定帮助54.0%);
● 超过85%的教师对玩中学是否改善了关系表达正面的态度(非常有帮助22.0%,有一定帮助64.0%);
● 从儿童主体出发,关系改善具体呈现在与朋辈之间的联系感和支持感两个方面。本次数据表明,无论是在正式学习场景下(例如上课、小组学习等)或者非正式学习场景下(非上课场景),儿童都相对赞同玩中学可以让自己和朋辈之间变得更亲近,或者感受到来自朋辈之间的支持感。
玩中学里,在正式和非正式场景下的朋辈关系
02
不同关系下的玩中学有什么特征?
《让学习更快乐:“玩中学”在中国》的第三章节《玩中学与互动关系》中主要关注不同关系下的一些实践特征(例如进行玩中学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常见方式、角色定位),以及什么因素会影响人际关系的改善感受,以下摘取部分内容进行分享。
1)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上各有偏好
已有研究表明,父亲/母亲或许存在教养方式的差异,例如父亲更倾向于使用体力形式的教养行为 (Leavell et al., 2012),而母亲更倾向于使用语言的方式启发认知 (Roggman et al., 2007)。那么在玩中学中父亲/母亲有没有教养方式的偏好呢?
本章节重点探讨角色定位这一互动的要素,有将近过半(48%)的父亲自我定位为引导者,这一比例比母亲角色高出10%;而母亲角色方面,最常见的角色与父亲一样,也是引导者和参与者,但是在照料者和旁观者这两类的选择要高于父亲角色。
父亲/母亲在玩中学里的角色差异
2)教师的“沉浸感”对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有显著影响
目前玩乐教学法最常见的类型包括小组之间的pk与合作(75.4%)、练习游戏(47.6%)、游戏化机制(即运用勋章积分排行榜等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占比(44.7%),而单纯吸引好奇心的小游戏使用程度只有倒数第二。以上数据说明,当下老师们更倾向于把游戏和教学环节做一个更有机的结合,而不仅是短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常见玩中学教学法
此外,本章节基于个人特征和互动状态两个部分,探讨何种特征对教师感知到的关系改善影响更强。关于互动特征方面,人在实践中的状态受到多种维度的影响,因此本章节从行为(使用频次、角色定位、沉浸程度)、胜任力(胜任程度)、信念(理念认可程度、实效认同程度)三个方面构建了教师的互动状态变量。研究发现,对于玩中学中教师所感受到师生关系改善程度:
● 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沉浸程度,即老师是否同样也享受玩中学的过程。相对显著的还有另外两个理念方面的变量,即老师对玩中学理念的认可程度,以及是否相信玩乐和学习能够真正结合起来(玩中学实效认同)。这个结果说明了老师观念上的认可、自身的投入,对改善玩中学中的师生关系感受比较重要。
● 此外,相对于小学低年级,初中及以上的老师更能感受到玩中学法对改善师生关系的感受。根据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年纪越大,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越明显 (Roorda et al., 2011)。这个结果无疑暗示了玩中学不止作用于低幼儿童,对高龄儿童也有重要意义。
对不同特征对关系改善感知的回归结果
3)朋辈互动效果与儿童所感受到的朋辈关系有显著关联
皮亚杰(1965)曾经指出,在朋辈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彼此的对话、换位思考,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发展。那么玩耍提供了一个自然的朋辈互动契机,学生得以在自然的场景下和朋辈进行积极的社会互动,进而习得社会技能。本次研究基于以往对社会胜任力的研究,从儿童的领导力、协作能力、参与度、自信度、享受度五个方面进行度量,以此来测量学生玩中学中儿童的朋辈互动效果。相关分析表明,儿童的朋辈互动效果与他/她所感受到的朋辈关系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但是研究也发现,学业不自信的学生在朋辈互动中所获得的个人成长要比学业自信者低,如果不加干预,“后进生”们可能会陷入一种“双重不利”的困境:学习不自信,与朋友们玩也不行。因此成人有指导的介入对儿童成长来说显得尤其必要。
学业自信/学业不自信者的朋辈互动效果对比
案例分享:
大规模班级教学情境下,玩中学教学理念如何帮助打破学生的“双重不利”困境?
大家可能会有疑惑,怎样帮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更好地从玩中进行学习呢?而且玩乐过程中是不是需要成人及时且细致的反馈?在大班教学下,老师又能否顾上学生那么细致化的需求呢?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2016《教育概览》的数据,中国小学班额、初中班额都要远高于OCED的平均值,想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玩中学教育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本次调研发现中国教师在实践中闪烁着不少“玩中学“的智慧,即便面对大规模班级的情景下,也期待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后进生跟上课堂教学。以下是来自蔡晓欣老师(深圳岗厦小学,姚铁龙名师工作室)的思考与实践:
玩耍这一轻松愉悦的形式,本来帮助那些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信心的孩子,让他们重新激发起学习兴趣。但是现在发现,学习素养较弱的孩子在游戏中的弱点就会放大,从而被对手“碾压”,信心同样建立不起来。蔡老师看到后进生的困境,适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不确定性”的设计。
在讲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点时,蔡老师设计了两种类型的罗盘,其中一种罗盘与方向指向(如东南西北)以及任务类型有关,另外一种罗盘与步数有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或按照方向和步数移动棋子(在游戏过程中内化坐标的理念),或执行卡片上特定的任务。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能自然习得内容;此外在罗盘的不确定性中,学生之间的差别不会无限叠加,而是给每一位学生都给予“扳回一局”的可能性。在这个课例里面,有三点值得关注:
其一,解构知识点并将其可视化:结合两种罗盘,对向量中的两个特征——方向和距离——进行可视化,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抽象概念背后的指向;
其二,应用游戏机制激发学生动机:在本次课例中,蔡老师创设了引人入胜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情景,有良好界定的目标、清晰的规则等游戏元素,并且通过游戏不确定性这一特征,减少学生之间可能的“马太效应”(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给后进生创造了更多跟上课堂的机会,也给所有学生思考的空间。
其三,蔡老师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对不同类别学生始终保持着换位思考的习惯,从学生主位出发,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困境,并且给予适时的指导。
玩中学的乐趣性、互动性等特征,天然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契机,而良好的关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通过研究和实践玩中学,关注其在不同关系下的互动情况,可以我们帮助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学习体验,探索更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同时亦可为更紧密的家校合作提供建设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