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绘本从他们生活里“长”出来了

教育   2024-06-18 17:13   广东  


上月,“素养教育创新加油站”之绘本共创营(点击这里,了解更多)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开展。对于第一次接触绘本创作的老师们来讲,这次的学习体验意味着什么呢?

 

谈及收获和感受,有这样一个词被老师们反复提起——可能,关于人、创造力、教育的可能。看似稚嫩、朴素的绘本作品背后,是老师们对在地生活最细致地捕捉和描绘、最大胆的创作和想象;同时,这段从教书育人转化为学习者的经历,让老师们对教育这件事也收获了不少心得。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其中4位老师,向大家分享他们绘本创作的幕后故事;借助绘本创作,看见真实个体在一次学习体验中的思考和成长,一起发掘关于“可能”的更多意涵和想象。


————————————————————————



     从传统纹样到绘本创作     

分享人:库拉什

库拉什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库拉什还兼顾着班主任和教务处的工作。在她的描述里,自己是一位“令孩子们感到害怕”的老师。库拉什分享道,工作的忙碌起初让她想放弃这一次参加绘本共创营的机会;后来,虽然每天早上她都要先忙完学校工作再赶来共创营,但奔来的路上怀揣的是急切与期待的心情。


以下是库拉什的讲述——

那天听到大田老师(导师田晓耕)在介绍传统手艺主题的绘本时,我就想到了我们哈萨克族传统装饰会用到的纹样,所以创作了《妈妈手中的纹样》这个绘本故事。


一开始,我只是把这些纹样都画了下来。小良老师(导师王超)问我:“就是画花纹吗?有没有什么情感类的线索可以串联起来?”随之,我的灵感就来了。我想到了妈妈头巾上的纹样,又想到了过世的奶奶。

▲ 哈萨克族装饰品中会用到的纹样

我们家有一个缝纫机。在我小时候是奶奶用,后来是妈妈用。虽然我们家从毡房安居到平房,再到现在的楼房,但是这个缝纫机,以及奶奶、妈妈手工做的传统纹样装饰品还一直保留着。现在,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装修房子都简单化了,选择直接去买现成的装饰品,意思一下就好。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绘本故事,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到纹样的功能、特点和意义。小良老师听完之后告诉我,这个故事也非常触动他。

▲ 《妈妈手中的纹样》库拉什

这次绘本共创营感觉很轻松、有趣,又能学到东西,且能激发我脑海深处的一些想法。几位导师循序渐进、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温柔、充满鼓励,像在引导小朋友一样。我平时在课堂中比较少鼓励孩子。其他老师都评价我太严厉、表情太严肃。我不希望孩子们是因为害怕我才去学习。所以下个学期我一定要试试导师们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可以更轻松、主动地去学




      让美术教学贴近观察和想象       

分享人:马拉提

马拉提是本次绘本共创营中为数不多的美术老师,也是他所在学校唯一的美术老师。谈起自己的美术学习经历,从小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的马拉提说,他一直坚持做的就是保留自己的观察力,然后每天都画。在马拉提的自画像里,他画了一个代表小时候自己的“绿芽”在正中间。他说道,“我在不断地成长,对世界不断有新的认识,而强大的我要保护好它(绿芽)。”


以下是马拉提的讲述——

听到另外一位老师说到他与羊的故事时,我就在想羊的长相有什么特点。为了方便观察,以及吃草时能拥有更宽阔的视野,羊的眼睛(瞳孔)是横向的。像鳄鱼、蛇、蜥蜴的眼睛(瞳孔)则是纵向的。接着我在想,人的眼睛(瞳孔)为什么是圆的呢?慢慢地,我开始有了《我是谁》这个互动绘本故事的雏形。

▲ 《我是谁》马拉提

封面中展示的横向&纵向的瞳孔

为了让整个故事更立体,大田老师(导师田晓耕)和小良老师(导师王超)还启发了我关于怎样让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画面中产生联动。这个绘本故事讲到最后,应该就是“人”作为食物链顶端出现,但或许也可以是一个关于“未知”的结尾。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绘本中的互动

小良老师分享的美术教学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相较于高年级,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天真,充满想象力,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特别大。我就在想,我要怎样改进我的美术教学方法,更多地鼓励孩子们去实践和观察、分享与交流,而不是成天呆在教室里听我给他们讲。对我来讲,绘本创作对孩子们能产生多大影响是未知的,但它会是我的前进方向。




      过程的体验或比结果更重要       

分享人:王明珠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以及擅于观察和记录生活的人,王明珠的绘本故事总能抓到生活里最真实、可感的点。她的创作灵感,很多都来自于老公“好笑而不自知”的日常。通过娓娓道来地讲述,她的绘本故事常常能勾起大家的笑点或共鸣。作为一位大家眼里的“天赋型”创作者,王明珠坦诚道,她更期待将这次共创营中的收获,在课堂中实践。


以下是王明珠的讲述——

我的老公长得不是很帅,但是他长得很有特点。他的眼睛特别小,鼻子特别塌,鼻孔又特别大,大到可以塞进一个花生米。他的鼻孔是我们生活里笑话的存在。从我们谈恋爱开始,我每天都会观察他的鼻孔。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宝宝,老公也肩负着很多照顾工作。我就在想,那宝宝眼里他的鼻孔会是怎么样的?于是就有了《爸爸的塌鼻子》这个绘本故事。

▲ 《爸爸的塌鼻子》王明珠

很多时候,我只是把脑海里的东西画出来,而导师们会从故事线索、节奏等角度给予我更专业的建议。在探讨绘本创作教学大纲的阶段,每当我找卢老师(导师卢璐)和小圆老师(导师陆晓媛)寻求专业建议时,她们都不会马上告诉我答案,而是接着我的问题,再抛给我一个问题,让我一步一步地自己去思考。在这个过程里,我体会和领悟到的东西会是我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直接给我的。

 

参加这次绘本共创营的过程里,我也常常会反思自己平日里的教学工作。比如,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是我想要的,我常常不知道怎么去进行思考过程的引导,我只想要他们说出那个唯一的正确答案。所以我经常会跟学生说,“你找的这个句子不对,再想一想”“你找的这个句子不好”。我有时候太想要一个结果了,但是这次的绘本共创营让我感受到,过程或许比结果重要




     创作从关怀自己、观察生活开始      

分享人:朱晓燕

朱晓燕是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绘本共创营的第一天,因为想到班上考试排名比较落后,同时也没有兼顾到家里的事,她感到非常沮丧。为此,她创作了一个快乐小熊的自画像,希望自己可以像它一样大步地向前走,别回头。


以下是朱晓燕的讲述——

从文本创作阶段开始,我就一直很困扰这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写出一个动人的绘本故事?一开始,我想要创作一个关于泡泡的故事,但写着写着发现遇到了瓶颈,不知道怎么继续下去。听到其他老师分享的好作品之后,“怎么让故事更打动人”这件事就一直萦绕着我。第二天,小良老师(导师王超)就跟我说需要暂时放一放,以及多去观察周围和生活里有没有可以打开我创作思路的东西。后来就有了这个关于“小黑点”的故事,这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故事。

▲ 《猜猜这些小黑点是什么?》朱晓燕

我们使用橡皮擦后,桌子上会有很多橡皮擦屑散落。这个绘本故事就是借由“你觉得这些小黑点是什么”展开的。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它是羊的臭臭,有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它是天上的星星等等。在这个艰难的创作过程里,我也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我平时太欠缺对生活的观察,所以没有办法创作出动人的故事。

 

绘本本身就代表着“快乐”,会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东西。但如果要把绘本创作做成一门课程,还需要下很多功夫去琢磨。虽然在绘本共创营中,我的作品都是未完成状态,但是让我明确了我会更多地利用绘本在课堂上做一些探索和尝试。另一方面,我觉得眼界和亲身经历在绘本创作中是很关键的。我们这群老师其实都非常有想象力,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像这次共创营一样的平台和机会,让我们更多地体验和表达。




4位老师的创作故事和感受,也是参与绘本共创营的35位老师共同经历的缩影。后续,老师们也将持续获得专业支持,将过程所学投入和运用到实际中。


目前,已有四个聚焦不同主题的绘本创作课程脱颖而出,入选了第一批教案深化名单。老师们将继续在导师的陪伴下,对教学方案进行打磨和完善,并在新学期尝试落地教学。


在这个暑假,部分优秀老师还将前往上海开启一场“艺术研学之旅”,体验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感受更多关于想象力和教育的可能。

陈一丹基金会
陈一丹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的多元化发展,以教育协力可持续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