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时代提问-12: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它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

科技   2025-01-16 17:58   北京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苇草智酷主办、信息社会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2024苇草思想者大会——重新理解秩序@计算”在北京大庆朗读成功举办。

《2050:未来议程》(2024)

以下为《2050:未来议程》(2024)社会篇 详细内容:

问题十二


虚拟现实与心理健康: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它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我们如何利用这一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


虚拟现实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但其对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的影响尚不明确。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陈 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人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或社会问题,而是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全局问题。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技术,可以在社会心理健康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并非只是一种技术,它终究是一种手段而已。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对于心理健康建设和环境的关注和建设。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而是把市场让给了一些推销商,这是十分可悲的。政府和学界应该积极参与,从宏观的、理性的角度介入,真正为心理健康营造必要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陈 娱(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虚拟现实技术正日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例如导致现实感的缺失、人际关系冷漠,特别是年轻人对虚拟空间的沉迷,使得一些人通过沉浸于虚拟世界来逃避现实问题。但虚拟现实技术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例如提高社会协作效率、支持远程协作和辅助医疗等应用,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

虚拟现实还可以通过虚拟角色的引入,帮助个体融入社会群体,进行社交活动或建立虚拟城市社区,为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提供新的建设性方案。我认为这需要通过科学的研究、合理的技术应用和政策监管,更好地引导虚拟现实技术为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服务。





段伟文(科技哲学学者):实际上虚拟现实现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其实主要就是在游戏领域里边表现出来的。将来虚拟现实对心理健康的最大的影响可能也是在这种沉浸式的游戏体验里。我觉得这可能是主要的一个问题。

现在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讨论,为什么呢?因为可能一方面涉及到玩家本身对这个东西的接受,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接受;再者说,它已经成为一个产业。所以去讨论它对于心理健康的这样一个影响,这种相对比较反面的、反对的声音,其实很难起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可能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如果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的话,可能将来对虚拟现实以及由虚拟现实导致的这种心理的改变,其实就成为一种社会的选择。当然,这个社会选择主要是指的那些利益相关者,或者是有权力,或者是有资源来改变或者是影响趋势的这些个实体或者是主体,主要取决于他们。


所以对这一块儿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答案,我觉得从学术上是可以讨论和研究,但是它的标准或者是它的视角到底是放在哪一边,这是很难的。因为可能有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将来都要进入到虚拟现实里面,甚至说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是一样的。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方说从哲学的角度,可能哲学家愿意说,我们要劝说每个人不要都沉浸到虚拟现实里面去,但这个是不是可能呢?我觉得这其实也是挺悲观的一个事情。当然也有说,我可以用虚拟现实这些心理体验来缓解一些社会问题,或者是对人们进行一些教育等等。我总的感觉就是说,如果探讨虚拟现实有些什么样的弊端,或者是如果它对心理健康有哪些不良影响的话,因为它后面没有资源和权力的支持,所以这种讨论本身是很难能深入的。





顾 嘉(云南白药首席战略官、CEO战略助理):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巨大的“社交媒体”中,这本身就构成了某种“现实屏障”与“信息茧房”,你能说这不是更大的“虚拟现实”吗?




何 霞(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需要正面引导。




李骏翼(元宇宙教育实验室专家委员、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大到人类文明,小到个人信仰,无不构建在虚拟和现实之间,那些虚拟的宗教神话乃至文学故事,不仅不是人们心理健康的敌人,反而是无数人获得慰藉的心灵港湾。科技发展本身就是梦想成真的过程,从电影、电视到当前的XR科技,仿真水平不断升级,那些尚未实现的梦也能变得触手可及,成为真切的感官刺激。短期看能够带来强烈的愉悦,长期看却是压缩了想象构建出的虚拟时空,现实挫折和矛盾对人们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重,而获得包容、救赎、希望等心理收益的成本和难度不断提升。就像短视频,约刷越快,越刷越空虚。

让现实变得更美好显然很难,人们还是需要在自己的内心构建充满希望空间,更大更持久。传统宗教某种意义上就是教育的宗源,现代教育在现实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已经游刃有余,但在呼应心理需求方面还不及格。XR技术与人工智能能帮上忙么?至少在目前阶段,大部分技术开发者并没有这样的目标,甚至还试图让现实世界的竞争更内卷,似乎都能闻到火上浇油产生的焦灼味道⋯⋯





刘志毅(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上海交大清源研究院研究员):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感知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存在状态。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视角,VR技术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身体-空间”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导致认知方式和自我意识的根本性转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元宇宙的出现可能带来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在这种形式中,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模糊,人类的意识可能在多重空间中自由流动。从埃里克森的身份认同理论来看,这种多重空间的存在可能带来新的心理挑战,但同时也为心理治疗和社会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发展一种“跨空间心理学”,理解和应对这种新型存在方式带来的心理影响。




盧希鵬(台湾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特聘教授):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这类技术对人类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的影响逐渐显现。长时间使用虚拟现实可能导致人们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影响真实社交关系的建立。政府和企业应该考虑制定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指导方针,并结合心理健康专家的建议,确保其应用不会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连结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有潜力成为心理治疗的新工具,帮助解决社会孤立和焦虑等问题,但这需要在专业指导下谨慎应用。

*用以本人的语料训练的AI作答





苏凌云(中美健康峰会研究员/顾问、原阿里健康研究院院长):不乐观。虚拟现实的发展可能会类似塑料的发展历程,即一开始有很多有利可图的商业用途,时间“久”了后,副作用才愈发明显。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可能也要先发展一段时间后才能研究得比较好。




唐大杰(微观治库创始人、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虚拟现实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游戏的确越来越“引人入胜”了。游戏有很多缺点,但优点却常常不被提及,比如游戏可以缓解压力,可以益智,可以激发孩子的探险、探索和求知欲望。另一面的优点是,孩子不出去胡闹了,青少年犯罪减少了,恶性化降低。

游戏越来越好玩了,这可能不是问题。


沉迷游戏,和沉迷掼蛋不干事有共同的原理——1、人的自制力有问题;2、现实世界太无聊。





吴甘沙(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得有企业做相关的软件,问题是,做这个能不能赚钱。社会创新2.0(Social Innovation)喊了很久了,赚钱同时帮助社会的案例是多了,还是少了。




星 河(知名科幻小说作家):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为人类展开了一片新天地,但对心理的影响将极为巨大。因为与虚拟状态(对象)接触,不需要像与真实状态(对象)接触一样,要遵守诸如控制边界、考虑底线、注意情绪、符合道德感等传统交往规则,可以任意放大自身的需求,这将导致传统的社会交流方式变得难以维持。




醒 客(科技财经作家、轻组织创始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有不同的节律,比如,农业社会的节气,工业社会的星期,就是社会生活不同的管理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社会生产、生活模式下的休息节奏,在智能社会到来时,需要有类似的社会节令创新,适应机器负责生产、人负责消费的社会分工,为智能社会的人类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游 敏(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非常值得探讨,意义重大,涉及人类认知问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研究佛教唯识论也许对这个问题有帮助,关键人类自身要看破、要有禅悦,懂得超越。




曾红颖(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虚拟技术虽能给予人一定的真实情境感与互动感,但随着其推广、稀缺性降低,人们内心对于人群间互动及他人认同这类社会本质性需求仍会增加。所以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作为心理健康举措,只能充当止痛药或减压阀的角色,并非根本的解决办法。




张其亮(京彩未来家联合创始人/总裁):不要怕,人类的进化从来就不是基因的进化,而是认知的进化。如果虚拟现实能够革命性地提升我们认知进化的速度,那么我们应该高兴才对。至于健康和和谐,那才是需要做出改变和适应的,而不是排斥虚拟现实。




黑与白(知乎网友):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在我看来还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目前技术大多应用于一些游戏方面,社交属性还是有待提升,关乎心理健康的话我想更多的是一些抑郁症,或者一些心理疾病之类的疗愈,如果在未来十年内能够做到一种普及的话,我想这种虚拟设备将现实与虚拟变得更加模糊,像是那个Meta的AR眼镜一样,这或许就是新一代的通讯设备,但这种模糊的界限到底会导致一些什么新的心理问题,这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会更加沉溺在虚拟的世界里面(毕竟目前大部分人连手机都控制不住),人们的宅属性大概会上升,这时就应该怎么思考让人们更关注现实了。




知小乎(知乎网友、东北农业大学植物学硕士):权贵去瑞士滑雪;资产多的去滑雪场滑雪;其他人VR或者搬砖选一样。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苇草思想者大会(原名互联网思想者大会),苇草智酷致力于广泛联系和连接科技前沿、应用实践、艺术人文等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促成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造诣的同道成为智酷社区的成员,共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重塑认知。

好文推荐
向时代提问-1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社区的重建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向时代提问-10:虚假信息的泛滥如何影响社会信任和公共舆论?
向时代提问-09: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向时代提问-08: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市场和就业结构?
向时代提问-07: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和绿色投资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向时代提问-06: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供应链复杂性,如何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向时代提问-05:数字货币的普及对全球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向时代提问-04:在探索外太空和开发地外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
向时代提问-03: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向时代提问-02: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国际法和战争伦理提出了哪些挑战?
向时代提问-01:量子计算的突破是否会导致现有加密技术的失效?
《2050:未来议程》(2024)正式发布
钟义信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论挑战
朱嘉明 | 新科技形态主导未来25年
陈小平 | 机器智能的另类性:从科技到社会

苇草智酷
让天下思想者连接起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