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时代提问-19: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意识是否会发生质的改变?

科技   2025-01-23 17:58   北京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苇草智酷主办、信息社会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2024苇草思想者大会——重新理解秩序@计算”在北京大庆朗读成功举办。

《2050:未来议程》(2024)

以下为《2050:未来议程》(2024)开放问题篇 详细内容:


问题十九


技术演化与人类意识的关系: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意识是否会发生质的改变?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一个“后人类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类意识将与技术系统形成某种共生关系?这种演化是否会导致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的出现?


提问者:刘志毅(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上海交大清源研究院研究员)

陈 娱(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我认为,人类的意识必然会受到外界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随着虚拟现实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类的交流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生存方式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在脑机接口与虚拟现实技术不断融合的未来,人的意识可能突破传统生理界限,向“数字衍生”或“云端意识”等全新形态演进。这种变化将极大地重塑人类的自我认知与社会结构。

然而,技术的进步不仅是工具性的提升,更应注重对人类价值的尊重与维护。我们需要警惕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避免因技术对人类的过度改造而失去核心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时刻反思和警惕其对人类个体及社会的深层次影响,确保技术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而不是偏离这一目标。






陈楸帆(著名科幻作家、未来学家)从地球生命演化历史来看,共生现象一直贯穿其中,并对生命形式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林恩·玛格丽斯在其《共生星球》一书中所阐述,原核生物通过内共生形成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也依赖于不同细胞类型间的互利共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同生命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互惠。

而在当下,人类意识与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共生”图景。借用Michael Levin的“集体智能”理论来分析,人类智能可以看作一个由神经元与身体组织细胞组成的复杂网络,每个智能单元根据局部信息做出决策,但同时也受到整体的约束和调控,跨越不同层级涌现出高度复杂的智能。而如今,人工智能系统犹如一个与人类意识平行的“智能体”,通过海量数据学习与算法迭代,其能力正在指数级增长,并开始与人类形成交互与协同。


事实上,技术的出现和演化,本身就深刻影响着人类意识。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人类认知模式的升级迭代。以表观遗传学为类比,外界环境、饥饿、创伤等可导致DNA甲基化等表观修饰,进而调控基因表达。技术的发展何尝不是一种“表观遗传”现象?它像一种无形无相的“甲基”分子,塑造人类意识的形态,改变我们感知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


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正引领人类迈向“后人类”时代。在这个时代,技术不再是人类意识的对立面,而是塑造意识本身的底层逻辑。曾几何时,我们将技术视为一种工具,现在,它更像一个拥有自主能力的“物种”,在与人类的共生中加速进化。“人机混合智能”的概念应运而生,人脑与芯片结合,数字孪生、意识上传等设想层出不穷。未来人类将不再受制于肉身的限制,意识可自由迁徙于现实与虚拟之间。


在这一背景下,哲学家们提出“后人类”的概念,认为人类意识正在发生质变,将与技术系统融合,进而出现超越传统人性的存在形式。尼克·博斯特罗姆在《超级智能》一书中预言,一旦人工智能突破“奇点”,就将彻底重塑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秩序。虽然对于这一前景的判断尚存在很大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人机共生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正如《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放眼生命演化历程,从原始的化学反应,到简单生命的出现,再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无不遵循宇宙的内在规律。而今,“赛博格”(人机共生体)的崛起标志着这一演化过程进入新的阶段。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在“法”人类意识而生,并最终回归自然法则。





姬少亭(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兼CEO)人类或许正处在一个分岔口,但每一个可以看见的未来,都必须与人工智能共处。

在过去,我一直认为人类将与人工智能主动或者被动融合,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并补完对方的缺陷,或者放大对方的缺陷。在这个大方向上,人类将会选择是否上传,成为大智能的一部分,或者选择自身实体,植入芯片,实现部分与机器的融合。


但是在AI高速发展的今天,我更倾向于期待人类选择更自主发展的路线,如同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实现了自身的再发现,而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在新“神”面前,实现自身的再再发现。


在算力与日俱增、思维路径又与自己不同的新神面前,人类正在崇拜或者失业,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人与当今的机器相比,到底有什么样的不同?是什么让我们成为这样的造物,而我们将去往何方。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艺术可以被AI以极快的速度复制和拼贴,却仍然不可以被它们创造,AI依赖人类提供的基础数据。AI正在逐步具备捕捉面部情绪和语言情绪的能力,但不够精确。AI可以提供诗歌和音乐,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可以感知。


这些缝隙,或许就是人类生存的方向。


即使我们不站在人类的角度,而是AI发展的角度,这些仍然无法记录无法捕捉的人类数据,或许就是关键。要么成为AI的下一个突破点,要么成为人类存续的价值所在。





苏凌云(中美健康峰会研究员/顾问、原阿里健康研究院院长)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将互联网认为是外存了。某种程度上已经发生了,很多人已经离不开(更多是不愿意)手机了。我们在古代人眼里已经可以是神一样的存在(天deva)了。一般的也能长寿很多,衣食无忧,通古博今,高速移动(孙悟空也得有筋斗云作为载体)。意识上的差别可能是历史上典型的人类意识是自身乃至物种的有限性;而现在物种上可能更多是无限性的了,假如能攻克病老死,在自身意识上可能都会萌现无限性(时空)了。从有限进入0。





吴甘沙(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已经出现。





星 河(知名科幻小说作家)未来必然会变化,共生或全新都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





游 敏(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认识的底层物质化、形式化以后,共生是必然的,全新的形式就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就是“致中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苇草思想者大会(原名互联网思想者大会),苇草智酷致力于广泛联系和连接科技前沿、应用实践、艺术人文等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促成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造诣的同道成为智酷社区的成员,共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重塑认知。

好文推荐
向时代提问-18:随着社会发展,不少国家生育率低,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向时代提问-17:政府提出的有关搁置所有权、“三权分置”的方案以促进数据的高效利用。这种政策未来真的能够奏效吗?
向时代提问-16:虚拟现实最后会不会引入量子计算?
向时代提问-15:下一代AI技术革命来临的时候,到底是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还是大量被替代?
向时代提问-14:技术快速进步,人口加速向特大、超大城市集聚,人造自然、虚拟环境是否会让人类丧失“田园理想”?
向时代提问-13:人类智能衰落个体智能退化,是否跟“有限性应对有限性”有很大关系,如果是或者不是,“智人如何再次伟大?”
向时代提问-12: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它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
向时代提问-1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社区的重建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向时代提问-10:虚假信息的泛滥如何影响社会信任和公共舆论?
向时代提问-09: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向时代提问-08: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市场和就业结构?
向时代提问-07: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和绿色投资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向时代提问-06: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供应链复杂性,如何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向时代提问-05:数字货币的普及对全球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向时代提问-04:在探索外太空和开发地外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
向时代提问-03: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向时代提问-02: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国际法和战争伦理提出了哪些挑战?
向时代提问-01:量子计算的突破是否会导致现有加密技术的失效?
《2050:未来议程》(2024)正式发布
钟义信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论挑战
朱嘉明 | 新科技形态主导未来25年
陈小平 | 机器智能的另类性:从科技到社会

苇草智酷
让天下思想者连接起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