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时代提问-13:人类智能衰落个体智能退化,是否跟“有限性应对有限性”有很大关系,如果是或者不是,“智人如何再次伟大?”

科技   2025-01-17 17:59   北京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苇草智酷主办、信息社会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2024苇草思想者大会——重新理解秩序@计算”在北京大庆朗读成功举办。

《2050:未来议程》(2024)

以下为《2050:未来议程》(2024)开放问题篇 详细内容:

问题十三


人类智能衰落个体智能退化,是否跟“有限性应对有限性”这种路径依赖有很大关系,如果是或者不是,“智人如何再次伟大?”


智人的崛起时依赖的主要技术是“语言”及其“合作”,这两种技术的实质皆是以“有限性应对无限性”;而在工业革命后的技术路径越来越依赖“有限性应对有限性”,在人工智能甚嚣尘上的今天,感觉人类智能逐渐要退为次席,而对于每个人的智能更是显得微不足道可有可无。


提问者:刘伟(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

陈 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首先需要明确基本的判断:人类智能衰落?个体智能退化?我觉得目前还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似乎没有证据证明古人比今人聪明。如果说体力,我觉得确实是如此。问题可以换一个提法:人类将如何进一步分化?





陈 娱(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我认为,当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已经逐渐离不开人工智能的介入。人工智能从最初的工具角色,正逐步演变为具有更深层次、可参与决策的助手。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智慧的扩展与函数增长的趋势。但面对担忧的同时我们应该抱有期待,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之间的对话,实际上能够激发人类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建设性议题,并促使人类在更深层次上反思自身的能力与目标。

此外,人工智能的某些功能能够显著缩短探索未知领域的时间,帮助我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未来场景的最大化可能性。人工智能的独特性在于高效的计算与执行,而人类的优势则在于价值判断和多维度的创新思考。未来,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人工智能协作,同时保持一种非依赖的关系,让人工智能成为工具,而非主导者。这种合作模式的关键在于,让人类的创意和智慧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使我们的社会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共同构建智慧与未来的愿景。





邓 斌(书享界创始人兼CEO)这个问题非常有哲理性,是观察碳基对抗硅基的新颖视角。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的名著《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让包括张瑞敏、王兴在内的企业家重新思考“人”和“组织”的边界在哪里。我赞同刘伟主任提出的当前AI困境与“有限vs.有限”的这种思维定性有较大关系,要使人类智能在这一波对抗中不退为次位,则需要人类再次走向智人崛起初期的那种“有限 vs.无限”思维,重塑在人机共生的环境中何以为人——“人”在新的“非洲大草原”中的意义和定位。感谢这个问题给我提供的新视角。





段伟文(科技哲学学者)智人如何再次伟大,它其实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如果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注重创造性,比较注重知识的多样性或者是跨学科的思考,那么实际上大家是可以很好地去运用这个工具的。但是,现在的问题就是,整个世界过于去追求绩效、过于内卷,就使得我们特别是我们的一些教育和学习的方式非常的机械化,所以每个人对于知识的获取,或者是他的学习本身有太多的模仿,有太多的只是根据记忆、根据重复来进行智力提升。面对人工智能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机器,或者是对于所有数据的总体概率性的学习机制的话,所以人或者是智人在这个趋势下就有一种相对的退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将来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成为不思考、不学习的人,或者是废人。这是很有可能的。只有少数人比较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工具,或者善于在人工智能时代迅速地改变他的学习或者获得知识的方法,那么这些人可能会处在相对优越的地位。


所以我觉得智人是不太可能再次伟大,只是说部分智人可能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而大多数人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智人的衰落有可能是总体性的,有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结构。那么在社会结构里边,智人本身不仅仅是智能的退化,更多的会是体能的退化。再结合现在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很有可能人类本身从自然生命形态上要走向衰落。





李 佳(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我觉得人类智能没有衰落,个体智能也没有退休,而是在对效率的追求上落后于人工智能了。类似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不是人退步了,而是机器太能干了。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对效率、对成功的片面追捧,人工智能才可能回归于“人”这一本质属性,才可能真正成为每一个个体乃至人类的朋友。





刘志毅(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上海交大清源研究院研究员)人类智能的衰退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认知范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海德格尔的“技术统治”理论来看,当前的技术发展模式确实陷入了一种“工具理性”的自我循环。语言作为人类最初的技术创新,其本质是一种“开放性系统”,它通过符号的无限组合来应对世界的无限可能。这种“有限性应对无限性”的范式使得早期智人获得了超越生物局限的可能。然而,工业革命后的技术发展却转向了一种“封闭式思维”——我们用确定性的算法来解决确定性的问题,这种“有限性应对有限性”的模式虽然在效率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导致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某种“退化”。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延伸,我们可以说,人类正在丧失那种能够穿越符号系统、创造新意义的能力。

要实现“智人的再次伟大”,我们需要重新激活那种“开放性思维”。这不是要否定现有技术,而是要建立一种“混合智能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工智能处理确定性问题,而人类则专注于创造性思维和意义生成。从康德的先验哲学角度,我们需要重新培养“想象力”这种连接感性和理性的能力。





盧希鵬(台湾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特聘教授)人类是否会因科技的发展而出现整体智能衰退的现象,确实值得深思。当我们愈依赖人工智能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语言与合作这些人类智能的核心能力时,是否会削弱自身的思考与创造力?其实,科技进步并非单纯意味着“取代”,而是拓展人类的智能边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智能从未因自动化而削弱,反而在新科技的推动下更趋多样化与深化。今日的人工智能应被视为人类智力的辅助,而非限制。面对这种“有限性应对有限性”的挑战,我们需要透过教育与制度设计,确保人类依然掌握主导权,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让人工智能成为激发人类潜能的工具,而非依赖的枷锁。

*用以本人的语料训练的AI作答





苏凌云(中美健康峰会研究员/顾问、原阿里健康研究院院长)智人成神。团队原子化、虚拟化,每个人成为一个叙事时空的神。人为这个时空提供impetus,技术为这个时空提供power。





孙曾田(著名纪录片导演)作为个体的人脑智能,未来的脑机接口,会给人的大脑接入人造动力和能量,突破人体给大脑提供能量的局限性。如同人类发明蒸汽机突破了自然动力的局限性,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大飞跃。作为群体的人类,互联网的万物互联形成全球脑,打破了“有限性应对有限性”,未来可以实现“智人再次伟大”。





唐大杰(微观治库创始人、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语言的演进过程应该再深入探讨一下。从语言到文字,“人”的能力再次得到飞跃。这是古埃及和古希腊两个文明的区别。

能够自考人类自我的衰落,正是人类思辨力的伟大之处,千万别教给AI。


更深奥的问题留给“智者”回答。





万 涛(知名的网络安全专家、IDF(极安客)实验室联合创始人)从对世界的改造人类智能发展,其实一直是群体智能,只是在角色与短期利益分配到个体上存在差异。人工智能只要还没有进化到能够复制与发展之前,与每个人的智能之间也是群体关系,还是有限性应对无限性。我们要从宏观上的外太空探索与星际殖民和微观的生命探索基因改造愿景去看到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人类衍生,这是科技的使命。





王 淼(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智慧商旅产业创新研究院秘书长)人类恐惧工具的发展源于物化人格的思维模式,而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无外乎是人类的一种工具而已。将人工智能与智人物种相提并论,可以是一种营销手段,但不可能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随着智人对高科技工具的运用,人类已经可以摆脱基因遗传的束缚,发展成为更加伟大的智人,成为更大范围宇宙的主宰。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但不会影响智人再次伟大,而是会让智人一直伟大下去。





吴甘沙(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先考虑如何不出现关键退化。





星 河(知名科幻小说作家)数字化生存之后,必将导致人类意识融合的产生,继而与人工智能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族群智慧。





醒 客(科技财经作家、轻组织创始人)智人更孤立?感觉有点杞人忧天。问题在于,如何界定人?采集社会的人,核心是部落;农业社会的人,核心是家庭;工业社会的人,则形成了家庭与单位的二元。有限性是绝对的,无限性则是相对的。在我们探讨人的有限和无限时,最重要的,要包括人推动的环境、资源、资产变化。在这样的视角下,就不会把人孤立起来。





游 敏(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对不少人可能是这样,但是中国是个圣人崇拜的国家,伟人、圣人、修道之人始终存在,所以从整体看,人类会寻找新的出路,比如在知识伦理体系构建方面。以有限对有限是西方知识体系的产物,拆东墙补西墙,不是出路。出路在于整体观对局部、无限对有限的制约与矛盾关系。“语言”两个字,东西方内涵也是不同的,形象语言与抽象语言不同,合作与竞争对应,陷入二值逻辑当然没有出路!





曾红颖(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人类智能有物质基础,就是对大脑的刻意训练。儿童反复诵读、背诵等行为是对大脑之间突出和勾回进行重新塑造,有着物理机制。如今我们通过搜索、AI来实现知识再现、复制和迁移,从本质上改变了大脑发育的物理机制,如此一来大脑结构可能会退化。若未来继续这样,知识分子阶层或许会消失,而从事一些蓝领工作的人、能保持大脑与手身心联动的人,可能还保有一定智力,未来或许会形成一个由劳动者领导的社会。





张其亮(京彩未来家联合创始人/总裁)我们用“边际思维”看世界,可能就比较容易想清楚了。对于一个个体,他今天学会了开车,这个对他个人而言是个边际新增;但是对整体的人群而言,可能就不算那么边际新增了。马斯克火箭回收成功,是他个人的边际新增,也是整体的边际新增,这个就完全不同。所以,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依赖性越来越差,我们可能会看到个体的缺陷很明显,但是他的某个个性可能会成为整体的边际,也就是个体的缺陷性有限性对应整体的无限性,更加明显,我们对个体的要求就越来越从“补短板”走向“增长板”。所以二者从边界的视角看,不矛盾。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苇草思想者大会(原名互联网思想者大会),苇草智酷致力于广泛联系和连接科技前沿、应用实践、艺术人文等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促成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造诣的同道成为智酷社区的成员,共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重塑认知。

好文推荐
向时代提问-12: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它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
向时代提问-1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社区的重建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向时代提问-10:虚假信息的泛滥如何影响社会信任和公共舆论?
向时代提问-09: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向时代提问-08: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市场和就业结构?
向时代提问-07: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和绿色投资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向时代提问-06: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供应链复杂性,如何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向时代提问-05:数字货币的普及对全球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向时代提问-04:在探索外太空和开发地外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
向时代提问-03: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向时代提问-02: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国际法和战争伦理提出了哪些挑战?
向时代提问-01:量子计算的突破是否会导致现有加密技术的失效?
《2050:未来议程》(2024)正式发布
钟义信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论挑战
朱嘉明 | 新科技形态主导未来25年
陈小平 | 机器智能的另类性:从科技到社会

苇草智酷
让天下思想者连接起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