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时代提问-14:技术快速进步,人口加速向特大、超大城市集聚,人造自然、虚拟环境是否会让人类丧失“田园理想”?

科技   2025-01-18 17:58   北京  

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苇草智酷主办、信息社会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2024苇草思想者大会——重新理解秩序@计算”在北京大庆朗读成功举办。

《2050:未来议程》(2024)

以下为《2050:未来议程》(2024)开放问题篇 详细内容:

问题十四


技术快速进步,人口加速向特大、超大城市集聚,人造自然、虚拟环境是否会让人类丧失“田园理想”?未来乡村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大城市出生并成长的一代从小就生活在人造自然和虚拟世界之中,他们大概率不会有“乡愁”,“田园牧歌”可能会加速淡出他们对于理想人居的想象。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的日益工业化、智能化,乡村的价值可能会不断弱化,乡村这样一种类型的人类聚落方式终将消亡。


提问者:罗震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陈 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所谓城乡的区分,是相对的、历史的概念。随着交通手段的发达,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和评价,甚至命名,都在变化, 需要重新定义和命名。





陈 娱(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在我看来,当城市化和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乡愁和田园牧歌的期待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可能更加向往。正如我们仰望星空时依然牵挂地球上的亲人,工业化和智能化的愈发占有人们的生活日常,反而可能激发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深刻渴望。这种期待源于人类本能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这种情感始终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一部分。

未来,乡村的转型可能通过融合农业、旅游、生态保护,以及“数字游民”等新兴生活方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人类聚落。这不仅是一种对乡土文化的延续,更是人类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寻找精神慰藉与生态平衡的必然趋势。这样的乡村不仅是家园的象征,更可能成为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典范。





何 霞(人工智能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乡村永远具有价值,但是,价值已经不一样了。过去是具有生存价值,未来是具有精神价值。





李 佳(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全球人口会因为低生育而减少吗?大概率是会的。那么,人类会因为低生育而消失吗?可能性不大。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的时间并不遥远,与现在相距只有200多年。同理,乡村会彻底消失吗?可能性也不大。同时,我们真的失去了“田园梦想”吗?2016年 “梦幻花园”游戏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心中都有一个“花园梦想”。伴随着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一个“新游牧时代”可能重新诠释城市与乡村。





李再军(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教授)所谓的“乡愁”和“田园牧歌”的留恋和追求,实质上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代或几代人或更多代人的精神投射和情感依恋,也即是一种带有时间性限制和空间性限制的“集体无意识”,它们并非完全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

伴随着来自农村的一代人或几代人的自然离去,这种精神的投射和情感的留恋也将会逐渐消逝。所谓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文化”就是这个意思。不要把这些东西与对工业化的负面效应的批判挂起钩来,而应从更为长期和更为久远的视域来看问题。





刘志毅(中国人工智能领军科学家,上海交大清源研究院研究员)当前的城市化进程本质上是一种“空间存在”向“数字存在”的转变。从列斐伯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来看,虚拟环境不是简单地替代自然环境,而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但这种转变带来的不仅是物理环境的改变,更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重构。

从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理论出发,我们可以说,“田园理想”不仅仅是对特定景观的向往,而是人类对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真存在的追求。在这个意义上,未来的乡村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新型存在空间”——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地,也不是简单的休闲度假地,而是一种融合了自然生态、数字技术和文化传承的“混合现实场域”。


从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文化”批判延伸,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是乡村的消失,而是人类与自然深层连接的丧失。未来的乡村应该成为一种“生态-文化复合体”,在这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生产-生活-生态系统。





盧希鵬(台湾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特聘教授)随着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超大城市的发展似乎无法逆转,这带来了乡村未来价值的重新定义。传统的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提供的是生态系统平衡和人文价值,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人造环境的普及,乡村的生存价值面临挑战。未来的乡村需要寻找新的定位,或许可以成为智慧农业、绿色生态旅游和远距工作生活的中心。乡村不仅仅是提供农业产品,更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逃离高压生活的场所,满足人们对自然、人文的精神需求。藉由数位技术的融合,未来的乡村有可能成为“绿色智慧聚落”,在保留其人文精神的同时,实现与城市的互补性共存。

*用以本人的语料训练的AI作答





苏凌云(中美健康峰会研究员/顾问、原阿里健康研究院院长)以前的“乡村“是生存与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聚落,其实城市也是聚落,更集成的聚落。与自然的接近是乡村相对城市的特色。未来的”乡村“很可能是人类社会性生活实现的形式之一,是自然在其中扮演成分很重的一种形式。随着技术能力的发展,个人完成“足够”的“衣食住行”的能力可能会越来越高。如果有人选择离开城市而接近自然,她和其他人聚居的原理可能从原来的分工依赖转换成纯社会性聚居,参考《无依之地》里的房车聚落(而无悲情元素)。





孙曾田(著名纪录片导演)未来将是一个文明新时代,“乡愁”“田园牧歌”等将成为前文明时代的产物,乡村这样一种类型的人类聚落方式终将消亡。





唐大杰(微观治库创始人、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未来在乡村中,寄托“田园理想”会越来越值钱。从供需关系看,市场会有更多的乡村居所、旅行盒体验推出,直至供需平衡。当然,会有寄托“田园理想”的电影、游戏和虚拟现实供你有偿体验,满足浅层的感性消费。总之未来不会更糟糕。





滕 泰(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确实,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攀升,在大城市出生、成长的新一代,从小便浸润在人造自然和虚拟世界之中。他们可能不会像前辈那样怀有深切的“乡愁”,传统的“田园牧歌”或将逐渐淡出他们对理想人居的想象。同时,农业生产的工业化、智能化趋势,似乎也在弱化着乡村的传统价值。

然而,有些国家的发展轨迹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随着逆城市化浪潮的兴起,乡村并未消亡,而是转型为更现代化的社区形态。小型聚落和“田园生活”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持久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国乡村面临的困境,或许只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事实上,在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推动下,未来的乡村可能会以全新的面貌存在。既保留着自然生态和人文传统的魅力,又融入智慧化、现代化的元素。这种新型乡村不仅能满足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更可能成为化解大城市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在这场城乡关系的重构中,关键不在于乡村是否会消亡,而在于如何让城市与乡村找到各自的定位与平衡,共同构筑起更美好的社区环境。





万 涛(知名的网络安全专家、IDF(极安客)实验室联合创始人)今天的民宿等很多商业模式都是乡愁与田园牧歌的现代版,田园理想为啥就只能固化在男耕女织的聚落方式里?罗教授是否知道彻底躺平的陶渊明晚年为生存乞讨,5个儿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的故事?当然,未来的商业(乡村)养老院还是可以提供升级后的陶渊明的体验版的。





王 淼(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智慧商旅产业创新研究院秘书长)担心我们再回不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犹如在田园牧歌中的人担心回不到“茹毛嗜血”的山洞一样可笑。当前的城市生活可以与田园理想的概念相对而生,而未来的城市可能将有其更先进的发展形态。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以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为目标,而是会适应动态发展的社会形态,满足人类对真善美的需求,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吴甘沙(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CEO)把乡村转变成退休后最值得去的地方。





星 河(知名科幻小说作家)丧失“田园理想”丝毫也不可怕,未来乡村的存在没有任何价值(不考虑生态本身)。人类来自荒野,并不意味着荒野环境的存在就永远都是必须。





醒 客(科技财经作家、轻组织创始人)村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城市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社会形态。随着智能社会到来,鸽子笼式的城市和隔离的乡村肯定都不是人们的选择,生态庄园将打破现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界,更加宜居的社会就会到来。





游 敏(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不会,这个问题是受二律背反的矛盾规律制约的,结局是共荣互补,不过中间过渡阶段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类蓄水池!调节能力非常重要。





曾红颖(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田园理想会永远存在,毕竟人是大自然产物,与自然紧密相连,对自然环境及天地山水中的生存状态有着天然好感与回归感。

未来乡村的价值不应从城乡同一生产效率视角去考量,其与农业、工业及现代制造业不在同一维度。乡村所提供的是人人所需的生活方式,就如同中国传统士大夫外出经商、做官,但都有扎根乡土社会的家与根,这应是未来很不错的一种模式。





张连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史学研究中心主任)近似乡愿的“田园理想”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即便不会被丧失或遗忘,也会因绝大部分人缺少传统田园生活体验而发生巨大变化。乡村将继续存在,因为它是食物的主要来源地,也事实上提供了审美价值。这与“田园理想”没有太大关系。





张其亮(京彩未来家联合创始人/总裁)对“田园牧歌”的回望,和对“回到树上去”的渴望,有没有可能是同一个东西。我们永远无法阻止返祖现象,但是返祖现象绝对不会成为未来。乡村消失是必然,也是进步。乡村不消失,我们的农业就不会有发展,我们的粮食安全就无法得到改进。





唐 平(知乎网友)会让人类灭绝!技术越进步,人类灭亡就越快,因为技术不可能改变人的生理结构,而人的生理结构是因为先有地球环境进化生成的。人口加速向城市集聚,是在自毁,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添加食品,空调设施,交通工具大大地在缩短人的寿命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类许多生理结构会退化,如眼睛的视力,大腿,性功能等等。科技是一把双剑,略有偏锋就会伤害人类自身。





大猫庄园(知乎网友)这几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让大家都忘了乡村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失业缓冲区作用。

距离上次知青下乡才几十年了?为什么大量知青下乡?不还是因为城市里提供不了充足的就业岗位么?只能去农村找个活先干着,美其名曰锻炼。


其实那时候很多农村自己都吃不饱,更别说凭空多出来十几张嘴了。


《血色浪漫》里就有一段描写知青下乡的情景,到了陕北的一个小村里,没饭吃了,带着知青进城要饭。


结合当下的经济形势,经济增长期已经过去,在新的增长点发觉之前,就业环境不会好转,普通人的工作将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说家底厚的城里孩子,还可以啃老,家底薄的城里底层孩子,将会面临严重的生活经济问题。


若是村里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倒是可以回到乡村,有免费的房屋,免费的耕地,即便是不花钱,维持自己的温饱,不成问题。


相对应的,城里人,只要活一天,就要花一天钱,无法避免,这就要求城里人必须有工作,或者足够的积蓄,这相对来说,就容易出现更多的社会稳定问题,毕竟总有没有积蓄又没有工作的城市底层人出现。


大概就这么个意思,乡村未来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苇草思想者大会(原名互联网思想者大会),苇草智酷致力于广泛联系和连接科技前沿、应用实践、艺术人文等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促成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造诣的同道成为智酷社区的成员,共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重塑认知。

好文推荐
向时代提问-13:人类智能衰落个体智能退化,是否跟“有限性应对有限性”有很大关系,如果是或者不是,“智人如何再次伟大?”
向时代提问-12: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它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互动?
向时代提问-11: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社区的重建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向时代提问-10:虚假信息的泛滥如何影响社会信任和公共舆论?
向时代提问-09: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向时代提问-08:数字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市场和就业结构?
向时代提问-07: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和绿色投资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向时代提问-06:面对全球化带来的供应链复杂性,如何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向时代提问-05:数字货币的普及对全球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向时代提问-04:在探索外太空和开发地外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
向时代提问-03:人类增强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
向时代提问-02:自主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国际法和战争伦理提出了哪些挑战?
向时代提问-01:量子计算的突破是否会导致现有加密技术的失效?
《2050:未来议程》(2024)正式发布
钟义信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法论挑战
朱嘉明 | 新科技形态主导未来25年
陈小平 | 机器智能的另类性:从科技到社会

苇草智酷
让天下思想者连接起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