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 | 机器人只有情绪,不能拥有感受?如果肉身有智能,机器情感只是一种隐喻

科技   2025-01-11 17:58   北京  

作者 |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
转自 | 不好为师而人师者o刘永谋

(葡)安东尼.达马西奥:寻找斯宾诺莎,
周仁来、周士琛译,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2.


腊八节那天,在《科学.经济.社会》杂志上组织“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人文审度”专栏,正式启动。

如此,继续机器情感方面的阅读和学习。之前,为完成《智能革命后的世界》中情感计算的章节,已经进行过大量阅读,包括潘克塞普的情感理论。“AI时代三部曲”第二部《AI性别》中更是有大量与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的情感内容。因此,对达马西奥进行了专题集中研究,《寻找斯宾诺莎》是第二本。


第一本读的是《笛卡尔的错误》。笛卡尔的错误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身心(对立的)二元论。这本书旨在说明身体/情感参与了人的决策和推理活动,人类智能离不开人的身体。换句话可以说,肉身也是有智能的。达马西奥的原话是:“就心智的完整意义而言,心智不仅嵌入在大脑中,也嵌入在躯体中。”他并不认为心智在身体中,而是部分心智在其中,不仅支撑大脑,还为心智提供部分内容。


达马西奥还用躯体标记理论解释身体如何参与认知活动。尤其是在直觉类推断中,类似肌肉记忆这样的身体标记起到决策的关键作用,甚至不需要有意识的认知参与。如果机器人想要模拟人的完整智能,而不仅是表象-计算智能,就必须模拟类似的具身认知机制。简单地说,问题是,如何让机器人的身体嵌入应有的智能呢?如此,机器人的身体不应该是纯粹物理的,而是自带基础智能,才能与大模型等表象-计算智能真正融合为“有机体”,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在一起。


《寻找斯宾诺莎》主要讨论感受问题,尤其是情绪与感受的区别。为什么寻找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是身心一元论者,即相信身心一体不可分,“没有身体,就永远没有心灵”。达马西奥将之应用到科学上,认为“身体(身体本身)和脑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通过化学和神经途径充分相互作用”,“心智中充满了来自肉体的和身体特殊感觉器官的表象”。


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斯宾诺莎哲学,但知道他因此被批评为否定自由意志,进而走向无神论。在他看来,所谓“上帝”不过是自然本身,即自然神论。爱因斯坦相信类似的信仰,即宇宙的神圣情结或图景。


按照身心一元论者的观点,根本不存在什么离身心智(弱),或者干脆不存在什么离身智能(强)。即使承认AI有智能,但由于没有有机融合的身体,它不可能是完整的类人智能。换言之,机器智能或人工智能,包括所谓的具身智能,本质上不同于人类智能,只能是功能上的趋近或相似。


按照达马西奥的理解,在人类心智中,情感是基础性的支撑,参与决策(《笛卡尔的错误》)、自我(《当感受涌现时》)和心理(《寻找斯宾诺莎》)的构建。从具身智能的角度,我认为,情感智能或机器情感属于具身智能的组成部分。


目前主流情感理论认为,情感=情绪+感受,是身体与心灵结合的产物。达马西奥尤其强调两者的差别。他认为,“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比喻:情绪与感受是一对双胞胎,情绪是头生子,感受是次生子,并且,感受永远尾随于情绪之后,如影随形。”情绪先于感受,正常人类情绪必然导向感受,所以常常被视为同一个过程。


情绪是行动(行为和动作),直接与身体相关,或者说是身体的模式变化。情绪活动有些可见,如面部表情、声音腔调和动作姿态等,有些不可见,如激素变化、电生理学变化等。而感受主要在脑中产生,是隐藏的、私人的。因此,“情绪活跃在身体的剧院里,而感受则活跃于心智的舞台上。”


达马西奥将情绪分成三类,即背景情绪、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背景情绪是对环境总体的身体反应,基本情绪包括恐惧、愤怒、厌恶、惊讶、悲伤和快乐等。社会情绪包括同情、尴尬、羞耻、内疚、骄傲、羡慕、嫉妒、感激、钦佩、愤慨和轻蔑等。这些情绪一些与生俱来,一些与后天有关。


总的来说,情绪的身体反应过程如下:


1.情绪本身,如快乐、悲伤、尴尬或同情,是形成独特模式的化学反应和神经反应的复杂集合。


2.当正常脑干知道情绪刺激物(ECS)时,这种反应就发生了。情绪刺激物无论是客体还是事件,是实际出现的还是想象和回忆中的,都会引发情绪。这是一种自动的反应。


3.脑在进化过程中就具备了以特定的动作对特定的情绪刺激物做出反应的能力。然后,情绪刺激物并不局限于进化中出现的那些。它还包括许多在生命历程中学习到底其他经验。


4.这些反应的直接结果是身体自身状态的暂时改变,以及映射身体和支持思维的脑结构的状态的改变。


5.反应的最终结果,是直接或间接地将有机体置于更有利生存和幸福的环境中。


情绪产生之后,接下来是感受过程。感受是对情绪的感知,发生于脑对身体状况的映射中:


感受就是感知,我认为对它们的感知的最必要的支持发生在脑对身体映射中。这些映射指的是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身体的状态。愉快或痛苦的某种变化是我们称为感觉的感知的一致内容。


因此,我的假设以一个临时定义的形式提出就是:感受就是对身体某种状态的感知,以及对某种思维方式和具有某些主题的思想的感知。


换句话说,感受不是被动的感知或灵光乍现,特别是在喜悦和悲伤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感受虽然是发生在大脑中心理活动,但仍然是与身体相关的,是对实际身体状态的实际映射。


由此,达马西奥解释了人类的共情机制,即拟身体环路:脑在内部模拟身体的某些情绪状态,将像将同情的情绪转变为同情的感受。这可以由观测到镜像神经元的活动佐证。在《笛卡尔的错误》中,他认为此种映射是拓扑式的。


在达马西奥看来,感受是这样产生的

情绪的处理涉及双重路径:引发情绪反应的心理内容的流动,以及构成情绪的执行反应本身,这些反应最终会导致感受到产生。这一链条从情绪的触发开始,到情绪的执行,并一直持续到在适当的大脑体感区域建立感受基础。


奇怪的是,当这一过程聚集形成感受的阶段时,我们又回到心理领域内,即回到了正常情况下整个情绪通路开始的思维流动中。感受和触发情绪的对象或事件一样,都是心理上的。


现在的问题是:机器人可以有感受吗,又如何拥有感受?达马西奥给出感受的4个基本条件:


第一,具有感受能力的实体必须是一个有机体,它不仅具有身体,而且具有在其内部表征该身体的方式。


第二,神经系统必须能够映射人体结构和身体状态,并将这些映射着的神经模式转化为心理模式或表象。


第三,传统意义上定义的感受到发生,要求其内容为有机体所知,即意识是必需的。


第四,构成感受基础的脑映射显示了在脑其他部分的命令下执行的身体状态模式。


机器当然可以通过物联网来表象自己的身体,但是表象的只限于形状、位置、应力、湿度、材料等物理参数,与人类感受的映射差别很大。尤其是,最终感受成为某种整体性的心理活动,可以用愉悦或痛苦来衡量。


总的来说,整个情感作为一种调节手段,通过内稳态机制实现,目标始终是有机体的完整、健康与幸福。具体来说,情感的作用包括:感受能让大脑知晓身体状态,情感决定社会行为,情感建构心智,参与推理和决策等。


按照达马西奥的理论,低等生物也有情绪性反应,但不一定有感受,感受的获得必须有脑的参与。有了感受,才可能有意识地控制情绪。也就是说,要实现情绪控制,还得需要意识和理性。脑足够发达的动物可能有感受,但没有意识不能控制情绪。


显然,没有意识的机器人如何能拥有足够(完整)的情感呢?不能,尤其是某种情绪控制。目前主流的情感计算进路,从功能上说,只能在1)情绪识别和表达上做工作,放弃了2)情绪的感受和控制。因此,当我们说“机器情感”时,主要是某种与人类情绪大相径庭的机器情绪,完全是某种隐喻说法。


更为重要的是,机器情感的目标不是机器人的完整、健康与幸福,而是更好地与人类进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人类情感研究,动物情感研究对机器情感研究作用也很有限。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苇草思想者大会,苇草智酷致力于广泛联系和连接科技前沿、应用实践、艺术人文等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促成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造诣的同道成为智酷社区的成员,共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重塑认知。

好文推荐
刘永谋 | AI或许是既有经济矛盾的放大镜,但本质上不是它们的根源
刘永谋 | 划界、预装、融合与赋能:追问具身智能的身体
刘永谋 | 究竟什么是具身智能?尝试厘清一下相关领域的几个基本概念
刘永谋 | 机器人只生产不消费,经济可能运转下去,如何运转下去呢?
刘永谋 | 文科也要证明自身社会价值!想想自然科学当年自证所付出的代价,不要再说什么无用之为大用的神话了

苇草智酷
让天下思想者连接起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