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牙间“黑三角”之前,有必要先对牙间隙的解剖做一个概要的了解。
牙间隙的解剖
牙间隙指相邻牙齿之间的物理空间。它的大小和形态由牙齿的形态决定的。牙间隙由四个方向的锥形间隙共同构成,即:合向、颈向、颊向、舌向。每个锥形的尖端,都指向一个方向,就是相邻牙齿的邻接点(或邻接区)。见图所示
在四个锥形间隙中,有三个间隙是空的,即颊、舌、合向间隙,只有颈向间隙被龈乳头占据。从矢状面看,合间隙最小,甚至不明显。由于牙齿的邻接点偏向咬合面和颊侧,使得颊(唇)间隙和合间隙的角度比较钝,而颈向间隙和舌间隙的角度比较锐。颈向间隙和舌间隙的这种“锐角”特征,使得食物易于滞留不易清除。因此,在牙体修复时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充盈在颈向牙间隙的牙龈乳头是由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覆口腔粘膜而构成。相邻牙齿的接触关系、邻面宽度以及釉牙本质界的位置决定了牙龈乳头的形状。在前牙区,由于相邻牙齿的接触点(面积)小,所以,唇舌(腭)侧的牙龈乳头的顶端汇聚成一点。而后牙区,随着邻牙接触面积的加大,颊舌侧的龈乳头在接触点下形成“龈谷”。
正常情况下,颈向牙间隙被牙龈乳头填满。当邻牙接触点下有可见的间隙存在,被认为是牙龈乳头缺失,这种状况又被称之为牙间“黑三角”。以邻牙接触点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来考察,如果此距离在5mm或以内,牙间龈乳头100%存在,而此距离达到6mm时,差不多50%会出现牙龈乳头缺失,如果超过6mm牙间乳头几乎都会有缺失。(Tarnow et al,1992)
龈乳头缺失的分类
1998年Nordland & Tarnow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牙龈乳头缺失的分类方法,并被随后的临床研究者普遍采用。
龈乳头缺失分类的三个解剖标志点:
1、牙间接触点(区)
2、唇侧牙冠的釉牙本质交界顶点(下牙最低点、上牙最高点)。
3、邻接面釉牙本质交界顶点(下牙最低点、上牙最高点)。
依据这三个解剖标记点,将相邻两个牙齿的上述三个点画出水平的三条假想连线,我们可以把牙龈乳头缺失分为三类:
一类:龈乳头顶点退缩至邻牙接触点水平线下;邻接面釉牙本质交界点水平线上方。这时我们可以看到“黑三角”,但是看不到釉牙本质界。
二类:龈乳头顶点退缩至邻接面釉牙本质交界点水平线或其下;唇侧釉牙本质交界点水平线上方。此时,我们可以看见邻接面的釉牙本质界。
三类:龈乳头顶点退缩至唇侧釉牙本质交界点水平线或其下方。此时除了邻接面,还可以看见看见唇侧釉牙本质界。
今后,在临床讨论“黑三角”问题时,我们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指标。
龈乳头缺失的原因
龈乳头缺失的原因,我们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菌性炎症,造成的牙周问题。
2、不良卫生习惯所造成的创伤,如牙签的不当使用等。
3、牙齿的排列位置不良
4、牙体形态不良
5、不良修复体
6、邻牙缺失
7、牙齿间有间隙
等等。。。。
龈乳头缺失的处理方法:
龈乳头缺失的处理方法是多方面的,依据不同的原因有针对地设计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非手术方法:
卫生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修复
矫正
手术方法:
龈乳头修形
龈乳头保存
龈乳头重建
“黑三角”问题已经受到了传统修复、矫正、牙周以及现代种植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在此只是抛砖引玉,不能面面俱到,还望对此有兴趣的医生多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