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连载6)/ 作者:余杰

旅行   2024-09-11 00:01   上海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临港新城
开发始末
(连载6)

余   杰


大海见证
十五

(2003年7月)

7月,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一下子热闹起来,上海的各大媒体把目光全部集中到了这块沸腾的土地上。
文汇报《洋山崛起“东方大港”》《深水港正在海上崛起》《百年大桥欲跨东海》《洋山深水港全面施工》《大海见证――记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中的共产党员》……
新民晚报:《科学论证的典范――写在洋山深水港区开工一周年之际》《洋山港将建精品工程》《从资金到环境、从合作到施工、中外记者问透洋山》……
新闻晨报:《深海造地,千年将成器。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年回报率估计可达8%到10%左右》《神秘洋山撩开面纱》……
洋山、洋山、洋山——这两个字成为7月上海各大报刊中最亮的地名。

从去年6月港、桥、城开工以来,洋山深水港工程第一次亮相于上海、中国乃至世界面前。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媒体争相采访,使得我们有点应接不暇。

《文汇报》记者强荧、王蔚这样写道――
“公元2003年7月,中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中央,炸响阵阵惊雷。中国最大的港口建设工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走过了一年艰辛历程。茫茫东海之上,连接上海芦潮港与浙江小洋山岛的东海大桥,已如昂首欲飞的蛟龙,渐渐跃出海面。”
“世纪工程,异样精彩。仅洋山深水港区工程一期起步工程投资就达143.1亿元,将构筑5个集装箱泊位,可停靠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20万标准箱;与此同时,长达32公里的东海大桥,将把上海和浙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洋山岛相望的芦潮港将崛起一座人气旺盛的海港新城。”
……
接到市指挥部的通知,7月12日要召开现场汇报会,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浙江的领导都要出席,我们着实兴奋了一阵。
会场设在建设中的东海大桥桥面上,施工现场临时搭起了一个会场。尽管天气很热,但站在高高的桥面上,海风吹来还是有一丝丝得凉意。
这是洋山深水港工程开工建设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高级别的干部会议,会标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建设现场汇报会”。
上午10时,各级党政领导来到会场。出席现场汇报会的有来自上海市委、浙江省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部、舟山市、嵊泗县的领导。会上,各位领导的讲话都高度赞扬洋山深水港工程的开工建设,给了我们到会的港、桥、城的干部们极大的鼓舞。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们应该记住这难忘的历程。
1996年1月国务院在沪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关问题,明确要抓紧深水港新港址比选工作。洋山深水港工程前期工作由此全面展开。
1996年9月全面开展新港址论证工作。
1997年3月编制完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港址论证报告》,11月报送给交通部。
1998年底编制完成洋山深水港区总体布局规划和一期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应专题报告。
1999年8月正式向国家计委编报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1999年10月国家计委对洋山深水港项目进行审查。
2000年1月国家计委又开展国际咨询,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确认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2001年7月成立上海市深水港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设港口、大桥和港城三个分指挥部。
2001年10月正式向国家计委报送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1年12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
2002年3月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计委正式下达批复意见。
2002年5月审查通过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初步设计。
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进入全面施工建设阶段。
作为洋山深水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港新城的建设,正以高效、快速加快步伐,力争在今秋十月使滴水湖正式引水。我想,到那时候,我们的临港新城又将成为媒体聚焦的新亮点。
当天下午,领导们乘船沿途视察东海大桥海上段施工情况,登岛察看新形成的陆域和“新海龙号”船吹沙作业,打桩船的打桩作业。我们则围绕贯彻会议精神,开始部署下一步工作。



美丽传说
十六

(2003年8月)

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因公出差宁波,就是从芦潮港乘气垫船出发的。那时从市区十六铺码头乘上大客车,开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芦潮港码头。谁会想到,这么多年后我自己会来到这片土地上工作。
我们港城分指挥部驻地就在芦潮港客运码头西侧的一幢四层楼房里,这里原先是海运局的一个旅馆。港城开发建设后,我们把它全部包了下来,作为分指挥部办公室。在这里工作,天天可以眺望大海,闻到浓重腥味的大海气息。昔日的芦潮港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港小镇。随着洋山深水港的开发,这里便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德国人在设计港城时,起的名字是“芦潮新城”。
为什么会叫芦潮港?来这里工作后,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又拜访了一些当地居民,说法不少,大致归纳起来,这座临海小镇也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据传,最早这里叫“角头港”,也有的叫“汇角”。在南汇水利志上是这样记载的,抗战前夕,当前一些渔民出海捕鱼时,因为道路十分泥泞,大家就从密集的芦苇丛中朝东南方向出海。这里本来没有路,经过渔民们来回踩踏后就形成一条小路。潮涨潮落,几经冲刷,这条小路被冲成一条深漕,这条渔民出海的必经之路被称为“路漕港”。
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正逢“三年困难时期”,当地政府为了预防水害,在出海口修筑了一座排涝挡浪闸。这座挡浪闸上有当年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题的字――“芦漕港水闸”。“路漕”成了芦漕,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我询问芦潮港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后才得知,是当年宋副市长在题词时改写的。因为这里长满了芦苇,而“芦”与“路”是谐音,用“芦”字更具有地方特色。
时至改革开放年代,当时的南汇区委、区政府把芦潮港镇作为一个重点区域加以开发,并将“芦漕港”改为“芦潮港”。“漕”与“潮”两个字含义则大不一样。“潮”,还象征着改革大潮与东海之潮之意,到了1989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芦潮港镇。
芦潮港,位于上海市东南沿海东临大海,南濒杭州湾,是长江与钱塘江的交汇处。可以说,这里是上海的天涯海角。现在,一座新城将在此崛起。芦潮港这三个字将随着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港城的诞生而名扬四海。
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传奇般的奋斗,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
2003年8月3日上午8时左右,港城的治安办公室接到电话,在人工湖一号排水口处有一幼鲸搁浅在海滩上。
值班民警鞠扬洪立即带领保安人员赶赴现场处置。一条长约3.7米、重约1吨的幼鲸正躺在一个小水潭里,它无力地挣扎着。现场10余名工人正小心地向它身上洒水。骄阳似火,水汽不断蒸发,小潭子里的水越来越少。
工人们告诉鞠扬洪,他们早上来上班时,在海滩边发现了这条幼鲸。当时,它的身上已有几处被发砂石划破伤痕,孤立无援地躺着,大家赶紧用杠棒和绳子把它搬进这个小水潭里。
鞠扬洪当机立断,组织工人把幼鲸搬到正在开挖的人工湖一个大水潭子里,叮嘱保安人员保护现场,不断向水潭里放水得同时,立即与上海野生动物园、芦潮港鱼政站联系。
动物专家和鱼政人员很快赶到现场,他们的结论很明确,这是一条处于幼年期的蓝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估计是迷失方向后,涨潮时搁浅在滩涂边。
一场抢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战斗在港城工地上展开。
中午12时,港城治安办公室干警、芦潮港派出所干警,芦潮鱼政站职工、龙湾港集团的施工人员30多人开始搬运幼鲸。人们用一张巨大的编织袋沉入水潭,从幼鲸身底下穿过,然后大家一起使劲,硬是把它从水潭里抬了起来,装上卡车。

(图为现场抢救蓝鲸)
前有警车开道,后有车队护送。救鲸鱼车队一路浩荡,直奔芦潮港客运码头。约20分钟后,当车队来到码头时,大家却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情:幼鲸“落难”港城建设工地,现在就要回家了,人们争相将海水洒在它的身上,轻轻地抚摸着它光滑的身躯,祝愿它一路走好。
12时45分,几十个人合力将幼鲸抬下卡车,并同时松手,幼鲸一个翻身跃入大海。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和掌声。
不一会儿,这条可爱的幼鲸在大海的怀抱里三次冒出水面,频频回头,仿佛是向救命恩人告别,仿佛是向人类致意……。

(图为在芦潮港客运码头送蓝鲸回家)
有人把整个抢救幼鲸的过程用录像机拍摄了下来,真要感谢这位有心得建设者,留下了一份珍贵得资料。
当晚,上海电视台新闻节目里播放了这条新闻。
当地的老人们说,芦潮港的海域从来没有看见过鲸鱼,这真是太神奇了。
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芦潮港传开了:鲸鱼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这里世代安宁,但从去年始,建港、建桥、建城,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也许惊动了东海龙王,于是龙王就派三太子来察看。原来三太子奉父命前往南汇嘴,原本想看个大概即回。孰料这里得人们拦坝、吹沙、挖湖……热闹非凡,打破了世代安宁。于是三太子好奇心切,欲靠近细看,不料海潮不领情,留下三太子自顾回了头。没料到爱子九死一生安全归来,三太子禀报:那里是共产党在为民造福,还热情地护送我回家。东陵龙王大悦,亲自下谕,命龙宫文武全力保佑“救命恩人”。
传说是美丽的,也会给人启示。 


勇敢登攀
十七

(2003年9月)

又一个秋天来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人工湖,应该也到了收获的时刻。
从人工湖到石皮泐港全长2.2公里的人工湖临时引水工程,从8月6日开工后,建设者们在原南汇水利局副局长朱乃方的带领下,日夜奋战,力争在9月底完工。这是一条为人工湖输送水源的唯一通道,挖土总量40万方,河岸沉桩总量3648根。一个目标,确保10月份正式引水进入人工湖。
这时,鲍铁鸣在干部会议上意味深长地讲述了一个登山的体会。
他首先对干部们在港城的开发建设中要着力把握好的工作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了解大局,服务大局。全体港城建设者要深刻理解这个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自觉地围绕这个大局来做好工作。了解是基础,服务是目标。要求每一位干部、党员要与大局始终保持一致。

(图为建设中的滴水湖一号码头)
二是迎接挑战,调整心态。当前,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各项工程全面开工。许多困难和问题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位港城建设者,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迎接挑战,发扬拼搏精神,去创造新的辉煌。
三是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面对如此艰巨和繁重的建设任务,每一位港城建设者必须要做到:想,壮志凌云;干,脚踏实地。重点是立足当前加快进度,加大开发力度,早出形象,早出功能。
四是少讲多做,求真务实。要抓住当前大建设大开发的有利时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港城建起来就是硬道理。只要是有利于港城建设的事,就要加快去做。
鲍铁鸣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四十年前写下的诗句。今天,在迎接新的挑战面前,这句诗仍然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去勇敢攀登。建设港城,需要这种精神。

(图为建设中的滴水湖一号码头)
登攀——挑战极限,勇攀高峰。我们要像登山运动员那样,历尽艰辛,向着奋斗的目标去登攀。这个登攀的过程,就是挑战极限的过程。你可以停下来,也可以往下撤,谁也不会强迫你一定要登顶。这时,勇气、毅力、意志将支撑着你不畏困难,勇往直前。今天,我们建设港城同样如此。攀登上去,前面就是胜利的顶峰,每一步都会付出艰辛,每一步都有考验。只有勇于挑战极限的人,才能勇敢地攀上高峰。
登攀——挑战自我,勇于开拓。我们要像登山运动员那样,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探索中前进。登山的没有现成的路,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或许你在登顶后会发现自己多走了几步,走了不少曲折的路。然而,当你站在顶峰,就能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人们一般不会责怪成功者。因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条坦途可以顺利你让登顶。今天,我们建设港城同样如此。没有现成的经验,更没有现成的样板。在广袤的滩涂上建起一座新城,在今日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开拓,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只有勇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在开拓中创造辉煌。

(图为远眺滴水湖第一个湖心标志)
登攀——挑战人生,勇于进取。我们要像登山运动员那样,不断地自我加压,勇于进取。登山与其他运动不同,登攀时无竞争对手。一个人,一支队伍在崎岖的山路上默默地登攀。没有观众,也没有喝彩。当你登上山顶时,也许没有掌声,没有鲜花。然而,又有谁能体会成功登顶者的境界呢?我们建设港城同样如此,默默地奉献,无私地耕耘是我们的本色。同样,我们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但在这张白纸上却是绘出的临港新城壮美的图画。要接受人民的检验,还要经得住历史的评判,只有勇于挑战人生,乐于奉献于这伟大事业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历史赋予我们建设港城的任务,我们将无愧于历史的选择!
2003年9月16日,上海市地名办公室以沪地办(2003)69号文件下达了《关于同意命名“滴水湖”的函》:“经市政府同意,正在建设的位于南汇芦潮港东面的人工湖命名为‘滴水湖’”。
人工湖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滴水湖!


【待续】


鸣谢:余杰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
简介


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

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城市记忆》系列热文


弄堂

有轨电车

小书摊

石库门里客堂间

跳马

荒人滩与曲阜路

垃圾桥

大饼油条

灶头间

过街楼

剃头

照相


【小说】5号里的故事


第一章:上山下乡那年

1、阿贵又要倒霉了

2、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3、夭折的“革命”

4、荒人滩的闹剧

5、无事可干的我们

6、吴太太被斗了

7、刘家伯伯的手艺

8、烧书的前夜

9、荒人滩里烧书

10、冷飕飕的冬天

11、坚决不去

12、刘家伯伯死了

13、救命之恩

14、我在,谁敢欺负5号里的人!

15、吴太太唱起了黛玉葬花

16、萱萱要上山下乡了

17、宝哥哥的失态

18、宝哥哥参军去了

19、吴太太疯了

20、挨斗的夏家叔叔

21、伤心的夏家叔叔

22、大宝宝的心思

23、一针见血的二房东爷爷

24、大宝宝和萱萱都去江西插队

25、骚心不死

26、老裁缝

27、捉奸

28、周老师家的一个谜

29、周老师一番话

30、李长根懵了

31、小黑皮的困惑

32、小黑皮失踪了

33、范家奶奶的烦恼

34、我决定去云南

35、上山下乡前夕

36、暗淡的春节

37、从此不是上海人了

38、5号里的孩子们都走了

39、第一个回来的是宝哥哥


第二章:大返城那年

40、千里之外的相遇

41、小狗子立功了

42、小狗子死了

43、他们有了孩子

44、爱情与回家的矛盾

45、盼望调令早点到来

46、刘小妹的调令到了

47、离别的那一天

48、萱萱的噩梦

49、萱萱的心在流泪,流血

50、妈妈,我在天堂里等你

51、5号里的人都哭了

52、吴局长决定再次去江西

53、推心置腹的交谈

54、大宝宝被救了出来

55、好事多磨

56、夏军顶替回来了

57、小裁缝落户5号里

58、大家都在关心小黑皮的下落

59、喜事一件件来到5号里

60、我们要回家

61、较劲

62、奋力的抗争

63、阿勤死了

64、伤心的阿福

65、阿福要报仇

66、愤怒的脚步

67、火星点燃了

68、为阿勤守灵

69、别了,阿勤

70、悲伤的5号里

71、张老师出来了

72、北上的一幕

73、福林的《勒令》

74、慧娟有孩子了

75、我接到了顶替的调令

76、离开云南的那一刻

77、再见了,云南!

78、终于回家了

79、熟悉又陌生的5号里


第三章:动拆迁那年

80、小版纳,你在哪里?

81、借房

82、姑娘找上门来了

83、夏家叔叔的梦

84、夏家遭殃了

85、支内的小狗子父亲

86、小狗子的父亲死了

87、邻里亲情

88、有情有义的邻居们

89、南下深圳

90、灰头土脸的大宝宝

91、从头再来

92、大宝宝的努力和小裁缝的刻苦

93、争气的小裁缝

94、小裁缝当厂长了

95、起死回生

96、被押回来的长根

97、我们去见李长根

98、悔恨交加的李长根

99、不速之客

100、小黑皮留下的话

101、可怜的小黑皮

102、一个家的悲剧

103、宝哥哥的烦恼

104、宝哥哥的不顺

105、宝哥哥离婚了

106、千里寻子

107、小裁缝的苦恼

108、5号里的新住户

109、阿慧的苦楚

110、不争气的女儿

111、精明的大宝宝

112、5号里的钉子户

113、刘小妹的儿子考上了复旦

114、张教授话石库门

115、夏军有了着落

116、这里留下的是记忆

117、再见,5号里


回城以后……——在车间

(上) (中) (下)


梦之城——临港新城开发始末

(1)  (2) (3)  (4)

(5)


我知道你在看哟~

阿拉老底子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不忘昨天, 激励今天, 走向明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