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薪酬制度,该怎么改?

学术   2024-09-14 17:45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01

分配制度改革源远流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可远溯至1985年前后的放权让利。


1988年,北京市率先提出优化劳动组合的概念,包括对传统“三铁”制度(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改革。


“三项制度改革”对应了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这三项核心制度的变革,即“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


“三项制度改革”当前仍在延续,至今我们仍在持续研究与推动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干部的动态管理以及工资的灵活调整。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央国企的薪酬设计较难遵循统一指引。按照改革中提出的年薪制方案,国企领导人的薪酬包括基础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


然而,实际上真正有约束力的依然是工资总额控制,其他内容企业自主权较大。


02

分配制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特点。


市场程度的提高,必然使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引发分配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不过,企业中薪酬要想达成共识,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薪酬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薪酬管理不仅涉及管理学,还包含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面向国企的咨询项目中,我们可以发现薪酬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会涉及公司内部众多环节的众多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岗位配置不当、业务流程不畅、组织结构混乱、人员与岗位不匹配、绩效管理体系混乱等。


如果公司内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想要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实属难上加难。


薪酬问题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制约。当前,国资委推行的工资总额管理基本上沿袭了1993年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规定》


而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恰恰在于此,即企业缺乏完全自主决定薪酬的权利,薪酬体系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制约。


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仍需努力塑造自身特色,这无疑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构成很大挑战。


薪酬问题是一个“获得感”的问题。我们今天国企改革还难在不同群体,比如股东、管理层和员工对薪酬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即使在员工内部,新生代员工、中生代员工、老员工对薪酬的理解都不一样。


从心理学视角出发,薪酬管理涉及到公平性,但是公平性永远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薪酬体现了一个人在家里的地位、在组织中和在社会上的地位。


03

分配制度改革方向


薪酬问题的解决之道,无外乎确定假设基础、分解问题、以及寻找新解决方案。


薪酬问题的核心在于其基本原理,由于视角不同,各方对薪酬基本原理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政府关注共同富裕和减少收入差距;


股东则在薪酬水平和利润之间寻求平衡;


员工期待薪酬的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合理性;


而管理者则可能将薪酬作为企业政治的工具……



归根结底,从经济学视角出发,薪酬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这也是中国薪酬制度改革的理论来源。


不同企业的薪酬体系不同,但其基本薪酬原理都是一致的。当前,分配制度改革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向:


首先,聚焦“企业效益”。


二十届三中全会中与央国企薪酬相关的主要内容包括:


国有企业战略使命评价制度的实施


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考核


对国有经济增加值(EVA)进行核算


这些措施,本质上是对企业效益进行核算。


其次,聚焦“工作条件”。


传统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强调向一线岗位倾斜,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合理的,因为那时企业的主要职能是生产,而生产岗位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


而在现代企业中,通过岗位价值评估来评价不同的岗位,工作条件在岗位评价中占比较小。


最后,聚焦“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是传统经济学中生产要素的概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客观上要求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供需匹配效率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需要为企业家提供行之有效的中长期激励。


04

薪酬政策与战略文化


民营企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决定薪酬政策。


以华为为例,该企业自创立之初便秉承高薪文化,旨在通过优厚的薪酬吸引顶尖人才,并通过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生产力。


这种高薪与高压并行的策略,使得华为能够每年吸引众多天才少年,有的甚至能获得高达两百万元的年薪。


国有企业往往难以提供如此高额的薪酬,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薪酬政策是对企业战略的承接,企业薪酬政策也必须适配企业文化。


承接企业战略方面:


国有企业往往需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考虑到国家政策、行业培育、社会稳定等外部性因素,这使得薪酬政策的制定变得复杂。


适配企业文化方面:国有企业内部延续了体制内的文化氛围,强调集体主义,这使得设计薪酬体系时更倾向于采用较为平均和固定的薪酬结构。


此外,内部晋升和薪酬调整更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增加了薪酬政策制定的难度。


因此,国有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战略与文化的双重影响,既要确保薪酬政策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兼顾企业文化。


05

薪酬管理与人岗匹配


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其他职能紧密相关,特别是岗位管理、人岗匹配。


在企业实践中,薪酬不仅受战略、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和绩效考核影响,而且与岗位绩效挂钩的方式也会影响薪酬政策的效果。



体制内单位的工资制度,刚性难以改变。


例如,我曾为某媒体单位设计团队绩效奖励方案,根据节目质量拉开奖金差距。


然而,我发现内部工资差距难以拉开,岗位评价难以实施;即使进行岗位评价,也难以实施基于岗位价值的绩效奖励。


体制内单位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工资调整缓慢,工龄和学历等成为关注焦点。


薪酬决策的基础是基于岗位评估还是基于个人评估,在不同企业中有所不同,这需要在企业内部达成一致。


06

薪酬管理与数据透明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过调查方式从国企收集的自我报告数据,由于缺乏市场化规则的横向拉通,学者们通常会认为无法进行有效对比。


数据缺失必然导致对标困难,进而带来包括岗位匹配、薪酬策略和水平确定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国有企业绩效薪酬的确定十分复杂,涉及不同企业、行业和职位类型的占比、绩效评价依据等。


在某种程度上,薪酬信息可能是透明的,例如上市公司公告里就有正式的发布。


国际上,薪酬保密并非惯例。互联网时代下,数据准确性、清洗、分析和信息披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07

薪酬管理与工资形成机制


在美国,政府雇员的工资是与企业工资挂钩的,会根据企业工资变动调整政府雇员工资。


新加坡政府工资的设定方法很独特,是以特定职业群体的平均工资为基础来设定工资的。


在全球范围内,工资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都涉及社会接受度。企业内部薪酬结构将趋向多元化和市场化。


高工资可作为企业竞争优势,但国有企业在支付高工资时需考虑公众接受度和政策限制。绩效奖励制度应基于人性,即人们追求利益的本性。



最新的总报酬模型包括薪酬福利、幸福感、职业发展和认可。可以看出,薪酬只是报酬的一部分。


例如,年轻人看重金钱,但这并非最重要的报酬。


美国政府曾试图用金钱留住西点军校毕业生,但发现无效:真正想留的人无需额外奖励,而有志于其他职业的人不会因金钱留下。


后来,美国军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职业发展机会,成功延长了军人服役时间。


这个案例说明,薪酬政策有可能激励了错误的方向,反而对年轻人吸引力下降。国企和央企需关注薪酬管理问题,以适应年轻人需求。

声明:来源|创见者CHO,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络义行律师事务所删除)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法律知识

电话:0516-83713999

地址:徐州市云龙区青年路182号综合楼7楼

义行律师事务所
专业的法律资讯、法律顾问、法律服务 咨询电话:0516—8371399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