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案例

教育   2024-12-24 08:11   云南  
来源:河源市陈丽容名师工作室 致谢!

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广东省紫金中学  许彩红  陈丽容(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序列化的探究活动,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定文化自觉和自信。

(二)学情分析

1.认知结构: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通过对前面哲学部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正确的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通过对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懂得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道理,坚定了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

2.心智特征: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能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上还有一定欠缺,思维方法和实践探索能力水平还不够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在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方面还有困难,需要进行专项提升。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课堂展示、议题探究等课堂活动,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2.学生通过事例解读,比较、评议各种文化创新的表现,探究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径,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培育科学精神。

3.学生通过课堂展示、交流、学习,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难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教学过程

总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议题一:科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

—提升文化自觉

展开微辩论:

正方:传统文化是财富

反方:传统文化是包袱

师生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用语过渡

议题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增强文化自信

议学情境:挖掘紫金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或历史故事)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资料:

学生一:钟丁先(1613—1672年),字后觉、南山,号忏云,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苏区乡永坑村人。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勤奋攻读,明崇祯十五(1642)年,中壬午科解元。崇祯十七年,北上赴试,到达河南省,得悉闯王攻陷北京,投考无望,折回原籍。他具有一代才子气质风貌,曾被誉为“天南之异人”、“永安第一诗人”。不久,清兵入关,明幼主南下,钟丁先倾尽家产,招募几千人,屯于中坝凹下山,起兵勤王,明幼帝福王朱由崧迁都南京后,获悉钟丁先起义勤王,钦授其福建监军道。桂王(朱由榔)建都肇庆后,升钟丁先为参议,翌年又升为广东按察使司副使。此后,钟丁先出兵与汀州、惠州、班固山等地清兵交战15年,兵败。退回凹下山,欲图再展。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南朝覆灭,钟丁先解散义军,解甲回乡。清廷两次劝其出仕,许以高官厚禄,但丁先不为所动,均遭拒绝。并以此与尘世隔绝,隐居深山,削发为僧,发誓“不着清朝衣,不踏清朝地、不食清朝谷。”“一臣不事二主”。隐居天字嶂万寿庵、凤安下石彼岸庵。康熙年间,死于彼岸庵,葬在庵侧,终年59岁。

学生二:钟丁先所写诗词《渔樵耕牧》

烟浪几重,波浪几重,烟波浪里过秋冬。执丝纶,钓鱼龙,渭滨千古有遗风。得鱼沽酒歌沧海,不脱蓑衣卧月中,那管流西,那管流东。

富也无心,贵也无心,生平本分在山林,歌薪曲,傍松阴,聊将野史漫推寻。客来借问山何闹,惟有樵夫与百禽,一半歌声,一半鸟音。

朝雾满蓑,暮雾满蓑,春来布谷满山坡。三春雨,数亩禾,含哺鼓腹乐何多。历山事业无今古,一曲清音任我歌,此际唐虞,此际耒锄。

郊草芳菲,野草芳菲,云烟郁郁锁柴扉,鸡鸣起,日暮归,短笛无腔信口吹,名利不干身外事,秋冬胞暖乐牲肥,不理闲是,不理闲非。

教师提问: 结合两位同学的材料,谈谈钟丁先事迹中融合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归纳:(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从钟丁先抗清事迹中体现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2)钟丁先书写的《渔樵耕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对解决今天问题的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4)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优势,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意义)(老师补充)

教师继续补充:面对当时的朝代更迭,钟丁先是积极入世还是卸甲归隐,是坚持忠孝仁义,三纲五常,还是转变思路,造福一方?如果放在今天,你会如何选择?

议题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学生选择:转变观念,选择继续发光发热 —实现文化自强

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过渡: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课堂小结: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课堂检测:分析钟丁先事迹中体现的文化的当代价值

课外延伸:做一份手抄报,展示最美中华文化。

结束升华:教师寄语 

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而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我们作为青年学生,更要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弘扬者,建设者,为我们的民族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课件

思政课大学
全国大中小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