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的本质是人的成长的一体化——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周增为老师专访

教育   2025-01-01 21:13   云南  

受访者:周增为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访谈人:杨兰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

核心是教学一体化

杨兰:周老师,近年来,您一直参与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的审核,非常关注思政课建设问题。从2019年开始,您也在持续推动上海的大学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联合开展一体化的思政课展示交流活动,在全国层面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您是如何理解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

周增为: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际上指向的是思政课内涵的发展。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每个学段的教学重点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推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这都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根据理论者和实践者的研究,我们要理解一体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视角出发。首先,基于实践目的来理解,思政课要培养一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阶段性完成。大中小学为了共同的目标,要接力完成这项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在不同学段,建立起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这一身份归属的确认。其次,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思政课一体化就是各学段都要遵循本学段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最终目标的一致性、课程知识的差异性和课程体系的独特性,不断整合教育资源,以增强思政课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再者,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理解,思政课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从小学、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到高中、大学的思政课无缝对接,学生能有序地从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阶段,不会出现断层、缺失或重复的问题。

杨兰:这三种视角的理解落实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就是在学生受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统筹规划思政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系统设计,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它和目前各个学段的课程、教材有什么关系?

周增为:思政课一体化设计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中已经基本实现,比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修订时,已经将原来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三门课程规划为一门课程,从一到九年级进行了一体化设计,而且与高中思政课程标准进行了衔接,从课程标准层面为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依据。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杨兰: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提出了很多举措,也开展了一些实践探索,您是教育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根据您的观察和了解,目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情况如何?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周增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在宏观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课程标准、教材的研制,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本,思政课一体化机制建设上有了诸多创新性探索,大中小学逐步从分段教学到建立共同备课机制和教学交流平台,形成了一体化的研究格局,不同学段围绕相同主题共同备课、分段设计、同台展示等。但是在学校课堂教学等微观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里就涉及你说的第二个问题,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教学的一体化。一体化教学作为实现思政课接续培养的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同学段的教学要为学生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做好铺垫,以形成全过程的育人成效。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决定了各学段课程目标的落实成效,而且决定了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的整体质量。

二、一体化教学本质上是学习的一体化

杨兰:教学是由不同学段的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来落实的,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一体化?一体化的教学如何达成?

周增为:是的,这个问题很关键。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教学的一体化,必须首先对思政课教学的一致性形成共识。思政课覆盖大中小学全学段,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在长达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中,以家庭生活为原点,走进时代发展的社会实践场景,引导他们在个人成长的时代大背景中,逐步感知和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科技水平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提升,通过培育不同成长阶段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一体化的教学,实质上是一个以学习主体能力延续为目标,通过一体化学习方式的创新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不同学段的学习效果,最终要从持续发展的能力、情感、责任等维度予以评价。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再借助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故事、案例、新闻事件、文献资料等,形成包含同一内容不同要求的过程设计、同一情境不同程度的问题转化、同一任务不同水平的行为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教学实践体系,帮助学生实现基于知识内容的思维进步,实现认知与情感态度的一致提升。所以说思政课一体化的本质是学生成长的一体化。各学段要遵循学生成长的渐进性和稳定性的规律进行教学设计,使不同学段的教学达到引导学生坚定立场、坚持真理、坚守信念的一致性目标,为学生的接续成长服务。

杨兰:渐进性和稳定性如何理解?落实在教学中,如何体现?

周增为:渐进性是指思政课教学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其达到经验日渐丰富,认知水平和情感能力逐步提升,价值认同日趋成熟的目标。从学生的成长性角度来看,渐进性是指基于学生的情感深化和价值强化,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建立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提升与情感获得、知识体系与实践应用之间的有效衔接关系。稳定性是指,在教学中不同主体达到的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表现性状态。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需通过有具体意义的、可见的学习过程来体现,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内容和意义的联系,提升对自我的认知,树立对未来发展的理性目标,增强对各类挑战的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保持不断向上的坚韧性。

杨兰:随着新课标和新教材的使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在教学设计时会先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哪些内容,然后再设计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内容的螺旋上升,您是如何看待这种一体化教学实践的?

周增为:确实,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思政课教师还是比较关注课程中的“知识点”,把一体化理解为单一知识的一体化,实际上一体化首先是人和知识的一体,要通过学习建立人和知识的关联,而不是把学习者置身于知识外,形成简单的知识内部的一体。单一的、线性的知识数量扩展是外部性、机械性的累积,最终堆积的知识依然是一个无法深入人心的外在系统。

从教学角度分析,不同年段的表现水平,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多寡,能记住许多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目标,而是要看知识的结构性理解和应用。这是当前思政课一体化设计比较弱化的地方。不同年级的学生归根到底不是学习知识本身的内容,而是学习如何形成知识的联系和有效地应用,能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年段低的学生有符合他们学习特征的结构,是一种简单的结构,包括他们的行为表现,这都是与这种认知结构相符合的。而年段高的学生,则通过他们相对丰富的经验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建立一定程度上的广泛联系,学习的结构变得复杂一些。一体化是学生知识结构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一体化的评价不能只看书面知识的掌握,而是要看这些书面知识有没有形成解释现象的依据,帮助学习者获得不同年段结构性的表现。真正的一体化是基于知识的学习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而支撑这些的是情感与价值的同步提升和完善。思政课教学的一体化是教与学的一体,需要师生共同建构,一体化教学本质上是学习的一体、主体间的一体。

杨兰:也就是说从教学实践来看,思政课一体化指向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在这一连续性中,学生知识结构的逐步完善,情感和责任的逐步建立。那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要做好教学的一体化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周增为:和其他学科不同,思政课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性的课程。思政课内容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经验基础,就决定了不同年段实践条件的差异。对教学来说就至少有两个层面的要求。首先,一体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基础为起点来设计,另一方面则是要建立一种实践代偿机制,即教学的情境设计,依托情境帮助学生丰富经历,从而形成由浅入深、由近到远、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能力。因此,遵从学生认知起点,是不同学段教学应秉持的原则,而促进学生的经验延展和认知水平上升则是每个阶段的教学要求。

杨兰:通过教学的情境设计来建立实践代偿机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成长。周老师您一直强调思政课的实践,为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做?

周增为:实践的本质是学习者的参与。在思政课中,实践既是课程学习内容,也是课程学习形式。课程实践的逻辑,是在学生认知起点基础上,搭建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实践环境。真实性、体验性、互动性,是建构环境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情境是重要的学习条件,要体现情境对人的关联和作用,通过主题选择,综合思政课各领域内容体系,在情境中丰富其生活体验,形成有效学习资源,促进认知水平,培育基于情感和理性的责任。

思政课中的实践是师生互动的交流与协作过程,需要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与机会;学生的学习实践是通过完成实践任务达成的,最终通过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以“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内容学习为例,教师需要通过实践转化把相关内容具体化。如,通过参加升旗仪式、参观重要场馆、观看或查阅相关资料资源等身历其境的活动,将内容设计成基于感知经验的学习结构,让抽象具有具体性,让理性具有表现力。“象征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组合,它对政治仪式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把见到、听到、触摸到的相关要素,用学科方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成与国家象征和标志有关的内容结构,把看、听、记等学习能力转化成传递传播的实践能力。

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体现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就要在实践层面让学习有效地衔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把知识转化为主动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形成坚固的信念和价值认同的基础。

三、一体化教学需要分级设计与必要重复

杨兰:周老师,思政课教学的一体化不仅要回应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要求,还要回应不同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差异,要做好这一点,不同年段教师对相同内容该如何设计?

周增为:是的。一体化设计是体现不同年段课程目标同构性的教学实施要求,要综合体现课程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段学生作分层学习设计。作为涵盖多学科领域的课程,思政课本身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且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对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等进行分级设计。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各个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建构基于学生认知与经验起点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教师要能依据一体化的要求,设计分级的学习过程,落实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一体化地帮助学生从身份归属的认知,到情感责任的深入,再到理想信念的坚定,逐步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精神,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要求,实现基于知识理解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在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强调环境的建设。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具体体现,在什么场合必须呈现以及应遵循的规范等。在国家象征和标志的教学基础上,深化人物与事件的关联,学生通过具体的讲述故事、表演展示、参观展馆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能初步理解爱国主义行为的基本表现,初步形成“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知和情感。

在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是建立在小学基础上的实践延展和认知深化。随着认知要求上升,行为规范逐步提高,学生从学习人物事迹上升到理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内涵,以认识水平带动情感认同。初中要在小学的实践内容基础上,在已有相关人物、事件的要素基础上,设计体现内在要素之间的关联的学习任务,提供更多帮助学生参与任务解决的学习路径。初步理解和建立与制度、道路以及文化的联系,形成基于更大视野、更宽领域、更深认知的情感深化。

在高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真实和复杂的环境基础上,建立与个人知识体系密切联系,与个人未来发展密切联系,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密切联系的成长环境。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日趋丰富,能够将各类学习过程形成知识自建构的过程。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开展史学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学习活动,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实践史。建立更高层次的责任要求,不仅具有主动热情地参与,还须具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态度和责任。

杨兰:很多教师在设计一体化教学时,会遇到在不同年段,课程知识内容的重复和行为要求的反复这一问题,该如何理解和处理?

周增为:关于重复性和反复性的问题,应该是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很多老师认为,一体化是应该按照知识的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但实际教学很难按照这样的序列实施。事实上知识教学本身就是按照这样的序列进行传播的,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认知的反复、知识的交叉,也会遇到学习的重复,这并不是违反一体化的设计规律,也不是我们没有按照一体化的要求实施。如,在法治教育中,并非法律知识越多,对法治的理解就越深刻,在行为上也就越遵纪守法。反之,也不是说遵纪守法的人都是法律专业出身。我们还会发现,在法治教育中,就行为的遵守,往往年龄越小越容易遵守,不能说小学生法律知识和能力一定比成人多。所以说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要在有效交叉、必要重复、合理反复、螺旋上升等同构性原则的基础上做设计。

再者,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知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这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重复体验才能得以稳定和固化。由此,基于目标达成的强化和关联的教学任务因此显得至关重要,包括升旗仪式等学习内容必须每天强化,有些红色场馆需要经常探寻探究,等等。

四、思政课教学一体化需要专业组织

共同研究与推进

杨兰:正如您前面所说,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是一体化教学实施的主体,但一体化实施不只是个体教师责任,还需要形成专业组织共同研究与推进,您认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组织,提供什么样的专业支持?

周增为:是的。思政课教学一体化需要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从目前我国的思政课的实施来看,一体化实施的有效推进,至少需要以下三类成员参与形成专业组织,协同研究和推进。

首先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架构整体的组织机制和顶层设计。国家和区域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确定国家或区域专业组织的建设目标,创新专业组织建设机制,建设支持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引导全社会形成对思政课共同认识、共同参与的育人环境。出台支持教学一体化的教师互通、教学互动、资源互享的系列政策,打通大中小学学段教师的教学壁垒,支持教师跨学段研修交流,形成促进专业组织间的跨界学习、分段轮值和资源迭代的评价机制。推动支持教学一体化的社会大资源的建设,包括把各类实践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和布局相应的课程实践基地,还要给思政课教师和不同年段学生提供各类传播的舞台,让思政课教学的成效分层显现。

其次是各研究机构、大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类资源团体,包括地区的教师教研培训机构、科研院校等,在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中,参与推进一体化的专业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一体化的教学成效和教学创新。一体化的教学成效,本质是学生的成长。研究学生的收获是教学一体化的根本目标。一体化创新是要探索实践贯通的环境和条件,是面对共同理论体系,创设不同实践体验,帮助不同学段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阶梯性认知,激发真实情感,实现成长的一体要求。同时,要研究不同学段思政课实践的基本方法和分段要求,确定不同学段的一体化的素养表现。

最后是不同学段的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具体实施者,也是与学生关系最近,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一体化教学效果的主体。在专业组织中,思政课教师开展具体的教学创新实践,参与一体化的学习、交流和展示。

杨兰:思政课一体化专业组织是学习平台,也是实践基地,落脚点在于支持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而达成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效果。

周增为:是的。教学一体化的专业组织,其任务是协调各系统各行业,创新组织机制,形成特色布局,开放资源,营造育人环境。专业组织具有决策、研究与实施三位一体的功能,不同成员在专业组织中,共同研究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建立研究规范,建设一体化推进的实践模型,体现一致性的目标,最终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指导不同学段教师开展教学的具体方案。

同时,区域专业组织要帮助教师成长。首先,要引导教师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示范者和引路人,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传递的过程。作为身体力行的榜样,教师的职业信念,会转化成引导学生未来的标杆,影响其立场、道路和信念。其次,要培养教师持续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数字化大背景下,要让新技术赋能课程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学习工具,让教师实现技术时代的躬身入局。再者,让教师理解教学一体化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教学关系基础上。不同年段的教学关系表现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信任、尊重、团结、有序、进取等是共同的价值。良好的教学关系,不仅是促进师生关系、形成学生阶梯性成长持续的积极力量,也是鼓舞教师不断前行的积极力量,更是教学一体化的重要成效。


思政课大学
全国大中小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