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复习提纲

教育   2024-12-31 08:20   云南  

第一课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总观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一,是由社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制度的优越性,是巩固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非公主力军:适合社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的本质要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

2.公有制地位+作用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经济制度的基础,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5.国有企业地位: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6.非公有制地位:是社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7.非公有制作用: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的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8.公与非公的关系:万能句: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社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统一于社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9.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0.如何壮大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11.如何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2.如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人、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市场竞争力

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事业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3.公有制+非公有制——怎么做类: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3)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4)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和依法监管。

14.国企混改的意义:(怎么做—去掉有利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国企混改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②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有利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③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服务国家战略目标。④有利于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革为国企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夯实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⑥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

15.三权分置的意义:

①“三权分置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变革。要求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有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行三权分置,严格保护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新型经营主体更多的财产权,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课我国的社市场经济体制

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一般规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三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3.市场优点

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及时准确灵敏的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城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市场调节的缺陷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不能由市场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特殊物品

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

3危害:单靠市场调节,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5.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1)是什/特征:①企业自主经营 公平竞争;②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③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2)为什么

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病;

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案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其他:法制不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维护市场秩序是完善社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3)★怎么做(政府角度:市场体系+市场规则+价格机制)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①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来维护。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
②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A.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B.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Ø从市场三主体看如何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国家:①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①②③);②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①②)

企业:①遵守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

开展正当竞争,承担社会责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树立良好信誉和企业形象;

个人: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②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社市场经济体制地位:是中国特色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党的领导。我国是领导的社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2)有机结合。社制度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发挥我国社制度的显著优势。

3)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社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又能避免两极分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4)科学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口诀:战略规划、四政策、三监管、一服务)

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例:十四五规划纲要、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制造2025

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财政/货币政策等

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改革

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加强市场监管、质量监管、安全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平台反垄断

⑥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例: 教育医疗社保治安就业

4、科学的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2)原因--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弊端+政府职能+主要任务+主要目标)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有利于实现我国的主要任务:即有利于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城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増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最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经济运行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构建高水平社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2.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运用了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点出来)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是什么/怎么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根本目的)、发展依靠人民(动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趋向)。

2.意义/为什么:①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②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1.为什么:

时代需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国情需要: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重要性/地位: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2.是什么(内涵)

理念

解决问题

原因

要求

 

 

创新

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

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

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

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开放

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

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怎么做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Ø理解和把握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地位

(1)创新是核心,是发展的动力所在,要获得发展新动力就必须按下全面创新这个按钮。

(2)协调是关键,是补齐短板、实现全面发展的重点所在。

(3)绿色是基础,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粗放发展的老路,绿色化的新型发展才是出路。

(4)开放是保障,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为我国发展增续更多动力,提供更多支持。

(5)共享是根本,让人民共建共享,才能汇聚14亿多人民的磅礴之力。

一、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

1.如何让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实体经济:a.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坚实基础;

b.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c.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2.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

3.总要求:

旧:1)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3)主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3)主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4)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5)目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6)格局:统筹安全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现代化国家。

二、如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1)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实施减税降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经济深度融合。

3)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推进农业品牌化、专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电商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作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共享),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

其他: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为民”原因:

根本性问题、重中之重、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

协调共享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小康 共同富裕 消除贫困社本质要求、制度优越性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为什么要推进科技创新?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理论原因)

2)★意义:

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对消费)提升消费水平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如何促进科技创新?

1)国家: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加大研究投入,强化科技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

发展教育,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2)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要主动增强研究开发能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要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②提高经营者素质;  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3)劳动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

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结构(公有、非公有); 收入分配结构(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分配关系)

产业结构(如一、二、三大产业的构成;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积累与消费结构);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外贸结构等); ④消费结构等。

其它形式:动力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等。

Ø现代产业体系 是以智慧经济(含数字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形态

我们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延伸;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Ø融资

1)含义:融资就是筹集资金的行为。对于资金的需要方(主要是企业)而言,就是融资;对于资金的提供方(其他企业、个人、国家等)而言,就是投资。

2)目的: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或偿还债务

3)融资途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一般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资金。

间接融资:是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由金融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储蓄机构)通过吸收存款等形式积聚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以贷款等形式向非金融部门(如企业等)提供资金。

4)国家举措: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2.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生产目的。

3.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三去:

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主要指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产能。

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

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债务率,债转股;

一降:降成本——降低企业成本,实行减税降费(如营改增、降低社保缴费比例、降低物流成本等);

一补:补短板——补城乡、生态、民生、人才与创新能力等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需求侧改革:重点是要做大消费的量,尤其是居民最终消费的量。因此,改革的任务重点是:

一是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让人们能消费;

二是改善消费环境,让人们敢消费;

三是完善消费基础设施,让人们便捷消费。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2.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按劳分配

基本内容和要求

①首要原则: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

②分配尺度: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③分配范围:对个人进行分配;

④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表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即:

①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国有、机关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

②农民承包土地劳动经营收入

 

 

 

原因

性质地位

按劳分配是社的分配原则;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主体)

 

必要性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按需分配)

③直接原因:社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不能平均分配)

 

意义

 

提高效率: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体现公平: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

1.内容:在社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

劳动

非公经济中的劳动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资本

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土地

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

知识


技术

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专利使用等收入

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等获得的收入

数据

提供通过信息技术的收集、筛选、加工、处理的“大数据”的收入

2.★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局限性:拉大收入差距

(四)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

主要来源

劳动性收入

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

包括工资 奖金、津贴等: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财产性收入

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

包括存款所得利息 转让专利 流转土地获得的租金

其他来源

经营性收入

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如开小店、摆小摊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

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种粮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五)崇尚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要弘扬劳动精神,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要鼓励全体劳动得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l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对数据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能激发人们开发和利用数据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有利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拓宽人们的收入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l正确认识“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

1.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也属于合法的劳动收入

2.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同时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3.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所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也属于财产性收入

4.农民获得的土地征收补偿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5.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非股份合作制企业)去打工,其收入为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若是股份合作制的则为按劳分配收入)。

6.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六)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2、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①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

②制度基础: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理顺关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④两个同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⑤初次分配:A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B.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⑥再次分配: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人,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人。

⑦第三次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1.初次分配:是指生产部门内部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关措施: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靠市场)

2.再分配:是指通过政府调控而实现的分配过程,包括税收(个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医保/养老/失业保险)、转移支付。相关措施: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最低生活保障。(靠政府)

3.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其主体是社会力量(靠自愿)

第二框 我国的社会保障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必要性: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主体)依法(方式)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重要性/社会保障的作用▲▲

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精巧的社会减震器(减震器-稳定功能)

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人再分配,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节器-调节功能)

③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助推器-互助功能)

3.内容: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

4.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他社会保障:企业年金,社会服务)


地位

对象

内容

举例

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

的核心

 

全体公民

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失业保险 生育保险等

 

养老金

社会救助

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最后一道防线

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

给予无偿帮助,

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农村低保 特困人员

洪水政府提供赈灾物资

社会福利

最高层次

的社保

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或者福利津贴

爷爷免费刷卡坐公交奶奶就读老年大学

新冠疫苗免费接种

社会优抚

特殊社会保障

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

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 具有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

 

退伍回来的复员费

其他

企业年金、社区服务、慈善活动

二、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

要建立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原因:①尽力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

量力而行: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原因: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

5.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面、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转自夸美纽斯

思政课大学
全国大中小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