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教学建议

教育   2025-01-03 08:24   云南  



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的新修订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七年级教材(以下简称“新修订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的,在落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及学习主题与核心素养导向,体现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等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1


明确新修订教材的特点

新修订教材按照新课标“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的理念,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着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依据新课标要求,体现清晰的逻辑结构与学习主题


新修订教材的设计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现学习主题,建构了六册教材的整体结构,其中,七年级上、下册均设计了四个单元、26框学习内容和四个“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整体而言,整套教材的内容分布合理、容量适中。


新修订教材的单元之间、同一单元的各课之间也体现出清晰的建构逻辑。一方面,单元之间的内容关联表现为知识学习的前提、观点理解的基础、情感与能力的提升。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起始学习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其他单元,即正确认识亲子、师生、同伴、朋友、集体关系,珍爱生命、追求美好人生的学习前提;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正确认识自我”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珍惜青春时光”中“正确认识自己生理心理变化”提供了知识基础;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旨在引导学生做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而这些内容正是对“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内容在情感与能力方面的提升。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梦想始于当下”从树立远大志向和紧扣时代脉搏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做有梦想的青少年,这些内容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珍惜青春时光、焕发青春活力的学习前提;是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做自强不息中国人的学习基础;同时为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搭设了情感铺垫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单元内各课内容的关联表现为递进、并列、总分关系。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包含的“开启初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和“梦想始于当下”三课内容,从“认识与规划初中生活”到“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再到“学习成就梦想”,一步步推进,体现出递进的关系。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以“交往”为主题,从亲子、师生、朋友、同伴、集体几个方面分析不同领域如何建立和谐的关系,呈现出并列的关系。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按照总分关系,先总述生命可贵,再从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两个方面分述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


新修订教材的设计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主线,突出主题,融入专题。新课标第四学段的课程内容包括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大学习主题,并将道德教育主题融入其中。新修订教材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依据学生的成长实际,落实新课标关于学习主题的设计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例如,七年级教材呈现了成长、交往、生命、人生、文化、法治等学习主题;七年级上册教材设计的四个单元,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规划初中生活”,到“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包括与家庭、老师、朋友的关系,在集体中成长”,再到“叩问自己的生命本身,珍爱生命”,最后“升华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绽放人生光彩”,比较完整地落实了新课标关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学习主题的内容。


新修订教材的设计以内容整体与主题统整的方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新课标凝练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着力培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一方面,新修订教材相对集中地设计了学习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落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这一设计不仅有效落实了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某一主题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依据教材进行单元设计,突出了内容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新修订教材以核心任务统整相关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以“学会如何交往”为核心任务,依据“我”与家庭、他人、集体关系的逻辑,从家庭逐步扩展到班级和学校,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同一个单元呈现,从知与行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从家庭、班级、学校多个领域认识到人人需要接纳、支持和帮助,从而学会理解与欣赏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在建立和谐关系与建设美好集体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沟通交往的能力。


总之,新修订教材从整体到分册,从单元到各课,都体现了清晰的逻辑结构,有助于教师学习和研究教材结构,明晰教材建构的思路,确定教学实施的逻辑;同时,它聚焦学习主题,以核心任务统整相关学习内容的特点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单元整体设计,致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旧教材经验,进一步优化设计教材的结构与栏目


新修订教材在充分总结旧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结构框架与栏目设计进行了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少了一级教材结构。


新修订教材按照“单元—课—框”的结构进行设计,与旧教材相比,新修订教材删掉了旧教材“框”下的“目”级标题。“目”这一层级的设计,虽然能较细致、完整地呈现教材编写的思路,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内容,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有的教师囿于“目”的标题会人为地把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思路拆分为几个问题,以致割裂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有的教师为分别完成一框教材中2—3个“目”内容的教学会增加教学活动,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新修订教材以“框”作为课时设计的标志,不仅保证了一框内容相对的完整性,而且将教材编写的思路与教学设计的思路区分开,有助于教师基于一框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例如,对于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开启初中生活”的第二框“规划初中生活”,教材文本撰写的思路为“规划的重要性—做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执行”三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学习规划情境与问题引导,总体设计教学思路,从“规划意识”与“规划方法”两个层面对学生的初中生活进行规划指导,将教材分步骤呈现的观点融合在一个具体情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做既落实了学科观点,又加强了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的培养。


第二,改了一个栏目名称。


新修订教材将每框的导入活动的名称,由旧教材的“运用你的经验”改为“生活观察”。虽然这两个栏目都有贴近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学习的功能,但“生活观察”更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必须调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而对于有些学习内容,学生确实缺少相关经验;在“生活观察”栏目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简单地调动已有经验,而是需要用眼、用心去观察,可以观察自己的言行与所思所想,也可以就他人的言行、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增强了。通过问题引导,不仅引入本框学习,而且基于“生活观察”栏目的思考生成观点,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栏目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第七课“在集体中成长”第一框“集体生活成就我”的“生活观察”栏目,以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为观察对象,通过回忆、反思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认同“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温暖”的观点。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第一框“增强安全意识”的“生活观察”栏目,以思辨的观点为观察对象,通过反思、表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认同“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的观点;第二框“提高防护能力”的“生活观察”栏目,以存在的现象为观察对象,通过回忆、表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有效的方法、自救救他的能力”产生认同。


第三,调了一个栏目设置。


新修订教材将旧教材每框结尾的“拓展空间”栏目,由“一框一设计”调整为“一课一设计”,并改名为“启思导行”。这样设计不仅使教材活动性栏目的数量“做减法”,而且基于整课内容从理性思考和行为引导综合落实的效果方面“做加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第十课“保持身心健康”的“启思导行”栏目,从内容来看,囊括了第十课“爱护身体”“滋养心灵”两框,内容具有综合性;从任务来看,包括查阅资料、选择整理、合作续写、发出倡议等多项,活动具有任务感;从问题思考产生的结果来看,问题设计有启发性,通过行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持身心健康,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还要有持续的行动,既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要关切他人的生命。“启思导行”栏目类型设计多样。一是事例启发类,即通过问题设计促进学生对观点的理解。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启思导行”栏目,通过讲述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上学期间与老师的故事,引发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提升认识。二是活动参与类,即通过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行为的指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端正人生态度”的“启思导行”栏目,通过感悟榜样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意义。三是问题解决类,即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路径。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在集体中成长”的“启思导行”栏目,通过整理“化解矛盾的小妙招”,为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化解矛盾提供方法和路径的引导。总之,“思”的范围拓展与“行”的操作性增强,使“启思导行”栏目强化了以做促思、以思导行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该栏目不同的类型及实施要求,通过课上融入或课后作业等方式去落实,达成明理、启智、育德、怡情、导行、合作等栏目设计的意图。


第四,增了一个综合任务。


新修订教材最大的变化也是修订的亮点就是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增加了“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这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新设计,以一个课时为容量,从“知”与“行”两个角度设计了“情境思考”与“实践活动”两个部分,旨在对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与核心观点进行深化与拓展,对学科理论、核心观点、学科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将思维的拓展与行为的落实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中思、思中行,达成知行合一。“情境思考”重在理性思考,在具体情境中,既有对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内容的综合与深化,也有基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提升与拓展。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元思考与行动”,以例释理,通过创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的思考情境,引导学生在对“例”的思考与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这一“情境思考”设计既是对教材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入理解,又超越了教材内容设计,在综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反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实践活动”重在行为实践,基于单元所学观点、获得的学科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实践活动。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的“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设计了撰写“行动计划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个人成长目标,规划学习生活,明确实现目标或梦想的具体行动,鼓励学生在逐步实现梦想中成为更好的自己,活动将本单元所学的“认识自己”“规划生活”“学习成就梦想”等相关知识与真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获得延展到“行动计划书”的制订过程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准确分析新修订教材的结构变化,从注重逻辑性、体现实践性、突出生活化、增加思维力度等方面思考教材栏目优化设计的意图,做到明功能、显实效。


(三)从便教利学的角度,精心设计导语,明晰观点层次


新修订教材通过设计单元导语和课导语的方式,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单元和课的内容与学习要求。一是,单元导语置于每个单元首页,通过两段文字介绍本单元的学习要点与落脚点,即学习内容与学习要求,助力师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的单元导语,明确了“学会交往,促进成长”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做到“知:不同对象交往中的欢乐与烦恼”“会:处理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用:自我管理、理解宽容、善合作”。单元导语揭示了单元学习内容,明确了单元学习方向,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导语置于每课前,通过一段文字阐述了“本课的内容有什么,学习本课的重要性,如何学习的问题引导”三层意思,旨在提示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方法,助力师生总体把握本课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共有三课,这三课的导语形式相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开宗明义,阐明自尊、自信、自强的重要性与内涵;其次,简洁概括地说明自尊、自信、自强对青春的意义;最后,提出学习具体内容的引导性问题。课导语既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又用问题方式明确了学习要求。新修订教材的单元导语和课导语,以清晰的结构、简洁的文字、凝练的表达回答了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以明确的内涵、概括的价值、促思的问题体现了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因此,建议教师把单元导语和课导语作为学习和研究新修订教材的抓手,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作为形成议题、推进议题教学的有效借鉴。


新修订教材中的核心观点是对新课标内容要求的落实,是教与学的重点内容。新修订教材的正文存在并列或递进两种层级关系。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从“知”与“行”两个维度设计了“家的意味”和“让家更美好”两框。第一框“家的意味”包括“家的内涵、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三层观点,三层观点之间呈现了一个逐步递进的认识过程;第二框“让家更美好”,从“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需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四个并列的角度说明了如何建设美好家庭。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一框“走近老师”,教材正文从社会上的职业和从生活中的老师,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两个并列的角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职责与作用。新修订教材在每框内容的设计方面都能看到观点间明确的关系,这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环节、活动及问题的设计。


对新修订教材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厘清教材建构的逻辑,梳理教材设计的思路,明确栏目设计的立意,理解教材正文的观点,深入研究并有效使用教材。



2


新修订教材使用建议

在准确理解新修订教材的内容、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用好新修订教材还需要有科学的态度、适切的方法。


(一)依据新课标,立足单元整体设计,找准教学切入点


新课标是此轮教材修订的重要依据,新修订教材在内容布局、单元主题和内容建构上,严格遵循新课标,落实学习主题和内容要求。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和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就是相对完整地落实了新课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的内容要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主题的集中落实。使用新修订教材要遵循落实主题、内容整体建构的要求,立足单元,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使用新修订教材时,不仅要立足单元整体,还要关注内容设计的落脚点,防止教学中出现落实不准或重复教学的现象。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第十课“保持身心健康”第二框“滋养心灵”中提到“增强生命韧性”;在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第十二课“端正人生态度”第二框“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中提到“逆境不馁”。这两部分都涉及了挫折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教学的不同落点。这两处内容的交叉是因为挫折教育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生命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并非简单重复,有相似之处,但切入角度不同,“增强生命韧性”意在说明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保持身心健康;“逆境不馁”意在说明正确对待逆境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端正人生态度。可见,它们的内容相同,落点不同,在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方面,二者殊途同归。


使用新修订教材一定要依据新课标的内容要求,明确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向,根据学段目标来明晰新修订教材内容在本学段的落实要求,通过主题或任务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二)科学开展与对待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


开展新旧教材的对比研究,从编写立意、内容设计、栏目活动等方面找到变与不变,这是教师开展新修订教材学习研究的一种方式。通过教材的对比分析,了解新修订教材在内容上的“增减改”情况,有助于教师提升教材分析与运用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落实能力、教学资源的优化与使用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旧教材存在的“熟悉的好感”及对新修订教材的“陌生的反感”,会自然表达出对新修订教材的畏难情绪,而基于此开展的教材对比分析可能导致教学中“以旧补新”的现象。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包括四课内容,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是旧教材三个单元七课内容的整合。如果基于新旧教材对比,教学中总是利用旧教材的活动、观点补充到新修订教材的教学中,就可能出现“教学思路上的穿新鞋走老路”和“学习内容上一味做加法”的乱象,导致“扩充教材容量”与“立意落实不准”的问题产生,这不仅背离新修订教材对本单元“交往”主题设计的立意,而且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修订教材的学习与使用中,教师要思考是否有必要每课都作“教材对比分析”,是不是每位教师都要作“教材对比分析”。教师还要进一步思考,“教材对比分析”不仅应该知道教材“增减改”的是什么,还应该研究为什么、如何落实。例如,对于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进行对比研究,就会对应到现行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对比发现,它们开设在不同年级,是一课对比一个单元,容量相差甚大。这一对比结果可能会使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新修订教材难度大、要求高、落实难。如果不作教材对比分析,从新课标的角度去分析,新修订教材中的这一单元是对新课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主题的全面完整的落实,依据新课标的学业要求,对于新修订教材中引用的大量古文,教学中不必作太多烦琐考证,重在引导学生认同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智慧,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走好人生之路,彰显其当代价值和历久弥新的魅力。也就是说,从新修订教材的编写立意看,本单元的学习要关注学生的思维;从新课标的学业要求看,对本单元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有限度的;从提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本单元的学习与思维引导对学生是有实效的。


从教材研究的角度,建议教研员根据新课标要求开展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并将研究结果有效地运用于新修订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教学实施中。


(三)准确理解与有效落实栏目设计要求


新修订教材的栏目设计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搭建了思维脚手架,通过研读新修订教材,明确主要栏目和辅助栏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实施要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反思、辨析与践行中生成观点、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次新修订教材新增的“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总体上体现出“基于单元,‘知—行’整体设计”的特点。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按照“知—思—行”的逻辑设计了“单元思考与行动”。第一个情境思考从“知”的层面,要求从家庭、社区、学校中各选取一个镜头,基于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落实“正确认识自我”的观点,并对自己的初中生活有一个方向性的规划;第二个情境思考从“思”的层面,要求学生带着对初中生活的规划畅想,进一步思考“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基于思考做个有梦想的少年;实践活动从“行”的层面,引导学生在行动中进一步体会和落实梦想始于当下,将梦想的确立通过“行动计划书”的撰写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按照“点—面—体”的思路设计了“单元思考与行动”,情境思考用了生活中两个常见的亲子交往场景,从单元的角度聚焦亲子关系,因为本单元涉及亲子、师生、同伴、朋友、个人与集体多个交往关系,此处聚焦亲子关系这个点,旨在引导学生为建设和谐家庭而尽力;第一个实践活动体现了面的拓展,通过“成长之路不孤单”的宣传简报设计过程,将与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系都涵盖了,通过“调研—发现—分享”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行动发现交往中可能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在分享中找到适宜的方法,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第二个实践活动是将和谐关系的建立、维系、发展,综合为一个整体,以志同道合的师长、伙伴为对象,通过社团的组建与经营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在集体中成长的意义。由此看出,“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体现出内容全覆盖的整体设计理念,用综合性思考和方法指引落实行动,这为知识的结构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平台。


其次,情境思考体现出“情境类型多样,促思考”的特点。“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中的情境设计有多种形式。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的“单元思考与行动”创设了“三名同学自尊自信自强的事迹”的故事情境;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追求美好人生”的“单元思考与行动”创设了“所悟所行”卡的填写活动情境;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少年有梦”的“单元思考与行动”创设了“梦想与现实”话题的思辨情境。以上多种类型的情境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要求,引导学生在故事的感悟中思考、在活动的落实中思考,通过话题的辨析促进深度思考。


最后,实践活动体现出“活动形式丰富,重引领”的特点。“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实践活动,由于完成的方式、需要的时间、体现的效果等有所不同,活动设计可能基于或者超越单元内容、可能在短期完成或者需要一段时间长期落实、可能重在观点运用于问题解决或者更关注方法指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的“单元思考与行动”设计的“社团组建与经营”是一个长效的行为引领且关注方法运用于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社会”的“单元思考与行动”设计的主题采访是一个基于学习主题、关注观点运用的实践活动。


通过以上对“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内容、结构和特点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落实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可采用独立实施、学习融合两种方式。“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可利用一个课时,独立完整落实;也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的需要,将相关的情境、适切的活动与教材中相应的栏目活动有机整合、融入过程、分步落实。


二是,要树立整体、育人的意识。“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实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做到深入思考、落实到行动,实现知行合一。因此,要有“单元”内容的整体意识,对观点的分析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点背后的深层次思考;要有“指引”行动的育人意识,要注意将情境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真实地表达与参与。


三是,落实中的关系处理。“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设计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帮助,在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其一,个体探究与团队合作的关系。“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很多实践活动的设计,都需要分小组合作完成,在具体实践中要处理好学生个体自主探究与小组团队合作的关系,即使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实践活动也要引导学生做好组内分工,让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好自己承担的任务。其二,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单元思考与行动”的设计,有的是超越了具体知识的方法运用,有的是需要长时间实施的活动,二者都必须处理好学生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在活动实施中教师要给学生以方法、内容、思路及评价方法的指导,在指导中帮助学生把握方向,防止思路走偏,有时指导也是一种督促。其三,任务完成与成果评价的关系。“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落实目标,有的是在思维层面促进理解和思考,有的是形成一个学习成果,必须处理好完成任务与成果评价的关系。就学习结果来说,学生完成了“单元思考与行动”这一课时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了任务,但也要对学习成果作出适时的评价,以评促学、促思、促行动。其四,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的关系。有的“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学习,需要呈现出具体的成果,如宣传简报、调研问卷等。在实施中不仅要做好这些有形成果的展示分享,还要引导学生基于有形成果去总结其中蕴含的无形成果。比如,对观点的理解深化,对小组合作精神的体悟,与人沟通能力的提升等。其五,学科课时与学校活动的关系。有的“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可以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时来落实,但是有的需要深入实际,开展较长时间的调研、分析等活动,后者要求教师学会借用学校德育活动的时间,将学科的学习任务与学校的活动有机结合,让活动的成果为学科的学习服务。其六,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关系。“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落实要处理好两个课堂的关系,通过新修订教材所倡导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真正深入实际,直面实际问题,用社会大课堂带给学生的所见所想,深化学生在思政小课堂上的所学所思。


新修订教材的新增内容、丰富的栏目设计等,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尤其是“单元思考与行动”栏目的设计,为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议题式、项目式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提供了平台。


总之,只有把握新修订教材的特点,落实好新修订教材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育人价值。
来源 | “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公众号
内容来源 | 本文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24年第12期
作者 | 金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作者。

思政课大学
全国大中小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