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 电影 // 放映 // 课程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一条如巨龙般奔腾的河流——雅鲁藏布江。它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无数生命的摇篮。这里,一场关于生态保护的壮丽史诗正在悄然上演。
从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杰玛央宗冰川开始,到沿岸肥沃土壤养育的青稞田地、雅鲁藏布江中游黑颈鹤国家级保护区、雅江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区、两江汇流处——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江下游墨脱出境段,由“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高原自然影像联盟拍摄这一条“天河”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和生态守护故事。
随着海拔高度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我们团队认识了众多守护者,对这一条古老的河流有了新的认识,带着对这一条古老的河流的深厚的情感去开展自然影像观察,重新发现........
江畔生灵的守护者
我们的故事,要从山南市扎囊县孟卡荣村的野保员边玛杰布讲起。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他时常骑着摩托车,沿着雅鲁藏布江畔巡逻。就在最近,他成功救助了一只幼小的林麝,这一精彩瞬间被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自然影像团队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绿色的传奇之路
在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杰玛央宗冰川下,江水奔腾而出,一路向南,在山南市境内展现出开阔的河谷风光。这里见证了山南人近40 年防沙治沙的壮举,也是高原生态故事的精彩舞台。
曾经,这里风沙肆虐,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现如今,草木繁茂,白唇鹿从深山走出,与黑颈鹤、班头雁等动物在这片土地上交朋友、共生共荣。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坚持。
贡嘎索朗老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将自己的青春与年华奉献给了治沙种树事业。在长达两年的跟拍过程中,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头发已然全白,面容也增添了许多沧桑。然而,他的眼眸中闪烁的光芒却依旧执着而坚定,那分明是对生命的深沉热爱与执着守护。
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里,一棵树的成长之路充满艰难险阻,可却蕴含着无尽的希望。从最初的孤零零一棵树,到后来的成百上千棵树,那密密麻麻的树林宛如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成功挡住了肆虐的风沙,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气候。贡嘎索朗老人的传奇故事,让人们对生命的坚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说起他的种树秘笈,他会真诚地告诉我们:种好一棵树,就是为更多的小动物营造了温馨的生存家园,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能够自由地繁衍生息,共享大自然的恩赐。
和谐生命的新交响
走进孟卡荣村,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古典审美的村落,石头建成的藏式民居充满了传统特色,家家户户院落中都种植着果树和花木。曾经,村民们饱受风沙侵扰,如今,随着环境的改善,人们从山中搬迁下来,村庄的农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西藏青稞示范田,种植的“藏青 3000”品种受到区内外欢迎。
为了更好地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在拍摄过程中,自然影像团队采用了共情式拍摄方法,他们把自己想象成为雅鲁藏布江畔的一棵树、一只白唇鹿、一名野保员。同时,他们向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湿地研究专家巴桑教授团队长期持续探讨交流,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于是,他们拍摄到了很多不同形态的水,微观下,水中自由大千世界,宁静而神秘;高空下,水流奔腾一泻千里,磅礴而震撼。水与鸟相依相伴,水与树木相互滋养,共同编织着动人的故事。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人们很注重水和水源地的保护。
格萨尔史诗《降霍篇》曾提起:
“在这美丽的草原上,
丛丛青草已结籽,
弄洒要拿酥油赔。
溪水清清起涟漪,
弄浑水源用奶赔。
树枝交蔽像拉手,
砍断树叶用马赔。”
还有传统藏族谚语说:“拔草的人个子长不高,弄脏河水的人眼睛会疼。”这些文字深刻体现出藏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尤其是水的认知和保护。雅鲁藏布江畔的群众深知水的珍贵,更懂得珍惜水、善用水,在生产生活中极为注重环保行为。正因如此,江畔的白唇鹿、黑颈鹤等生灵因水而聚,左旋柳、白杨、砂生槐等草木因水而生、因水而存。
为了拍摄白唇鹿等鹿科物种,团队专门请教了“中国麋鹿之父”丁玉华老师。丁老师耐心地担任科普顾问,分享了众多鹿科动物的知识科普内容以及保护救助经验和栖息地保护管理经验。然而,由于野生动物的特性,摄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之前的五次拍摄中,都未能遇到白唇鹿,这让摄制组成员深感沮丧。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们终于遇到了种群数量近百只的白唇鹿群。
白唇鹿渡江、戏水、觅食、打架,摄制组记录下的每一个它们和谐相处的画面,仿佛都在诉说着生命的平等与尊重。而这,也正是自然影像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独特魅力。
希望的新种子
在蹲守工作中,团队拍摄了很多孩子的画面,他们对于自然的爱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一种关于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在开展摄制工作的同时,团队中的自然教育师美朵和同事们也带着精心制作的影像走进德吉新村幼儿园,为小朋友们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下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种子。期待这颗种子在未来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他们成为守护自然的绿色小小使者。
今年暑假,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团队与野保员边玛杰布联合为南开大学“数惠自然”暑期社会实践队和第 26 届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开展科普活动,乡村家访、寻找白唇鹿栖息地、观察鸟类和菌类,科普高原种树和治沙史。
每每讲起这些,大家依然为这几十年山南人坚守治沙而感动,为那些在江水中生长的树木而鼓舞,就像很多长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热爱与坚持,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完成自我内在成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力量和美。
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歌
回顾这段工作时光,自然纪录片导演张丽娜说:“发生在雅鲁藏布江畔的这些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当人类心怀敬畏,与自然中的每一个生命平等相待,不肆意掠夺和破坏,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共生。我们应当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尊重每一个生命,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
这部纪录片是由汉、藏、蒙等多个民族的优秀摄影师共同协作完成的,知名生态摄影师郭鹏、王绪杰、弥晓明、山伯多吉、大象、仁青江措等人的共同参与,这也是大家共同认知自然的成长历程。
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美好,让大家共同关注这一条古老的河流和两岸的草木生灵,唤起大家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雅鲁藏布江畔的生态故事还在延续。就像藏族传统诗歌《斯巴宰牛歌》中描述:
“斯巴最初形成时,
天地混合在一起,
分开天地是大鹏。
斯巴宰小牛时,
砍下牛头扔地上,
便有了高高的山峰。
割下牛尾扔道旁,
便有了弯曲的大路,
剥下牛皮铺地上,
便有了平坦的原野。”
这是当地传统文化典籍中关于天地、宇宙的认知,关于自然的认知,人们始终保持敬畏,持续探索,这也是更好地认识人类和生命的过程,这一份对世界的敬畏与探索从未停止,也将继续下去。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雅鲁藏布江畔的人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他们的决心和故事,他们珍贵而朴素的生态观,以及生态改善的成果,都如同一盏温暖的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雅鲁藏布江畔的生命之歌也会永远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