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也冲奥
《里斯本丸沉没》豆瓣评分9.3,创2024年国产电影最高评分,还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明年第97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里斯本丸沉没》为什么如此成功,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它何以能与剧情片匹敌,竞争奥斯卡国际影片大奖。通过剖析这部影片,我们将一探历史题材纪录电影的成功之道。
《里斯本丸沉没》讲的是一个寻找历史真相的故事。
1942年9月底,1816名盟军战俘被关进日军武装运输船“里斯本丸”船舱,从中国香港前往日本。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里斯本丸在海上平稳行驶三天后,在中国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发射的鱼雷击中。
在船从被击中到沉没的25个小时里,日军将所有英军战俘封锁在船舱底,并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英军战俘奋勇自救,破舱逃生。危难之际,浙江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着舢板在水中捞起了384个奄奄一息的盟军战俘,并给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尽管如此,仍有828位战俘或被淹死或被日军射杀,或被困在船中未能逃生。
2014年,导演方励偶然听当地渔民讲起里斯本丸的故事。“从得知这个事情开始,出于好奇去带队勘探,想要找到这艘沉船。找到船之后,又想要找到跟这艘船有关的人,想去了解他们的故事,他们在82年前都经历了什么。就这样挖掘出了这个故事。”
关于“里斯本丸”的记载很少,所以导演使用的是调查式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这类纪录片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带领观众“进入”事件发生的情境。方励在英国当地报纸以平均两万英镑一页的价格,历时一个月刊登付费广告寻人。后来BBC获悉此事之后,他应邀进行了一场全球直播的电视访谈。探寻真相的过程中,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方励和摄制团队跨越重洋遍访亲历者及后代,搜集整理了无数珍贵历史资料与影像,查找不同视角的历史记录。通过这样广撒网的寻找,方励找到了380多位亲历者后代,面对面采访了130多人,收集了上万张历史照片,通过他们的讲述,拼凑出那段沉没的历史。方励找到的380多人中,只有三名是亲历者,且都近百岁,通过抢救性地采访仅存的两名英军战俘和一名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形成珍贵的口述史,让观众得以感同身受地回到历史现场。在电影上映的时候,三名亲历者已全部离世,可以说这部纪录片是在最后关头,打捞出了历史真相。
摄制组找到的大多数是亲历者的子女后人,这些后人对里斯本丸知道的还没有导演方励多。那为何还要采访后人,如何采访后人呢?历史由具体的人组成,每个逝者背后都有家人朋友的记挂惦念。片中后人讲述的故事、每一个都让人唏嘘,比如眼镜片里的照片、大哥写给小弟的信、英国士兵和中国女孩的爱情、报纸上的全家同框照片、逃离地狱一样的货舱、抚慰临死战友几天后感染身亡的善良人等等。在纪录电影中,看似零碎的被后人转述的动人“小事”,和沉船这件充满戏剧性的“大事”交织在一起,使历史有了情感和温度。
三幕式结构是电影、戏剧、小说最经典的叙事方式。大部分奥斯卡获奖影片都采用三幕式结构。
正如本片历史顾问托尼·班纳姆指出的,这起历史事件本身的发展进程就如一出三幕式戏剧:第一幕是英国战俘被日本人运送,第二幕是船只遇袭和战俘的绝望处境,最后一幕是船只沉没,800多人丧生,一部分人获救。
2、悬念的贯穿设置
在摄制过程中,寻找是调查式纪录片的工作方式。而在成片中,寻找是吸引观看的悬念。
从开场街头采访,“你知道里斯本丸沉没吗?”开始,里斯本丸是什么,它为何沉没,幸存者怎么活下来的。就成为层层递进的谜题,将观众锁定在对真相的寻找中。观众会感同身受的因为发现新的线索而欣喜,也会为遇到的困难而沮丧。
三幕式结构和悬念设置,都是剧情片的惯用技法,如此娴熟地运用到纪录片中,使影片的好看度大大提升。
每一位观众都会被片尾长长的人名单所震撼,这是所有遇难者、幸存者、施救者的姓名。这些名字使这部电影,除了观赏价值外,有了更多的社会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最后,我想引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的话:
“东极岛是第一缕曙光照耀到的地方,但是在海面下30米的地方却从未被照亮,不过我相信《里斯本丸沉没》的上映,让这艘沉船和828个生命在82年后感受到了温暖和阳光,这也是方励导演带给他们的。”
【全文完,关注“爱上纪录片”更多精彩呈现】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预售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