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比较少见的病例,为啥专门拿出来呢?因为,对于我们这种基层医院来说,从头看到脚,没有专门分出来亚专科,究其原因,还是人太少了,但是又要尽可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对于这种非肿瘤性疾病大家其实都是不愿意去看的,尤其是一些少见的慢性非肿瘤性疾病,都是比较排斥的。话不多说,我们先来看看病人的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51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感上腹部绞痛不适,疼痛偶向右肩放射,间断发作,进食后加重,疼痛与活动、排气、排便无明显相关,偶大便发黑,伴恶心、干呕、反酸、嗳气、口干、口苦及头晕。自发病以来,睡眠及精神差,食欲不佳,近1月体重下降10KG。
查体:全腹压痛阳性。胃镜:十二指肠降段起始至乳头上方见一巨大不规则溃疡性病变,周围黏膜粗糙、不平,表面附黏液及脓苔。
肠低张增强CT示:小肠充盈可,胃、十二指肠降部、回盲部、乙状结肠壁、直肠远段稍增厚,增强后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临床考虑:1、消化道肿瘤?2、肠白塞病?3、炎症性肠病?4、肠结核?
食管:黏膜光滑柔软,血管纹理清晰,扩张度好。
贲门:光滑,齿状线清晰。
胃底:黏膜平滑,有光泽,胃内黏液清亮,量中等。
胃体:粘膜菲薄,黏膜下血管网透见,充气后大弯侧黏膜皱襞消失,可见散在条形发红。
胃角:弧度存在,粘膜光滑柔软,蠕动可。
胃窦:黏膜光滑柔软,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分泌物少许,蠕动可。
幽门:可见,呈圆形,开闭自如,粘膜光滑柔软。
十二指肠:球降可见两处溃疡,较小者底覆白苔,大小约5mm,周围粘膜有纠集;较大者于十二指肠球部交界处,底覆污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内镜难以通过,于病变处取活检2块。
十二指肠黏膜表面绒毛变平,消失
潘氏细胞消失,分泌细胞及杯状细胞减少 可见隐窝脓肿
黏膜基底部与黏膜肌层分离
可见隐窝炎及凋亡小体
上皮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我们回顾下十二指肠正常的组织学结构:
1)绒毛与隐窝的比值3-5:1(回肠绒毛短);
2)上皮内可见淋巴细胞(约20/100),潘氏细胞和杯状细胞;
3)隐窝基底紧邻黏膜肌;
4)黏膜固有层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及肥大细胞(十二指肠处密度最高)
因此,我做了一下描述性的诊断:
“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中-重度慢性炎,活动(++),表面绒毛变顿、部分区域变平消失,可见隐窝炎及隐窝脓肿,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潘氏细胞消失,杯状细胞及分泌细胞减少,可见凋亡小体,黏膜基底层与黏膜肌分离,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多,片内结构多考虑自身免疫性肠病,请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
这个诊断我也是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的案例才考虑的诊断。接着临床就查了相关的抗体:
检验项目 | 检验结果 | 参考 |
抗内皮细胞抗体 | 阴性 | 阴性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核周抗体 | ++(1:32) | 阴性 |
抗蛋白酶3抗体 | 弱阳性 | 阴性 |
抗髓过氧化酶抗体阴性抗杀伤/膜通透性增殖蛋白 | 阳性 | 阴性 |
抗组织蛋白酶G抗体 | 弱阳性 | 阴性 |
抗核抗体测定 | ++(1:320) | 阴性 |
胞浆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 | ++ | 阴性 |
白细胞计数(陕HR)(WBC) | 1.55×109/L | 3.5×109/L~9.5×109/L |
此时,目前的依据并不能直接诊断是AIE,按照诊断标准具体为:
①慢性腹泻(持续时间>6 周) ;
②有吸收不良的临床表现;
③小肠黏膜特征性病理改变: 部分或完全的小肠绒毛钝缩,深部隐窝淋巴细胞浸润,隐窝凋亡小 体增多,少量上皮内淋巴细胞(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 增多;
④排除其他导致小肠绒毛萎缩的疾病,如克罗恩病、口炎性腹泻、肠道淋巴瘤等;
⑤抗肠上皮细胞( anti-enterocyte,AE) 抗体和(或)抗杯状细胞( anti-goblet cell,AG) 抗体阳性。
同时满足1至4标准即可以诊断; 抗体的存在更加支持诊断,但抗体阴性也不能除外诊断。
基于这个患者有慢性腹泻的病史,临床综合考虑AIE,予以甲泼龙静滴及护胃治疗后,腹痛较前明显缓解,查体腹平软,无压痛,精神状态较前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