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疾病,作为女性健康的常见威胁,其中乳腺癌的危害尤为严重。而在乳腺疾病的检查手段中,超声以其无创、便捷的特点,成为了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在乳腺超声报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BI-RADS这样的分级诊断术语,那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面对不同类别的病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BI-RADS,全称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中文名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是由美国放射学会(ACR)创立并推荐的一种乳腺疾病分类方法。这一系统旨在规范乳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促进临床病变管理的高效应用。
在超声检查中,医生会根据病灶的图像特征,将其分为BI-RADS 0类至6类,每一类都代表着不同的临床意义及恶性风险,并伴随着相应的处理建议。以下是BI-RADS分类的详细解读:
BI-RADS分类 | 临床意义 | 恶性风险 | 处理建议 |
0类 | 超声检查无法全面评估病变,需结合其他检查(如模板或磁共振) | N/A | 进一步检查 |
1类 | 超声检查无异常,为阴性结果 | 恶性可能性极低(接近0%) | 常规筛查 |
2类 | 良性病变 | 恶性可能性极低(接近0%) | 常规筛查 |
3类 | 良性可能性大,但仍需关注 | 恶性风险≤2% | 短期(3-6个月)随访及其他检查 |
4a类 | 低度可疑恶性 | 恶性风险2%-10% | 组织活检或进一步评估 |
4b类 | 中度可疑恶性 | 恶性风险10%-50% | 组织活检或进一步评估 |
4c类 | 高度可疑恶性 | 恶性风险50%-95% | 组织活检或进一步评估 |
5类 | 恶性可能性大 | 恶性风险≥95% | 组织活检或临床治疗 |
6类 | 已活检证实为恶性 | - | 临床治疗 |
值得注意的是,BI-RADS分类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并不等同于病理诊断。因此,即使分类较高,也存在良性病变的可能;同样,分类较低时,也不能完全排除恶性的风险。因此,定期随访与专业医生的咨询显得尤为重要。在面对BI-RADS分类结果时,我们应保持理性,不随意听从非专业人士的建议,以免因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而带来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