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到养蜂人:蜜蜂改变了我的人生

文摘   2024-10-17 20:52   湖北  
秦楚客按:下面的一篇文章是广东省雷州市黄纪文先生写作于2011年,主要记录了他是如何走上养蜂道路以及几十年来的经历和感受。文中的海康县就是现在的雷州市,属于湛江市管辖。
虽然文章有些历史感,但对后辈来说,了解历史,了解过去,才知道未来如何发展。为便于读者阅读,部分内容有删改。
我高中毕业那年,正是十年动乱期间。看到升学无望,我心里十分彷徨,无奈只好回家种田。半年以后,我当起了乡村教师。
一次偶然机会,我捕捉到一群中蜂,拿回学校养了起来。当年就分出三、四群。第二年我又捉到两群,加上原来的那群蜂已分到八群,共十群。采用的是土法饲养,产量很低,十群蜂一年才割四十多斤蜜。
有一年,我去高州市参观教学,当地一位姓梁的老师也养了二十多群中蜂。由于是活框饲养,产量很高。于是我诚恳地向梁老师请教,希望他教我一些养蜂的技术。他后来送我一本高州农校编写的《养蜂技术》的书。回来之后我认真钻研学习养蜂技术。
我买了些原来作自行车包装箱用的旧木板,按书中的尺寸做了十个中蜂箱,把蜂群过箱换成活框饲养。由于管理得好,当年取蜜三百多斤。卖得现金一千三百多元,全部交学校作勤工俭学收入。这事当时轰动了整个公社。
1970年春,海康县多种经营办主任与县土产公司领导下乡,知道了我养蜂的情况后,提议保送我到福建农学院学习养蜂。一九七二年三月我学成回到雷州。
1973年,海康县龙门公社办起养蜂场,养的是意大利蜂,聘请我当养蜂技术员。从此,我正式地走上专业养蜂之路。我带着公社养蜂场的六个徒弟,还有我协助办起来的四个公社蜂场,走南闯北,足迹几乎踏遍祖国大地。
 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公社蜂场下马,我们几个养蜂员把蜂群买了下来,建立起自己的黄氏蜜蜂业。我带着几个青年小伙子,追花夺蜜,传授花粉,历尽艰辛,又度过了三个长途放蜂的春秋。
1988年,我的长子,看到我身担重任,感慨万分,毅然放弃高中学业,到我在广西浦北县养蜂场,跟随父母追求养蜂事业。他说:“读书也是为了工作,养蜂就是一种完美而甜蜜的工作。”我夫妻俩无法说服他返回学校,只好让他跟随我们养蜂。
由于养蜂,我从农村搬入了城镇,告别了低矮简陋的茅草房,住上了高大宽敞的楼房,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好。养蜂,使我原来单薄的身体变得很结实。我左耳从三岁开始患中耳炎,流脓、臭得吓人;养蜂以后,中耳炎消失,听觉更灵敏。我养蜂几十年未曾一次小感冒。蜜蜂给我带来了健康。
一九八四年,我父亲得了前列腺肥大、肺炎、支气管炎。住湛江农垦医院治疗数次,经多次体检结果,属后期并发症。多次会诊判定我父亲只有多则两年,少则一年生命。
我到处寻医问药,可是,我无法找到给父亲治病的特效药。只能把自己生产的蜂产品,蜂王浆、蜂蜜、蜂花粉,取名叫蜂三宝,让他老人家日日吃、月月吃、年年吃,奇迹般地多活了二十六年。终年九十三岁。
回想我几十年养蜂经历,着实让人感到唏嘘不已,吃了多少苦头,尝到多少甜头,看过了多少世面,都记不清了。虽然我已过花甲之年,但愿活到老,学到老,养蜂到老。
 四十多年的养蜂工作,我为社会做了几十年的无形奉献,我自认为这是报效国家、有益人民的工作。我小时候的理想算是实现了。从立志到失望,从失望到磨炼,磨炼中遇到了蜜蜂,小小蜜蜂改变了我的人生。

蜂产品科普
在这里,读懂蜂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