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吃的八大国家级“非遗美食”,有你家乡的骄傲吗?

文摘   美食   2024-12-06 23:56   河南  

中国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中国人会吃,也讲究吃。中国人的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如此一来,简单的果腹需求便有文化内涵与人文特色融会其中。在这种文化中,传统美食不再仅仅是味蕾上的一点滋味,而是囊括了礼仪、技艺、营养等多方面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历经千年文化,众多非遗美食被传承保护了下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来盘点中国八大非遗美食,看看有你家乡的骄傲吗?


1、北京烤鸭


Ⅷ-167 烤鸭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北京烤鸭,这道誉满全球的美食,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元代,《饮膳正要》便有宫廷烧鸭子的记载,至清代,更是成为宫廷御膳房中秋佳节的必备佳肴,清高宗乾隆对其青睐有加。


北京烤鸭以专门饲养的填鸭为原料,历经多道精细工序。其中全聚德的挂炉烤鸭别具一格,以果木为燃料,鸭坯悬挂于特制烤炉中明火烤制。经数代烤鸭师的传承与创新,已形成一套包含宰烫、制坯、烤制、片鸭 4 道工序共 31 个环节的标准工艺流程。制成的烤鸭外皮酥脆如璃,肉质鲜嫩似玉,肥而不腻,香鲜味美,令人唇齿留香,中外食客皆赞不绝口。


全聚德,这家创立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 年)的老字号,由杨全仁创办,其挂炉烤鸭堪称一绝。北京烤鸭不仅仅是一道菜肴,更是北京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的生动体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美食爱好者前来探寻其独特魅力。


2、金华火腿‍


Ⅷ-166 火腿制作技艺(金华火腿腌制技艺)


金华火腿,以其色、香、味、形 “四绝” 闪耀于中华美食的浩瀚星空,堪称我国腌腊肉制品中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岁月悠悠,至明代,金华火腿已成为宫廷贡品,声誉斐然,产地遍布东阳、永康等金华地区。

制作金华火腿,原料的选择极为考究。选用的猪有“中华熊猫猪”之誉,俗称“两头乌”。取其后腿为原料,重量精准控制在 6 至 7.5 公斤。火腿腌制于每年立冬至立春间低温进行,历经脱水、发酵等多道精细工序,直至入伏,方得满室生香,大功告成。制作过程中,削、割、修、压、绞、敲、捧、拍等手法并用,赋予火腿如竹叶或琵琶般的优美形状。制成的火腿,瘦肉似玫瑰盛绽,呈迷人玫瑰红色,肥肉仿若水晶,晶莹透亮,肥而不腻,鲜美滋味在舌尖舞动,即便在自然温度下贮存三四年,品质依旧如初,时间仿佛在此停驻。


千年传承,金华火腿孕育出独特饮食与民俗文化。早于 1905 年莱比锡万国博览会上勇夺金奖,遂扬威国际餐饮界,化身海外华人心中的思乡至味,串起游子情思,于岁月长卷续绘传奇,尽显中华美食文化之韵致与深情。


3、逍遥镇胡辣汤


Ⅷ-276 小吃制作技艺(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


提起“胡辣汤”三个字,但凡是河南人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被勾出满嘴的口水。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的民间小吃逍遥胡胡辣汤,900多年历久不衰,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风味享誉全国,是“豫派”美食中的杰出代表。

“肉之鲜、菜之鲜、麦之鲜,不腻、不腥、久闻不厌,回味隽永”,是逍遥胡辣汤的显著特点。食用时加入小磨香油、陈醋,汤鲜味美,滋味醇厚,营养丰富。逍遥镇胡辣汤的制作,还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价值。在河南逍遥镇胡辣汤被认为是知名度最高、簇拥者最多的一派。胡辣汤作为特产又演变成漂泊者乡愁的载体,越是离家遥远,越是乡愁更浓。

4、山西面食


Ⅷ-160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

山西的面食文化独树一帜、又博采众长、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中以龙须拉面和刀削面最具代表性。

山西龙须拉面,这一盛行于太原地区的传统面食,曾为宫廷御膳,后传至民间,成为三晋美食文化的骄傲。它的魅力首在工艺,每一次抻拉都考验着拉面师的力量与技巧,双手舞动间,面条如施了魔法般纷纷扬扬垂下,细若龙须,且韧而不断,其最高扣数可达 2 的 14 次方,面的根数多达 16384 根,能细到穿针引线,干可遇火即燃,遇水即化,此等精妙令人咋舌,故而也常现身于面食技艺表演之中,寓意着面面俱到,面向未来,全面发展。 

刀削面,别称 “飞刀削面”,其渊源可追溯至元代。制作时,面团先揉成尺余长筒状,削面师傅气定神闲,立于滚锅之前,一手稳稳托面,一手持特制削刀,寒光闪烁间,面片似柳叶纷飞,齐齐落入锅中。削出的面条呈三棱之形,粗细均匀,薄厚恰到好处。入口,细薄长的面条爽滑劲道,柔中带刚,易于消化,在唇齿间演绎一场美味的交响。

5、德州扒鸡


Ⅷ-233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


中国出色烧鸡技艺甚多,而德州扒鸡是上榜国家级唯一的非遗烧鸡技艺。这道发祥于山东禹城的传统佳肴,是鲁菜经典代表,蕴含着数百年的历史与技艺沉淀。

德州扒鸡制作技艺起源于明代,由烧鸡演变而来。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德州扒鸡的雏形产生,在一代代传人的努力下,德州扒鸡制作技艺日臻完美。德州扒鸡制作技艺要经过宰杀、整形、上色、煮鸡等11道工序,配16种药材,经蜜汁浇灌、素油烹炸、精工扒制而成。

德州扒鸡作为历史的“味觉化石”,见证了德州的岁月变迁,是中华老字号的杰出代表,为饮食文化研究提供珍贵资料。历经八代传承,从家族传承走向家族与行业携手传承,推动鲁菜文化传承发展。

6、阿拉善烤全羊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艺(烤全羊技艺)


阿拉善烤全羊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特有的美味佳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已成为阿拉善王府宴席上的珍品。其烤制方法系由蒙古族传统的烤羊技艺发展而来,是游牧民族智慧的产物,在我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阿拉善烤全羊以色、香、味、形俱佳而闻名,它所采用的原料为土种绵羯羊,肉质细嫩而无膻味。燃料则采用当地植物梭梭,火力强而持久,且无异味。全羊烤制时,须使用特制的烤炉和特殊的配料,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

烤全羊技艺是蒙古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富于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是蒙古族餐饮中的珍品。保护和传承阿拉善烤全羊传统手工技艺,对于研究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民俗,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7、兰州牛肉面


Ⅷ-160 传统面食技艺(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


兰州牛肉面是盛在碗里的文化符号,兰州人的一天,以一碗牛肉面开始,对于兰州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兰州牛肉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嘉庆年间,由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引入兰州后,经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的不断改良,以 “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 的标准而闻名遐迩。

兰州牛肉面,以 “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 的独特风味著称于世,不仅是兰州的城市名片,更是中国面食文化中的翘楚,其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在兰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牛肉面馆,它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乡愁与记忆。

8、羊肉泡馍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

羊肉泡馍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祭祀宗庙、招待上宾时便有“献羔祭韭”、“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的礼仪,传沿演变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同盛祥牛羊肉泡馍料重味醇,肉烂汤浓,馍筋光滑,香气四溢,风味独特。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从选料、煮肉、熬汤、加料、调味到泡馍始终坚持做到精细、标准、规范。

牛羊肉泡馍具有鲜明的民族饮食特色和独特的地域风味,在全国久负盛名。近百年来,同盛祥饭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使牛羊肉泡馍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为陕西最具清真风味的代表性饮食。

“吃”在中国无所不在,无往不通。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出色的非遗美食当然不止这些,它们如历史之镜,映照多元时空的生活风貌,为岁月沉淀,乃民族智慧结晶,既悦味蕾,亦传记忆情韵。愿这些非凡的非遗技艺能获得更多目光的聚焦与倾心传承,在时光长河中奔腾不息,永续流传!

内容参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只传播正能量,积极向上,无任何商业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禁止任何形式的搬运,违者定将追究,感谢理解!

喜欢就多点点

点【在看】更好看

↓↓

混知美食
混知美食,专治不明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