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过逼自己老妈买养老金的故事:我骗了我妈一笔养老金
大家很感兴趣,今天分享一下我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养老金的。
保险这份职业经历,让我看事情的角度不再局限于眼前,我会从自己「一辈子」的长度、家庭「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看问题。
我努力让自己的视角不沉在水底,努力逼自己站在瞭望台上去观望远方,提前预知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而可以提前准备和规划。
家庭年龄图谱
规划的前提就是正视家庭现状,家庭成员构成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先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年龄制作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庭成员周期表」,为了方便查看,下表以5年为间隔逐列呈现。
依据第四套生命周期表中平均年龄,假定男性终点在85岁左右,女性终点在90岁左右,可以快速获得下面这张表。
第一次制作自己的这张表时,看着表上的数字,结合现在身边人的一些情况,我在脑子里面推演了一下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生活,脊背发凉的看着表格发呆一下午。
大概在2049年,我们几乎同时退休,这时孩子可能还在读书。
大概在2059年,我们70多岁的高龄,如愿的话孩子有可能才结婚、生子,我们和姥姥、姥爷一样,在他们现在的年龄,抱到了外孙。
假定80岁是老年各种疾病高发期,那么我们在培养小孩的同时,同时需要兼顾双方父母的各种疾病治疗、护理等。
在孩子结婚生子的年龄,可能80岁的我已是拖油瓶,又想帮忙又怕给孩子添麻烦。
上面这些问题,是我家一定会出现的情况,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幸运的是,我们双方父母有着不错的「家底」,要么有稳定的退休金,要么还在销售一线发光发热中,同时他们各自都有一定的积蓄,可以对抗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巨额医疗、护养费用。
同时我也会思考,等我退休后,是否也有能力不给自己的子女添麻烦,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退休后的生活?
为每份支出设置一个「独立基金」
简单的画了一个模型,上面一行是硬性支出,每个家庭在每一项的权重不同,但是大部分家庭会把绝大部分资金用在孩子、房子上,甚至很多家庭是掏空6个钱包去供养这两项。
这里面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有6个钱包的前提是这6个钱包的主人有钱,且现阶段不怎么需要花钱。
这样选择就需要接受可能会出现的代价:未来一二十年以后,父母需要养老时没钱看病,三四十年后,我们需要养老时,同样没钱看病。
因为我们没办法保证自己培养的孩子一定可以有能力挣到自己日常开支等硬性需求之外的钱,来帮我们养老!
既然我们不敢赌,那么我们就提前设置一个属于我们的养老账户,这是我们未来是否拥可以有尊严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
有保证的养老金账户
我们用保险+基金定投的投资组合,实现安全稳定前提下、每月有源源不断现金流,同时获得账户收益最大化。
保险主要由养老年金、增额终身寿和香港分红储蓄险组成。
养老年金有锁定期,不够灵活的特性可以让这份资金不被挪用,可以为我们终身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活多久领多久。
增额终身寿相对更灵活,让我们获得一个自动复利的存钱罐,如果遇到什么风险急用钱时,可以很方便的支取应急。
香港分红储蓄有着更高的收益预期,额外多一个独立的外币保险箱。
目前保险已执行部分在我们退休时可以提供每人每月1.5万左右的退休金。
基金定投是我们各种投资受打击之后,唯一保留下来的风险投资方式。
沪深300宽指基金定投的原理非常简单:只需要在下面绿色部分持续买入,上面红色部分卖出即可。
这种投资方式难在越跌越买,越涨越卖的反人性操作上;无法短期获得巨大投资回报,所以很难坚持;以及过于灵活随时可能中断定投甚至清仓。
我的养老金储蓄计划是将短期不用的钱,留到二三十年之后使用,这反而让我更容易按规则执行定投。
去年开始每个月坚持定投,一年定投金额在20万左右,二十年累计投入资金400万,按照过往沪深300定时不定量的定投方式,大概可以实现年化6.5%的投资收益,退休时这个账户大概会有800万。
这部分资金在我们退休后20年的时间里,每人每月至少可以获得2万元左右的退休金。
以上养老计划,是我们两个人结合各种过往的投资失败经历,结合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生存现状,反复探讨后达成一致的简易可行的养老计划。
同时我们每个人还准备了高额的重疾保险,转移因疾病造成的财务损失,避免养老金准备计划因病被中断,也可以覆盖年老后的疾病支出。
这个养老组合计划的优势,就是在未来20年时间内:
有基金定投帮我们获得高收益,实现小钱变大钱;
有增额终身寿可以应急,提升养老计划的稳定性;
有养老金打底、让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确定的有钱花的晚年;
有香港分红储蓄提升收益预期,分散单币种风险;
更有保证入住的养老社区权益,让我们提前锁定未来稀缺的养老资源。
我不是投资高手,只是利用不同金融产品的优点,结合多账户管理的形式,实现有尊严、有品质的养老生活。
今天只是框架性的说了一些思考和方法,还有很多细节,后续慢慢和大家分享。
以上是我对投资、对养老、对子女投入、对家庭、对自己的一些思考,如果你感觉有价值或者不认可,欢迎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