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20 个节气,冬季第 2 个节气。根据天文学的计算,2024年的小雪节气于公历11月22日03:56:16到来。小雪之名,源于古籍《群芳谱》:“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意味着此时天气已经渐渐寒冷,但还未到漫天飞雪的程度,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雪量不大。
小雪三候
一候虹藏不见:由于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减少,彩虹不再出现。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天地间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
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气寒冷,万物的生机闭塞,进入冬季状态。
在小雪节气,天地之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这个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内敛阶段,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寒冷天气的影响而生病,因此做好养生调护尤为重要。
冬季宜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冬季是一个适宜静养藏守的季节,有效的休息当是这个季节调养的重点。这里建议“晚起”并不等于提倡“赖床”,需以日出时间作为尺度。冬日最好的起床时间就是太阳出来后,当位于地面的寒气被驱散之时,可以防止寒邪伤阳气。
头部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一旦受寒,容易引发头痛、感冒等症状。在小雪节气,出门时一定要戴上帽子,尤其是老人和小孩。选择帽子时,应注意材质的保暖性和透气性,如毛线帽、棉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背部保暖对于维护人体阳气至关重要。可以穿着厚外套或羽绒服,确保背部不受寒。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背部按摩或艾灸,促进背部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冬季运动应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如上午 9 点至 11 点,下午 3 点至 5 点。避免在早晨和晚上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冬季运动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冬季运动应控制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一般来说,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 120 次 / 分钟以下,运动时间应控制在 30 分钟至 60 分钟之间。
正如民间所说 “冬令进补,开春打虎”,小雪时节的食疗可为身体积蓄能量,抵御严寒,因此这也是一年中进补的最佳时期。在小雪节气,应遵循冬季养藏之道,在饮食上选择温暖且具滋补功效的食物,以养护肾脏,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发奠定基础。
01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 20 克、生姜 30 克、羊肉 500 克、黄酒、调料适量。
做法: 将羊肉洗净,切成小块,用开水焯去血水备用。当归、生姜用清水洗净,切成大片。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羊肉、当归、生姜、黄酒,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炖煮至羊肉熟烂,加入适量调料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功效,适合小雪节气食用,尤其适合体质虚寒、手脚冰凉的人群。
02 黑芝麻核桃糊
材料:黑芝麻 50 克、核桃 50 克、糯米粉 30 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黑芝麻、核桃分别炒熟,磨成粉。将糯米粉用小火炒熟。将黑芝麻粉、核桃粉、糯米粉、白糖混合均匀,加入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即可。
功效:此糊具有补肾益精、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小雪节气食用,尤其适合肾虚腰痛、便秘的人群。
01 足三里
1、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足三里是强壮保健要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按摩足三里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等疾病,还能促进消化,改善胃肠功能。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每次 3-5 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02 关元穴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
功效: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可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与保健。小雪节气按摩关元穴能补肾培元、温阳固脱,增强人体的阳气。
按摩方法:将双手搓热,然后用手掌心对准关元穴进行按摩,每次 3-5 分钟。
03 肾俞穴
位置:在腰部,当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功效:肾俞穴是肾的背俞穴,按摩此穴可以补肾助阳、调节生殖功能。在小雪节气按摩肾俞穴有助于温补肾阳,抵御寒冷,预防腰膝酸软等症状。
按摩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肾俞穴,每次 3-5 分钟,或者用按摩捶轻轻敲打肾俞穴。
04 涌泉穴
位置: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功效:涌泉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被称为 “长寿穴”。按摩涌泉穴可以滋阴益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小雪节气按摩涌泉穴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缓解疲劳。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点按涌泉穴,每次 3-5 分钟,力度适中。也可以用手掌搓擦涌泉穴,至足底发热为止。
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技术持有人,主任医师,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获得多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奖励,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10篇。
擅长以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怡神定志针法”、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头痛、眩晕、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等,采用中医心理脉象评定治疗抑郁、焦虑状态和中医药干预调控亚健康状态。
门诊时间及地点:
1.山东省中医院东院区(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6369号):周四下午、周天上午——扁鹊楼四楼脑病中心1诊室
2.山东省中医院西院区(济南市历下区文化西路42号):周天下午——惠民楼二楼名医堂8诊室
供稿 | 怡神定志妙医
作者 | 李一丹
编辑 | 刘 欣
审核 | 张文静 李祎晗
养生方剂 | 立秋了,还能喝乌梅饮吗?
以中医智慧引领精准治疗新时代———山东省中医院肿瘤放疗门诊开诊啦
中药疗程知多少?病愈何时能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