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乱的根本是什么?

乐活   2024-11-18 08:52   湖南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背;恭以莅之,则民有逊心。”

用道德来教导民众,如果不听,就用礼来整饬。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格”,郑玄的注解是“来”,“民心来归”。人民以犯罪为耻,诚心来归,拥护政府。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亲自查录被关押的死刑犯的案情,生起怜悯之心,下令放他们回家,到第二年秋天再行判决。结果,死刑犯一共三百九十人,没有一个人逃亡,全都按时回来,唐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有诗称赞唐太宗:“二十又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立定和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死囚四百来归狱,以心感人人心归。”唐太宗治国,确实达到“不忍欺”的境界,即使是死刑犯都守诚信,这正是因为“教之以德,齐之以礼”,感化人心。

“教之以政”,为政者制定法律规章,让人民来遵行。如果不遵行,则“齐之以刑”,也就是用刑罚来整饬。这样的结果是“民有遁心”,“遁”是逃遁。这就是《论语》所说的“民免而无耻”。“免”,孔安国注为“苟免”,民众为了苟免刑罚才服从政令,但并不是心服。所以,当刑罚稍有松弛,人民就会犯法,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为无耻。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把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最重要的四个纲常。“国民无耻,亡国之日,不问可知。”如果国民都没有羞耻之心,那国家灭亡之日,不问也就知道了。

人民不仅会生起逃避法律的心,还会产生怨恨心。因为人民做错事,为政者惩罚他,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错。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判案和其他法官一样,都是依据案情定罪。但是孔子和别的法官不同之处在哪里?就是想方设法杜绝争讼。怎样才能杜绝争讼?那就是兴办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人人都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

历史上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好的例子。“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国家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要使人心归于正,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样使人心归于正?用道德来教导人民,从培养孝心开始,长养人的仁爱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廉耻之心。用礼仪来整饬、约束人民,人民就会心悦诚服。

——摘自《群书治要·礼记》讲记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

东安慈孝文化
慈孝我先行,慈孝一家人的理念。宣传表扬言最美孝顺儿女、少年、婆媳的优秀典范。推动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每日分享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儒释道文化、民俗文化、修身养性、子女教育等精彩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