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孙希旦《礼记集解》:“天下有道,则人尚行,故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人尚辞,故辞有枝叶。行有枝叶,则行有余于其言;言有枝叶,则言有余于其行。故以言观人者,皆不足以尽其贤否之实也。”天下有道,人们都崇尚修养自己的德行,德行就像枝叶一样茂盛;天下无道,人人都崇尚言辞,言语像枝叶一样茂盛,过于虚伪和浮华。德行像枝叶一样茂盛,结果就是行得多而说得少;言辞像枝叶一样茂盛,结果就是说得多而德行不足,做不到知行合一,做不到言行一致。因此,“以言观人者,皆不足以尽其贤否之实也”。
“行有枝叶”,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季札挂剑”。春秋时代,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途中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就宴请、招待他。在吃饭的过程中,徐国国君盯着季札身上的佩剑看来看去,这把佩剑是出使别国的信物。古人说“视思明,听思聪”,季札很聪明,一看就知道徐国国君的心意,于是心里想,等我完成出使任务,回来就把剑赠送给徐国国君。
季札完成使命回来的路上,又经过徐国,才知道徐国国君已经过世。但是季札仍然信守承诺,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把剑挂在墓前的树上。随从觉得奇怪,说:“公子,你又没有说要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何必如此?即使已经答应他,可他现在都已经过世了。”季札说:“虽然徐国国君过世了,但在我的心里已经许诺,我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
中国古人这种诚信,确实不仅仅是自己说出来的言语,就连没有说出来的言语都能信守承诺,这就叫“行有枝叶”。一个人言语行为都守信,才能被信赖,处事待人接物才能顺利。
作为官员,更要对百姓讲诚信,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正如孔子所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不能取信于民,官方颁布的各种命令、政策,百姓都不能支持配合,不能做到令行禁止,甚至政令不通,那如何治理国家?必须做到“微言而笃行之”。所许下的微小的承诺、所说的微不足道的话,都能力行。
东汉“郭伋候亭”的故事,就是“微言而笃行之”的典范。郭伋做地方官时,一次外出巡行路过美稷,几百个孩童骑着竹马在路上迎拜。原来这些孩子听说郭伋要来,特意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郭伋向孩子们道谢,并且约定回来的日子再和他们见面。但是他回来时比约定的日期早了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就在野外的亭栈住下,等了一天。郭伋对于孩童都能信守承诺,做到一诺千金,所以深得百姓的信任和爱戴。这都是“行有枝叶”的例子。
“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焉,则不问其所舍。”君子与有丧事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资助他,就不会问他花了多少费用;与贫困的人在一起,如果没有能力馈赠他,就不会问他需要什么东西;如果有行客路过,没有地方供他住宿,就不会问他打算在哪里投宿。为什么?都是为了避免说空话、做空的承诺,没有真情实意,只是寒暄而已。
《论语》特别强调“信”字。“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德育课本》中也有“范式守信”的故事。范式年轻的时候在太学求学,和张劭是好朋友。两个人一起返乡,分别前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会去拜访你的父母大人。”他们约定见面的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要到了,张劭请母亲准备酒食候迎范式。母亲说:“两年之前约定在千里之外见面,你何必这么认真?难道他真的会来吗?”张劭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母亲看张劭说得这么肯定,说:“如果这样,我应当为你酿酒。”到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来了,两个人一起登上大厅拜见张劭的父母,然后尽情欢饮。古人说话确实是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到做到。
——摘自《群书治要·礼记》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