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趙玉仁著《少昊--太阳凤族时代》书第六章。
“汉”这个字是“汉族”的族称,汉族又名华夏族,“汉”来源于汉朝。“汉”字的繁体是“漢”,这个字与“难”字是同源,因为“难”字的繁体是“難”,“難”始见于西周晚期金文。
认识“漢”字由“難”而生,必须从认识“難”字开始。“难”字原本没有“困难”、“为难”的字义,“难”字的“隹”其实就是凤鸟。《说文》:“難,鸟也,从鸟,堇声,或从隹。”《集解》、《索隐》指出“滩”便是“汉”。在司马迁时代“汉”也可写作“滩”。“ 汉”与“滩”古本一字,汉代以后才一分为二,并又赋予了不同含义。
为什么“滩”变为“难”呢?这要从东夷人的西迁说起。
据文物等推定,住在东夷地区的先民,他们又自称为“滩”人。“滩”的本义是指:住在大海边的崇拜凤鸟之人。因为当时东夷人被流放到甘肃,远离东方的大海,西地没有海水,所以“滩”除了“氵”水旁成了“难”,这应是“滩”变“难”的原因,“难”就是“滩”。滩、难字义相同,为同一个字。后来“难”这个字为什么有困难、艰难之意呢?这是因为被流放西迁的东夷人,是伯益的后裔(主要是秦、赵的祖先),他们远离故土到西羌戎之地生活得非常艰难,“难”也就有了艰难之意,这应是“难”字的字义改变的缘由。
在陕西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的“护难村”,现在的本地方言还把“难”读为“滩”音。这个“护难村”与赵姓有渊源关系。
在伯益时代,距今约 4100 年前后,夏启争伯益帝位,伯益在和夏启的第二次战争中失败,伯益的直系后裔族人被流放到甘肃天水一带。到周王东征伐东夷时,把秦之祖蜚廉的长子恶来打败杀死,其部族又一次流放西迁,蜚廉是伯益的直系后代。
秦姓“燕”图腾
伯益之祖少昊,最早是把燕子作为图腾,之后又把凤鸟作为图腾,到少昊成为天下帝王时,凤鸟就成为了华夏的图腾。后来伯益的后裔赵氏继承了凤鸟作为家族图腾,而秦氏则继承了燕鸟作为家族图腾。
趙姓“凤”图腾,天水堂《海州大村趙氏总谱》第38页
在甘肃马家塬战国秦人墓出土的青铜扁壶,其扁壶底部有一篆书象形文字,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汉”字。此字有“革”和“难”组成,字的右上侧“隹”为飞升的燕鸟状。可见,秦人把“滩”的“氵”改为“革”,这里应有秦人向统治者表示忠心的成分。《玉篇》,革改也,有改变旧的面貌,转变立场之意。
经笔者考证,这个“漢”字,应是刘邦建国之初所造之字。对秦人的“汉”字保留“革”,除掉难,添加原“滩”字的“氵”水旁,成为现在繁写的“漢”字。其执政者保留了“革”字的目的,含有警示秦人不要忘记当初秦祖西去艰难的历史,要保持和汉朝一心一意。“革”的深层用意还有革断之意,以达到对想恢复秦朝残余势力的压制。“漢”字的表面含义是,汉朝是由普天下住在水边的人们,和前秦朝遗留下的秦人共同组成。
现代的汉字、汉语,在几千年的历史流传中,不同的时代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古人会根据需要去创造新的文字。如秦始皇用“春秋”二字组合创造了“秦”字,代替了之前的“琹qín”字。武则天也创造十多个文字。
古老的东方太阳凤族是华夏人的主体组成部分,华夏民族最终由“滩”和“難”延伸出了繁体的“漢”。新中国成立后,对一些繁体字的偏旁进行简化,“漢”字也就成了现在的形状:汉。
太阳凤族文化研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