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 | 险资入市,干就对了!

文摘   财经   2024-10-13 19:41   辽宁  
 
近日,深圳市透露了百亿规模平安基金的基本信息,其中平安方面认缴94.5亿元,市引导基金认缴2.6亿元,龙岗金控认缴2.4亿元。平安基金采用双GP模式,将可投金额的90%投向深圳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投资项目,10%投向深圳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续期限不超过15年。
这是以政府引导基金为桥梁,主动引入险资长线资金进入一级市场的首创。近年来,政府引导基金已经成为穿透的重要源头。而在去年,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各出250亿元,联合成立了私募基金公司,被认为是活跃资本市场之举。
险资入市,无论是进入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在按下加速键。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大背景下,险资发挥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观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窗口。


创  新

 
鼓励保险资金开展长期投资,发展耐心资本,在今年不断得到顶层设计的背书,被反复强调和强化。而深圳的做法,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向一级市场和创投市场,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更耳熟能详的二级市场。
用深圳自己的说法,险资基金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资金量大和周期长,并且对超额收益要求不高,有别于传统PE/VC,险资以获得稳定期间收益为主。事实上,从15年的存续期来看,就足以在耐心方面秒杀大多数人民币基金。
对平安基金或者险资来说,跟当地政府或国资合作,是能够破解当下“资产荒”局面的,因此,虽然平安方面支付了基金的绝大部分,但却获得了好资产或者长期资产的收益权,不啻为另一种双赢。
对于资本市场的工具创新,总体上市场乐见其成。让险资更多进入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已经凝聚起大范围的共识。


知  行

 
从活跃资本市场到提振资本市场,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向来被寄予厚望。如何引导险资入市,如何推动实现形式多样化,成为从知到行的关键一环。
特别是,面对低利率和“资产荒”,险企投资端承压,提高投资收益,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在负债端上的“降息”“降费”。
自去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频频松绑险资,无论是调减风险因子,还是强化长周期考核,都是鼓励险资进行权益投资,减少短期波动顾虑,树立长期投资和耐心资本的预期。
险资入市并非行政指令,而是遵循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原则,那么鼓励险资入市,就不能光停留在“画饼”阶段,而要通过松绑监管和创新工具的方式,让险资敢于入市,并从中获得激励反馈。因为投资意愿不仅来自资本市场的“钱景”,同样受制于很现实的监管约束、业绩考核,甚至是会计准则。
与此同时,险资虽然被视为“长钱”,致力于长期主义,但做好长短期利率的平衡同样重要。这固然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做好短期和长期的产品组合,通过对冲来熨平短期波动,最终提高整个产品组合的收益。


后  市

 
今年险企的投资收益,相比去年同期,普遍不错。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报纷纷报喜,其中5家总投资收益增长逾33%,主要是得益于上半年债市的爆发,债券资产出现升值和浮盈。而披露三季度成绩单的新华保险,更是利润预增约一倍。
而近期的股市,更是牵动人心。自“9·24”以来,大概是两个阶段的行情,国庆前是平地干拔,气势如虹;国庆后是暴涨暴跌,处于回调的多空博弈。但对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超大力度预期,已经形成。财政部上周六发布会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也再次夯实和鼓舞市场的信心。有的券商评估,财政政策涉及的工具体量在5万亿元以上。
牛市并没有结束,它刚刚开始。我们不要低估提振资本市场的难度,也不要低估国家救市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尽管震荡,但后市可期。对做短线和波段的人而言,现阶段的股市难以驾驭,但对着眼于长期的机构而言,向好的趋势不难判断。
险资入市,要保持定力,积极融入到国家的战略方向之中,在支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等方面,大有可为。中国核心资产目前处于估值严重偏低的状态,如果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充满信心,那么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






一周回顾

#

信美人寿再度引战增资,出资人换防:新浪系放弃,世林集团入局

#

逮捕令!新华保险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全涉嫌贪污、受贿

#

由太保产险"将帅"腾挪所想:集团调、产寿调!战略调、中层调?

#

平安人寿高层密集调整:空降、提拔!“董事长特别助理”成晋升通道?

#

浙商财险15周年从换"将帅"开启!大股东:交一份全年高质量发展答卷!

#

1.55万亿!前8月保险赔付增速>保费增速,折射背后的大文章!

重磅 |“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养老金融高峰论坛”倒计时

A智慧保
用智慧讲好保险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