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实录|路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民族国家记忆之场

三农   2024-01-09 16:47   江苏  


2023年12月16日,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海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长江沿线专家共同围绕“生态优先”“创新引领”“战略支撑”“协同融通”“安全发展”等主题开展研讨。本期编发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研究员、大运河农业文明分院执行院长路璐教授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民族国家记忆之场》。



论/坛/报/告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民族国家记忆之场

路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正是在这一指示下,以长江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凝结、文化保护与文化表达。其国家文化公园的特质更加侧重于文化表达与文化认同,而长江的主导性价值,就是建构民族国家的记忆之场。

将记忆之场从理论层面展开来看,记忆之场的“场”应该蕴含实在性、功能性与象征性三重内涵。首先,具有实在性的物质场所容易被锚定为记忆之场的具体对象,它能使人们对记忆之场产生身体意识上的直接经验,这种可触可感的实在性无疑能提升人们的记忆体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正是一个拥有大量“遗产物”(其本身就是遗产)的物质空间,由其构建的此类“物质空间”正是韦尔策所说的“历史的媒介”。当我们置身于这样的一种回忆的空间框架中,我们的个体身份则会嵌入集体身份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文化地形学”意义上的共同体。其次,文化记忆的代表性学者阿斯曼认为:“文化的功能记忆是和主体相联的,这一主体认为自己是功能记忆的载体或承担主体。群体性的行为主体如国家或民族通过一个功能记忆建构自己,在这个功能记忆中它为自己架设一个特定的过去的建构”。长江在与大运河的漕运活动中,以“土宜”为代表的商贸活动,将长江中下游引入南北经济交流的大通道中,促进了沿线地区的商业繁荣与民生丰实,这便是长江在历史进程中的“功能性”,这种功能性也将在当下的记忆之场中被承袭与呈现。最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记忆之场”的核心价值在于象征性,无论是前文的文化遗产、遗址或诗歌,其在价值层面上均有象征性的参与。一系列长江文化的点、线、面象征着大一统民族国家的“在场”,承载着记忆群体的文化身份和国族认同。其中“点、线、面”指的是“凝练长江江苏段与沿岸城市空间共生共长的‘交融点’;对接全流域文化内涵,形成长江全流域区位协同的‘交汇线’,并与大运河交互形成文化联动的‘中轴线’;立足长江、连接中国、放眼世界,打造世界文化互鉴的‘传播面’”。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可以以“凝聚性结构”的方式征召集体记忆、凝聚文化认同呢。在此之前,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脱胎于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戈夫曼的框架理论可以简单阐释为在选择与遮蔽之间进行社会事实的建构,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则可以对应为在有意识的遗忘与记忆之间,进行对过去的重构而形成今日之记忆框架,但他坚称集体记忆先于个人记忆,且记忆的主体只能是集体而非个人。扬·阿斯曼没有走那么远,他提出了一个颇为折中的概念——“凝聚性结构”。这种凝聚性结构提供了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的互动,并为个体提供了进入集体的机会。长江这个中国古代东西大动脉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神联系,是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文化纽带。它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整体,本身也可以提供文化一致性与身份一致性的解释系统与价值话语体系。在数字化时代,这种身份认同也巧妙地跨越了从历史到当下的某些文化与认同的断裂。

正因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强调的是“公园”中人与人、人与场的互动性,也正是在这种互动中,文化才能由过去向未来不断动态生成。因此在文化公园的场景搭建中,“距离感”的消除是文化共生的基础。当下我们通过亲身认识、走近、触摸、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符号制造”,很难不被其包容共通的精神内涵所感召。最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参与国家形象建构可以使国家形象中“共通包容”的文化特质得以显现。这样一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蕴含的历史文脉与时代创造,就成为了我们言说自身的一种话语资源,这在当今全球交往格局中,无疑是我们平视对方、展望多元世界的底气所在。




END






编辑 | 鲍林茹

校对 | 张晶

审核 | 郭贯成


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江苏省高端智库培育单位,以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以及经济、资源、环境等相关国家级重点学科平台群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及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深入研究中国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趋势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版权声明:

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或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资政智库
江苏省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 、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 、中国资政智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