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简介
路璐,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农业文明研究分院执行院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史﹑文化遗产。已在《江海学刊》《江苏社会科学》《浙江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等SSCI、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求是》内参、《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运河历史文脉梳理与国家形象建构”1项,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首批青年社科英才、江苏省首批青年文化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术骨干等。
[摘 要] 系统性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工作是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志的重大文化工程。文章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着眼,明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原则、建设逻辑和可行路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坚持凸显大运河的深厚文化特质、树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导向、聚焦人居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升等原则;依照推动大运河文化深入发掘、强化中国主体的话语建构以及实现建设实践向人的聚集三层逻辑;推动大运河文化符号提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完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实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
附本文题录:
路璐,张锦龙.文化主体性视域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逻辑与路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3(01):79-88.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彰显其在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中的重大示范作用、发挥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样式形成中的推动作用,并将之系统性地落实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地实际工作当中,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的重点与难点。文化主体性运用人的主体性实践将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主体的能动意志连结起来,为文化主体自觉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通路,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文化主体性是主体性在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是主体性含义在文化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主体性的涵义来源于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其强调主体性的含义不可以脱离人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主体性即指以人为基础及具有“人化”意味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的涵义建立在主体性的涵义之上,不仅意味着个人及民族在文化实践中的能动性,同时还包含着对文化本身发展建设状况和情形的整体描述。就中华文化而言,文化主体性即表现为中华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地位和文化价值的独特性;与此同时它又包含中华文化作为一个“主体”,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意识。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文化主体性切实表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华文明在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发展层面的主体地位、作用与价值。概括地来讲,文化主体性在当代的文化事业建设和文明进步发展中,体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厚重历史进行发掘和阐释的主体性、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主体性以及对中华文明现代革新过程中的主体性。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依托“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构建的国家文化公园类型,是形成大运河文化带的现实方案。大运河国家公园四大功能区的建设,以文物保护为基本点,形成一个从传承保护到创新利用的“同心圆”形式的空间结构;这个“同心圆”向内表现为大运河及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及国家认同,向外体现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上由这些“同心圆”连缀而成;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对区域发展及文化传承创新、国家形象构建的影响带动作用。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坚持文化主体性的核心指引,就是要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这个“同心圆”构筑的过程中,彰显文化主体性原则。具体的,就是要在四大功能区的建设中,突出以大运河文化为代表的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树立起中国主体的话语体系,宣传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并建设成果聚焦到切实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中来。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大功能区建设示意图
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及组织管理形式。其理论来源可追溯到欧洲文化线路、美国遗产廊道以及中国的线性文化遗产三种理论当中。它们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明确了“国家”“文化”“公园”三个层次的基本思路;与此同时文化主体性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出了在历史传承发展、文化精神创新进步、社会建设及人民文化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主体性要求。因此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实际建设中,文化主体性表现为文化性、国家性、公共性三重原则。据此,本文明确了主体性视角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文化性原则。大运河文化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文化依托,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各建设项目的文化底色。要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将大运河的历史文脉融入进去,突出大运河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展示其主体形象,彰显其主体性价值。二是国家性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把握大运河发展的主体性原则,不可忽视国家意志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可忽视国家意志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与带动作用。三是公共性原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主体性原则的体现,以提升沿运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推动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原则。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贯彻主体性的理念,就是要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同心圆”结构中体现上述文化性、国家性、公共性的原则。
无锡——大运河精华荟萃之地
具体地,就是要在主体性的视角下,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在逻辑和重点内容。一是要推动大运河文化深入发掘。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深耕大运河历史文脉,充分把握大运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才能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讲好大运河的文化故事。文化生成于人的主体性实践,并通过群体性的主体性实践活动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获得丰富与创新。大运河文化是历史上的运河人民和当今的运河人民共同开展的群体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的发掘,就是要从大运河真实的历史与场景中去探寻。二是要强化中国主体的话语构建。构筑大运河文化阐释宣传的中国话语,对巩固中华文化发展的话语权、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具有重要价值。构筑大运河文化阐释宣传的中国话语,对巩固中华文化发展的话语权、彰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具有重要价值。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阐释的中国话语的构建,就是在进一步握牢以大运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释宣传的话语权。三是要实现建设实践向人的凝聚。文化主体性给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出了聚焦人居生活水平改善的现实要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让更多的沿运居民参与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运维中,提升公园建设与居民生存发展的关联协同程度,推动公园相关功能建设的实现,满足沿线居民的发展需要。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沿运地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协调,促进公园建设水平与人民福祉共同提升,是发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公共性价值之所在。
最后,本文提出了在文化主体性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路径建议。一是深化大运河文化理解阐释,提炼大运河符号体系。文化符号是集体记忆的显像,大运河文化符号体系建设的背后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凝结与彰显。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民族国家主体必须征用大运河等巨型文化符号,对内形成中华民族的记忆之场,对外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大运河文化符号体系,凸显大运河文化的主体性地位,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题中之义。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彰显运河文化的时代发展。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凸显中国文化主体话语的引领,就是要求在其实际建设中,充分凸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在场”。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是体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国家主导原则、构筑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重要途经。三是完善运营管理相关机制,打通公众参与渠道。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蕴含人民性、共享性、社会化的内在逻辑,在文化主体性的视域下,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五项重点工程、四大功能区建设,对公众的高水平参与提出了要求。用完善的管理机制打通公众参与的有效渠道,是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公共性原则和人本理念的应行之路。
转载自
文章来源:
路璐,张锦龙.文化主体性视域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逻辑与路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3(01):79-88.
文章转载自: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公众号
校对 | 张晶
审核 | 郭贯成
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江苏省高端智库培育单位,以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以及经济、资源、环境等相关国家级重点学科平台群为核心,优化组合国内外相关高校院所的学科和专家资源,以现代化进程中土地及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深入研究中国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趋势与政策,为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版权声明:
需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或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