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挥向孩童的人,无可辩驳

文摘   2024-10-10 06:10   湖北  

最近世界各地确实发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攻击小孩的新闻……


1: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热咖啡泼洒事件


时间:上月(具体日期可查阅相关报道,如2024年8月或9月)
地点: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公园内
事件概述:一名持学生签证的33岁中国公民(也有报道称为亚裔男子),在公园内向一名9个月大的男婴泼洒热咖啡,导致男婴面部和身体严重烧伤。该男子在事发后逃离澳大利亚,警方已在全球范围内通缉他。

犯罪动机分析:

一、签证问题引发的报复心理

有报道指出,这名男子在申请续签学生签证时被拒绝,他认为这是白人对他的歧视,于是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这种动机分析基于男子对签证被拒的强烈反应,以及他选择无辜婴儿作为攻击对象这一极端行为。然而,这种猜测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仅作为一种可能性存在。

二、精神健康问题或心理扭曲

另一种可能的动机是男子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或心理扭曲。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面对文化差异和可能存在的歧视,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极端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状态下,个体可能更容易做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当面临挫折或压力时。然而,这同样需要进一步的医学和心理评估来确认。


2、瑞士苏黎世幼儿园外持刀袭击事件



时间:近期(具体日期可查阅相关报道,如2024年9月或10月初)
地点:瑞士苏黎世北部一家日托中心外
事件概述:一名23岁的中国留学生涉嫌在幼儿园外用刀袭击多名幼儿,造成一名5岁男孩重伤,另有两名儿童受伤。行凶者被警方立即逮捕,并面临严重暴力犯罪的指控。

对其可能犯罪动机的归纳:

一、个人心理问题
心理压力与孤独感: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可能面临学业、生活、文化适应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缺乏足够的社交支持和情感寄托,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失衡。
潜在的精神健康问题:嫌疑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异常内容,如充满对某女性的思念与幻想的长文,可能暗示其存在某种精神健康问题或情感困扰,这些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行为。



二、社会与环境因素
文化差异与适应困难:留学生可能因文化差异和适应困难而感到困惑和焦虑,这种情绪状态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转化为攻击性行为。
缺乏社会支持与帮助:如果留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可能难以有效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从而增加行为失控的风险。



三、具体情境触发
突发刺激或冲突:在某些情况下,突发的刺激或冲突可能触发个体的攻击性行为。例如,嫌疑人可能与日托中心或其中的某个人存在某种潜在的矛盾或冲突,这种矛盾在某种情境下被激化,导致他采取暴力手段。


3、中国深圳报复社会攻击小学生事件


时间:2024年9月18日
地点:中国深圳一所日本人学校
事件概述:一名男子由于报复社会,攻击了一名在该学校就读的小学生(中日混血儿),导致该学生不治身亡。此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哀悼。

根据公开发布的信息,这名男子由于长期不满社会、生活不顺,心生恶念,转而选择报复社会。他并没有特定的目标,而是将恶念指向了社会中最无辜、最弱小的群体——孩子,这是对社会治安极具破坏性和悲剧性的行为。

具体来说,这名男子无固定工作,且曾有多次犯罪记录,包括因涉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被取保候审,以及因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这些经历可能加剧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进而导致了这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注意的是这起事件中的受害者是一名中日混血儿,这一身份背景在事件发生后引发了一些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从犯罪动机的角度来看,这起事件纯粹是凶手个人的报复社会行为,与中日关系或所谓的“仇恨教育”无关。因此应该坚决反对将个别事件上升到国家、民族或文化层面的言论和行为,以免误导公众、破坏社会稳定和友好关系。



4、美国校园枪击事件

时间:频繁发生,如2024年9月10日
地点:美国各地校园
事件概述:美国校园枪击事件近年来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儿童和青少年的伤亡。例如,在2024年9月10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一所高中就发生了枪击事件,造成一名15岁男孩重伤。

针对2024年9月10日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高中枪击事件的具体动机,目前尚未有官方公布的确切信息,但可以根据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进行推测和分析。

一、个人因素
心理问题:部分枪手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偏执狂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攻击性行为。


社交障碍:一些枪手在社交方面存在障碍,缺乏正常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容易被所在社区边缘化,进而产生不满和报复心理。


个人遭遇:枪手可能因个人遭遇不幸或挫折,如家庭破裂、学业失败、职场失意等,而产生绝望和愤怒情绪,选择通过暴力手段发泄。



二、社会因素


枪支泛滥:美国是一个枪支泛滥的国家,民众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枪支。这使得一些有犯罪意图的人能够轻易获取武器,实施暴力行为。
控枪法律不严:虽然美国有控枪法律,但执行力度不够,存在漏洞。一些枪手能够绕过法律限制,非法持有和使用枪支。


社会不公:美国社会存在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部分人群产生不满和愤怒情绪,进而选择暴力手段来表达诉求。



三、文化因素


暴力文化:美国文化中存在一定的暴力元素,如电影、电视剧、游戏等作品中的暴力场景和暴力行为,这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模仿效应:一些枪手可能受到之前校园枪击事件的影响和启发,选择模仿这些事件来实施暴力行为。


四、具体情境触发



突发刺激:在某些情况下,突发的刺激或冲突可能触发枪手的攻击性行为。例如,与同学或老师发生争执、受到欺凌或排斥等。
计划性攻击:部分枪手在实施枪击前可能进行了长时间的计划和准备,包括选择目标、购买枪支和弹药等。他们可能有明确的攻击对象和目的,如报复特定人群或表达某种政治或社会诉求。


针对这些无差别攻击小孩的懦夫罪犯们,我也不想简单把原因都归咎于他们自身有毒,个人生活不顺利等等,这种反人类的杀戮形式,也不是推在抽刀向弱者的报复快感来释放的,当然用精神病来掩耳盗铃,也不能信服人心。


人,有时压力大,需要发泄可以理解,你们为啥不能学学桂林仔,来个“周处除三害”干掉几个猛兽豺狼虎豹,贪官污吏。反正你们不想活了,惩恶扬善,侠名远扬多好。到了地狱,你也可以向小鬼吹牛逼,生前总算干了一件好事。

站在那些无辜的稚童立场考虑,是何其的倒了血霉,撞到歹徒的枪口上了。幼童没有自保的能力,遇到什么样的陌生人全凭运气,别说还有人贩子在虎视耽耽。

把一个小孩安全养大,实属不易。无论他将来长大成人,是恶魔是变态是庸人还是国家栋梁!

这和社会文化土壤,东西文化差异统统没什么大的联系。小孩子受的伤害和保护,皆来自亲人与父母。他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所谓的谋生,发财大计,已让他们那一辈牛马一生,无力顾及其它,父母的情绪总有不高兴的时候,不幸的是儿女往往成了发泄的对象。

只能从人性来解释,互相伤害嘛,互相报复。在一个比烂的思维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为了礼,为了出口气,为了公平,手段许多时候都见不得光。非要往文化那方面去扯,也是不靠谱的。

在《狂人日记》结尾,鲁迅先生说,救救孩子!

这句救救孩子,到底是个啥意思?

去政治化,去革命口号的表达,我的理解是,让小孩,自由自在地野蛮生长吧……

车由轴
梦想始于剧本,而终结于电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