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她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情感观念和审美取向。然她的自杀行为无疑给她的粉丝和公众带来了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看,琼瑶可能经历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折磨,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这种痛苦可能来源于身体健康问题、情感困扰、心理压力等多方面因素。无论具体原因如何,自杀行为都反映了她在生命末期所面临的极端困境和无奈选择。
琼瑶在遗书中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看法和对死亡的态度。她认为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她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而是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这种对生命和死亡的自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她对个人尊严和自由的追求。毕竟自杀行为本身也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责任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虽然琼瑶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是她的个人权利,但这种行为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生命困境时,应该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轻易放弃生命。
琼瑶的作品有种独特魅力之处,在于她对爱情的描绘刻画得极为细腻。世间有种忠实读者,面对着琼瑶的小说,只要故事里的爱情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要全情投入为之动容:为剧中人的相遇而喜,为他们的离别而悲,一刻也不愿抽离,读完后还感慨万分;从早议论到晚,说些情深意切的话——感同身受,代入其中。当下的年轻人若经历这种情感波动,一刻也沉静不下来。但是情感丰富的读者向来如此沉浸。直至自己从青涩走向成熟,这些人也变得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理性。琼瑶对这种情感拿捏得很准,小说写得很动人。但说句实话,我有所保留。我总认为小说可以写深情,写执着,不能写让人难以释怀的纠葛,理由很简单:看了之后不纠结也要纠结,纠结了更要纠结,而纠结这件事,正是多数寻常人难以挣脱的情绪枷锁。也有些人纠结到一定程度就不纠结了——他也“看开了”。
像这种情感纠葛的事,不光读者中有,作者中也有,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我在一些描述情感纠葛的电影里看到过这类事,这个制造纠葛的源头不是剧中反派,而是命运安排。有个电影似乎是经典之作:有这么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整天围绕着男女主角误会、和解,再误会、再和解。追求真爱虽是好事,但一天误会几十次也未免夸张。有一天,观众们觉得,似乎所有的误会都解开了,剧情该平稳发展了,编剧又让男主角因为某个不起眼的小事误会了女主角。整天这样误会来误会去,观众们有多心累,也就不必再说了,但也无可奈何:剧情如此安排,就算想弃剧不看,也好奇后续发展。实际上,深陷情感纠葛的人,对当事人来说也是一部未完待续的电影,而且永远不知道结局如何。你要是心累至极,就只有放弃一途。这倒不是虚构的,深陷情感纠葛的人想要抽离,似乎总要经历一番挣扎。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这种故事发生的情境,总带着一丝无奈,人们在其中消耗着心力。这种故事也就带点哀怨缠绵的意味。
本文的中心,不是谈琼瑶,也不是谈情感纠葛的电影,而是在谈小说里复杂、纠葛的情愫。爱情也好,命运也罢,对个人来说,是太难以捉摸的幻影,对众生来说,是太难以参透的谜题。更大的谜题是人生,更准确地说,是情感历程。假如一个人长时间困于情网,心智不成熟,也没有什么新机会出现,对寻常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这种折磨会在文学作品里反映出来。这正是言情小说的一个常见主题。这是因为,人们相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情感里感到疲惫时,就带有最深沉的无力感。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古代的言情小说,琼瑶的小说也带有这种特质:有浪漫,无现实;有痴情,无理智;看上去像个为情所困的人写的。我初次读琼瑶,是在年少时,觉得她写得很美。长大后看当下的网络言情小说,都是这么股味。这时才想到:也许不是别人写得俗套,是我变了。
所谓纠葛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幻影和谜题当做一切来写。或者当痴情人,被情困;或者当薄情人,去伤情;或者为爱痴狂;或者因爱生恨。总之,是在情感漩涡里沉沦不起。这种想法我难以苟同。我原是重理性的,重理性的人不承认有解不开的谜题,更不信有挣不脱的情网。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放不下。举例来说,对恋爱中的人来说,只要他能放下执念,就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自己也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问题在于你放不下。受伤的人走出了情感的阴影,也可马上感受到轻松的感觉,但你也走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放下过去,勇敢地向前走,这才是自己的解脱之道。
怀着这样的态度,我投身于文学评论。我总觉得一门心思写那些情感纠葛,或者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剧情反转,不是唯一可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可以写《简·爱》这样的作品,或者,像《傲慢与偏见》那样的小说。文学评论可以像人生指导那样,成为有深度的思考,人在其中可以收获豁达的心境。当然,这很可能是个天真的想法。我自己就写了这样一批评论,其中既没有情感纠葛,也没有谜题,只有在它们之外的一些感悟。遗憾的是,这些评论现在还未能引起广泛的共鸣,有些人还用一种不解的口吻说道:他读懂了什么?他到底想表达些什么?
关于“人老了,该不该安乐死”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伦理、法律、医学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
一、伦理道德层面
1. 尊重个人选择:生命属于每一个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是否放弃自己的生命。对于患有不治之症、生活质量极低且饱受病痛折磨的老年人来说,安乐死可以被视为一种尊严死亡的方式,尊重了他们的自主选择。
2. 生命神圣性: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剥夺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因此,即使老年人面临病痛和困境,也应该尽力延长生命,而不是选择安乐死。
二、法律层面
1. 安乐死合法性问题:在我国,安乐死是不合法的,涉嫌故意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杀人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从法律角度来看,老年人不能选择安乐死。
2. 法律完善与争议:尽管安乐死在法律上不被允许,但关于其合法化的讨论和争议一直存在。一些人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应该重新审视安乐死的合法性问题,以更好地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和尊严。然而,这也需要综合考虑社会伦理、医疗资源分配等多方面因素。
三、医学层面
1. 医学进步与局限: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许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然而,仍有一些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如某些晚期癌症等。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安乐死可能被视为一种解脱病痛的方式。但同时,医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医疗资源分配: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安乐死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合理配置资源的方式。然而,这也需要权衡患者的权益和社会的责任,确保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
四、个人价值观层面
1. 个人观念差异:每个人对生命和死亡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一些人可能认为安乐死是一种尊严和自主的体现,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生命应该被尊重和延长。这种观念差异导致了对安乐死问题的不同看法和立场。
2. 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如果家庭和社会能够提供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帮助他们缓解病痛和孤独感,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珍惜生命并继续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