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体制内混迹十余年,笔名悟道,希望能悟道。专注民生、体制、职场。善于从细微之处见真章。
前几天刷视频,挺有意思。
一位穿着碎花衫的老阿姨坐在自家沙发上,手里摆弄着遥控器,像是在找电视节目。
她突然停下来,对着镜头说了句:「你们现在不结婚,我真的特别理解。」
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
要不是这句话,我可能就划过去了。
这位张阿姨是北京的退休教师,今年63岁。
在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的女儿笑得特别开心。
「以前我可不是这么想的。」
张阿姨说,「那会儿我觉得人这辈子不结婚就是没活明白,我闺女37岁还单着,我天天念叨她。」
镜头里的张阿姨说起三年前的事。
那时候,她在小区里遛弯都抬不起头。
邻居们聊天的时候说起孩子,她就只能在旁边笑笑。
「那时候我脑子里就一个想法:我闺女条件这么好,为啥就找不着对象呢?」
在不停的催促下,女儿小美开始相亲。
很快遇到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男生,有车有房,工作也体面。
「我当时特别着急,就一个劲地给闺女说这个男生好。
现在想想,那时候我净看到表面的东西了。」
婚后没多久,小美发现丈夫瞒着她借了不少网贷。
债主找上门的那天,她才知道自己背上了几十万的债务。
更糟的是,为了还债,小美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现在她租了个小房子,每天加班到很晚,就是为了早点还清债务。
「前两天我去看她,她租的房子连个像样的衣柜都没有,衣服都挂在晾衣架上。」
张阿姨说这话的时候,手指一直摆弄着茶杯。
视频的最后,张阿姨说了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以前我总觉得女孩子一定要结婚。现在我明白了,与其找个人凑合过日子,还不如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父母的变化:「我妈现在也说,你觉得开心就好」「我爸说他们那个年代结婚太随便了」「原来父母也会改变想法啊」...
看着这些评论,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当那些曾经坚持「必须结婚」的父母,开始说「不结婚也挺好」的时候,这个社会已经悄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婚恋观念和父母那一代完全不一样。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调查数据,现在47%的年轻人说要等到30岁以后才考虑结婚。
换在十年前,这个数字肯定会让很多父母着急得睡不着觉,但现在呢?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点头说:确实,不着急。
我觉得最关键的转变是,父母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婚姻真的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前几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老爷子的发言,让我印象特别深。
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催得紧,结婚很早。
现在看我女儿工作稳定、生活规律,虽然单着,但过得也挺好。
我就在想,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走一条和我一样的路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幸福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人觉得二人世界才美好,有人觉得一个人的生活更自在。
这都没有对错。
社会学家吉登斯说过一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婚姻不再是一种外在的经济或社会安排,而是一种建立在个人选择和情感满足基础上的关系。」
父母对不结婚的理解和支持,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改变:他们开始把注意力从「孩子要不要结婚」转移到「孩子过得好不好」。
这种转变来得不容易。
要知道,60后、70后可是在「不结婚就是异类」的年代长大的。
他们能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去理解和接纳子女的选择,这本身就很不简单。
其实对很多父母来说,改变自己几十年的观念真的很难。
但正是因为爱,他们愿意试着去理解和接纳。
所以,现在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而是父母为什么开始理解不结婚。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更包容、更开放。
就像龙应台说的:「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学会理解和放手。」
这种改变,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温暖的进步。
觉得悟道写得还行的,帮忙点个免费的关注和赞吧,咱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