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公务员的集体失声,没有一个人敢说话了

文摘   2025-02-02 09:00   山西  

80后,体制内混迹十余年,笔名悟道,希望能悟道。专注民生、体制、职场。善于从细微之处见真章。


去年底,我约了个在市政府工作的老同学吃饭。

他这人平时挺爱聊天的,这次却特别沉默。

问他工作怎么样,他就笑笑说「还行」,多问几句,他就低头扒饭。

他这反应让我挺意外的。

但仔细想想,好像最近遇到的体制内朋友都这样,见面聊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工作话题。

我就上网查了查数据: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了75万人。

算下来,平均每天2000多人被处分。

看到这个数字,我才明白为啥他们都不爱说话了。

在高压之下,沉默成了最安全的选择。

具体到工作中,这种「不敢说」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开会时,领导问「大家有什么意见」,下面永远是一片寂静。

工作群里,除了转发文件、请假销假,几乎看不到实质性的讨论。

有意思的是,这种「不敢说」还分档次。

对上级的决策,肯定不敢说。

涉及敏感问题,更不敢说。

要是跟自己前途有关,那就是想都不敢想。

我查到一个内部调查:某省超过80%的机关单位工作群,近半年几乎没有业务讨论。

而在2020年时,这个比例还不到30%。

短短几年,怎么会变成这样?

说到底,还是考核机制出了问题。

现在的考核特别重视「不出事」,出了事就追责,追责就影响前途。

在这种导向下,最稳妥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

这种心态其实挺好理解的。

就像小时候考试,不会做的题目干脆空着,也不敢乱写,免得扣分更多。

现在的体制内工作也是这个逻辑:说多错多,说少错少,不说不错。

这种「明哲保身」的心态,正在变成体制内的主流文化。

2024年发生了一件事:某市一个处级干部在内部会议上,对区划调整提出了不同意见。

结果呢?

马上被扣上了「不讲政治」的帽子,直接降职处理。

这事在当地传开后,大家连提建议都不敢了。

其实吧,这事还真不是个例。

人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科级干部觉得,现在最大的工作压力不是完不完成任务,而是担心「说错话」。

这种氛围带来的后果很严重。

首先是决策质量下降。

领导听不到真实情况,自然容易做出错误决定。

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中,有30%以上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严重阻力,不得不大改特改。

工作效率也跟着直线下降。

现在很多部门都变成了「推诿部」,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推给别人。

这导致2024年全国行政效率指数创下近十年新低。

更糟糕的是人才在流失。

2024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比上年少了21.3%。

关键是走的都是年轻有能力的人,他们普遍反映在这种环境下待着太压抑了。

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就像滚雪球一样:基层不敢说话,问题就积累起来;问题多了,上面就加强问责;问责严了,大家更不敢说话。

恶性循环就这么形成了。

这种「不敢说」的氛围还在向外扩散。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企事业单位也开始效仿政府部门的做法。

数据显示,2024年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建议投诉量,比往年平均少了35%。

体制内的沉默,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的氛围。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挺好吗?

大家都规规矩矩的,多省心啊。

但问题是,一个组织如果里面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这个组织就会变得僵化,失去活力。

就像一棵树,如果把它修剪得太规整,不让它自然生长,看着是整齐了,但树可能会慢慢枯死。

体制内现在就是这样,表面上一切都很规矩,但活力在慢慢消失。

最近又约了那个老同学吃饭。

他还是不爱说话,但这次我更理解他了。

不是他不想说,而是在这个环境下,沉默变成了最好的自我保护。

这种无奈,大概就是当下体制内最真实的写照吧。

觉得悟道写得还行的,帮忙点个免费的关注和赞吧,咱们明天再见


悟道空间
体制内奋斗十余年,见了太多,想说点真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