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体制内混迹十余年,笔名悟道,希望能悟道。专注民生、体制、职场。善于从细微之处见真章。
01
前几天平安夜,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街上特别冷清。
路过一家商场,橱窗里的圣诞树歪歪扭扭的,树下连个礼物盒都懒得摆了。
电影院门口竖着几张海报,可还是没什么人排队。
想起十年前的平安夜,这条街上全是打着红色蝴蝶结的情侣,商场里放着「Last Christmas」,到处都是拿着相机拍照的人。
那会儿的年轻人,一到节日就恨不得把一个月工资都花出去。
现在倒好,全国电影票房只有3000万,连十年前一部爆款电影的零头都不到。
群里有人发了条消息:「你们怎么过平安夜啊?」
「躺平追剧」
「打游戏」
「睡觉」
「加班」
刷了半天,居然没有一个人说出去约会或者看电影。
前两天刚看了个数据,今年「双十一」「双十二」的成交额断崖式下跌,商场餐厅的营业额比去年少了三成还多。
不是我们不想过节,是真的不敢花钱。
房贷车贷还着,每个月工资一发就没了。
前几天同事还跟我说,今年的花呗都不敢刷了,怕还不上。
以前觉得过节就该买点新衣服,跟朋友出去吃顿好的。
现在算计着各种优惠券,看着菜单上的价格直咂舌。
年轻人都变精打细算了。
90后开始研究基金,00后天天研究免费券。曾经那个为了一束花能花掉半个月工资的年代,好像一去不复返了。
02
这种「冷淡」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
前两天下班路过一家奶茶店,看到门口贴着「圣诞特饮 9.9元」的海报。
我愣了一下,问老板这是不是打错价了。
老板摇摇头:「去年卖28的时候,一天也就卖出十来杯。
现在改成9.9,至少还能多卖点。」
说这话的时候,他手里正在点数刚收到的零钱。
这让我想起一个统计数字:2024年11月,北京和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下降了14.1%和13.5%。
数字是冰冷的,但商场里的变化却格外明显。
记得去年圣诞节,化妆品专柜前还是人挤人。
柜姐们忙着给顾客介绍圣诞限定,包装台前排着长队。
今年再去,专柜前冷清了许多。
柜姐们站在那里,时不时看看手机,偶尔有顾客走近,也只是问问折扣力度。
不光是化妆品。
从商场一楼走到三楼,能明显感觉到氛围的变化。
奢侈品店门口不再排队,导购们百无聊赖地靠在柜台上。
休闲餐厅里的餐桌空了一半,门口的电子屏依然滚动播放着「网红新品」,只是价格比去年低了不少。
表姐最近跟我说起她的「消费观」变化。
她是个典型的新中产,往年过节总要给自己买个包或者首饰「犒劳一下」。
今年双十一,她花了两个小时,就为了等洗发水降到最低价。
「反正这些东西迟早要用,趁便宜多屯点。」
朋友圈里,晒包晒鞋的照片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捡漏」和「省钱」的心得。
「这家平价替代真的可以」「等积分兑换再买」「凑单能省15块钱」..、这些话题突然变得格外受欢迎。
调研数据显示,在所有消费群体中,一二线的新中产反而是最谨慎的。
为什么?
因为他们最清楚自己的压力有多大:房贷要还,孩子要养,父母要照顾。
每一分钱都要掂量着花。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东北一家大型商场破产清算。
这家商场曾经是当地「买买买」的代名词,现在却撑不下去了。
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当整个时代开始变得「理性」,最先倒下的,往往是那些靠冲动消费撑起来的商业模式。
03
有人说这是消费降级,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生存策略。
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学会了一件事:在这个时代,安全感比快乐更重要。
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的消费市场已经明显分层。
有人还在买着百万豪车,有人已经开始为三十块钱的午餐发愁。
但更普遍的是我们这样的人:不至于吃不起饭,但也不敢轻易说「及时行乐」。
我们的改变,就是把预算投入到刚需,把「想要」的东西都放进购物车收藏夹。
原来那些「生活仪式感」「解压消费」「犒劳自己」,都成了能省则省的选项。
这个时代教会我们的最重要一课,或许就是:在动荡的世界里,老老实实过日子,就是最大的浪漫。
觉得悟道写得还行的,帮忙点个免费的关注和赞吧,咱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