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体制内混迹十余年,笔名悟道,希望能悟道。专注民生、体制、职场。善于从细微之处见真章。
医学生毕业成为正式医生之前,一般要度过一段规培的日子。
我也没想到,在2025年的今天,居然还会看到规培生跳楼的新闻。
更让人觉得寒心的是,2020年到现在,全国公开报道的规培生自杀事件已经到了12起。
规培生的日子,到底有多难过?
这事得从源头说起。
规培,全称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说白了就是医学生毕业后,必须经过3年的临床实践,才能正式上岗。
听起来挺合理,但现实中的规培生活,远没有这么简单。
最近几年,经常能在各大医院的值班室里看到这样的场景:规培生小李已经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了,眼睛布满血丝,但手上的病历还没写完。
带教老师刚交代了一堆新任务,他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就得马上投入到下一轮工作中。
你可能会说,当医生不就这样吗?
上班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这不是很正常吗?
还真不一样。
规培生除了要干活,还得完成各种考核指标。
比如手术台数要够、病例数要够、论文要够。
这些硬性指标都得在3年内完成,不然就过不了关。
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某三甲医院的规培生,平均每天要写2份详细病历,每年要完成600份。
光是完成这些指标就够呛了。
但更要命的是,规培生的收入根本不够养活自己。
去年底有个调查,76%的规培生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租个房子就得3000多,剩下的钱连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
补贴?
是有。
但问题在于,这笔钱总是莫名其妙地少了很多。
有的医院把补贴分成好几块,动不动就以「考核不达标」为由扣钱。
有的医院干脆把补贴拖着不发。
这种状况下,规培生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发声。
有人在医院的值班室墙上写:「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发完房租只剩一千。」
有人在网上发帖:「今天又是连续工作36小时,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
有人直接在朋友圈说:「与其这样熬着,还不如去送外卖。」
这些话看着扎心,但规培生的处境比这更糟。
关键在于,规培生的身份特别尴尬。
他们不是学生,因为要承担正式医生的工作;但也不是正式员工,因为没有编制。
这种模糊的身份,导致他们特别容易被剥削。
医院缺人手的时候,规培生就是劳动力;出了问题的时候,规培生就变成了「在培训的学员」。
而且培训的质量也是个问题。
表面上是按国际标准来的,实际上完全变味了。
国外的住院医师培训,重点是提升临床能力。
但在国内,变成了完成各种数字指标。
手术要上够台数,病历要写够数量,论文要发够篇数。
这种追求数字的导向,直接影响到了培训质量。
很多规培生反映,大量时间都耗在了完成这些硬性指标上,真正能学到东西的机会反而很少。
写病历写到半夜是常态,但写这么多病历真的对提升医疗水平有帮助吗?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医疗资源分配。
大家都想去大医院规培,因为那里的病例多、设备好。
但大医院就那么几个,名额有限。
去小医院吧,培训质量又难以保证。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了医学教育。
2024年的数据显示,医学专业的报考人数同比下降了15%。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其实很简单:没人愿意花七年时间读医,最后过着连外卖员都不如的生活。
前几天值班室的那位规培生,在跳楼前留下了一段话:「我真的尽力了,但好像怎么做都不够。」
这句话戳中了问题的核心。
规培生们不是不努力,而是这个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
他们就像是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循环里: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考核压力大,睡眠不足;待遇太低,生活艰难。
最难受的是,他们连吐槽的对象都没有。
跟家里人说吧,家里人会心疼;跟同事说吧,大家都这样;跟医院说吧,医院说这是规定。
规培生的遭遇,说到底是整个医疗体系问题的一个缩影。
他们是这个体系中最底层的群体,承受着最大的压力,却得不到基本的保护。
那个跳楼的规培生,或许不只是在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在用最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这个系统出了问题,而且问题很严重。
觉得悟道写得还行的,帮忙点个免费的关注和赞吧,咱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