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率全球领先的中国人,却将迎来一波中小医院关停潮

文摘   2024-12-28 15:19   山西  

80后,体制内混迹十余年,笔名悟道,希望能悟道。专注民生、体制、职场。善于从细微之处见真章。


前几天刚看到消息,浙江省一家开了20多年的三甲民营医院,因为经营困难,正式宣布破产清算

这家医院曾经年收入超3亿,在当地口碑不错,现在却"倒"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前段时间武汉、长沙、成都等地,都传出了公立医院合并重组的消息。

说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等等,不对啊!中国不是号称"住院率全球第一"吗?

老百姓看病住院的需求这么旺盛,医院怎么会经营困难呢?

确实,数据显示,中国人均住院率高达17.8%,远超发达国家7%-8%的水平

但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医院正在经历生存危机。

根据民营医院协会的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300家民营医院关停或转让。

公立医院那边也不太平,很多二级以下医院面临着"关停并转"的压力。

一边是全球最高的住院率,一边是此起彼伏的医院关停潮。

这种反差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的深层次问题。

就像经济学家张五常说的:"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应该只看供需的表象,更要看背后的制度设计是否合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第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给医院带来了巨大冲击

以前医院可以通过多开药、过度检查来增加收入,现在医保控费越来越严格,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的推行,让很多医院的收入直线下降。

有个医院院长跟我说:"以前一个阑尾炎手术,算上住院费用能收入7000多,现在DRG支付标准才4000出头,医院每台手术都得倒贴钱。"

第二,是老百姓的就医习惯。

数据显示,目前三级医院的门诊量占比已经超过50%,基层医疗机构的占比却在持续下降

"有病去大医院"这个观念,让中小医院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一位基层医院的医生无奈地说:"现在感冒发烧都往三甲医院跑,我们这儿的门诊量连五年前的一半都不到。"

第三,加上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加剧,很多地方的医疗需求正在萎缩。

特别是一些县级医院,当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老人又习惯去大医院,日子愈发难过。

第四,疫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很多民营医院为了应对疫情,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场地、购置设备,结果现在成了沉重的负担。

对比一组数据就知道情况有多严重:2023年,全国超过60%的民营医院处于亏损状态,近30%的二级以下公立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正如医改专家李玲所说:"医疗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要知道,任何系统性的崩溃,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长期积累中慢慢显现。

中小医院的困境,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医疗体系中的深层次问题。

当基层医疗体系被削弱,大医院更加拥挤,医疗资源会进一步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形成恶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看病会更难、更贵、更累。

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县城、小城市的人来说,看个普通病可能都要跑到大城市去。

有人说,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但医疗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基本权益。

如果让市场完全主导,最终受伤的是普通老百姓。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个过程中一些规模小、服务差的医院被淘汰,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关键是,这个"优化"不能以牺牲基层医疗服务为代价。

医院不是工厂,不能只看效益。

在偏远地区,一家小医院的存在,可能关系到方圆几十里老百姓的生命安全。

觉得悟道写得还行的,帮忙点个免费的关注和赞吧,咱们明天再见


悟道空间
体制内奋斗十余年,见了太多,想说点真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