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眉堂丨清风细语365·廉洁文化(1171)

企业   2024-11-22 18:41   广西  

扬眉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淮阳城西北15公里处一个叫薛孟庄的村庄里,一座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上书“扬眉堂”三个大字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它的创办者便是曾经领导淮阳抗日游击斗争的薛朴若。

薛朴若原名薛丕淳,1909年生于淮阳县安岭镇薛孟庄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入私塾,青年时代接受马列主义,1926年参加淮阳县党部举办的迎接北伐“党务训练班”,1929年考入县立师范。1933年考入淮阳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县城教书。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薛朴若放弃了在县城教书的稳定工作,回到老家用高堂学校教员的身份,办农民夜校,组织大家写标语、唱救亡歌曲、开展街头讲演。他还依托夜校,组织了抗日农民团。群众革命热情高涨,当时的薛孟庄一带十几个村庄,歌声、军事操口令声深夜不绝。

1938年2月,薛朴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遵照党的指示,在薛孟一带发展党的组织,培养抗日骨干。同时,筹备枪支,组织抗日武装。

“国之不存,学将何用,家将何安!”1938年9月,淮阳沦陷,薛朴若大声疾呼。10月,由26名热血队员组成的淮阳抗日游击队在薛孟庄成立了,薛朴若任司令员。随即,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做出指示:“要大胆地干起来!”10月下旬,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彭雪枫路过淮阳时接见了薛朴若,并指示:“立即开展武装斗争!”

此后,薛朴若果断地开始了与日伪的斗争。奇袭大杨庄、智胜敌伪、严惩汉奸、拔掉伪据点,接连打了许多胜仗。薛朴若领导的游击队对日寇汉奸的一系列打击,使敌人对他恨之入骨。1939年农历正月二十三,300名日寇和100名汉奸突然包围了薛孟庄及其附近的村庄。游击队迅速转移,敌人扑了空,恼羞成怒之下便放火烧村,大火烧了一天一夜,薛孟庄400多间房屋被全部烧光,高堂学校在这次劫难中也付之一炬。敌人的这一暴行让薛朴若的抗日意志更加坚定,他含泪写下:“血沃之地发春华,敌毁我建更扬眉”。

经过近3年的艰苦斗争,薛朴若领导的淮阳抗日游击队逐步发展到400多人、500多支枪支,在淮太西3县边区创建了一片方圆200多华里的敌后游击根据地。1940年冬,游击队整编为一个营,下辖4个中队,1个区队。皖南事变后,这支部队奉命转移到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升编为水东独立团,起到了保卫水东地区的重要作用。后来又挥师南下,重新开辟了淮太西根据地,为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做出了贡献。

革命胜利后,薛朴若曾历任多个地方领导。他不忘初心,始终记着对家乡“敌毁我建”的承诺。1982年,年逾七旬的薛朴若回归故里,重访老家的高堂学校,看到简陋的校舍,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整修烈士陵园,创办高堂中学,兴办小型纺织厂等。在他的努力下,1986年春,在原高堂学校旧址,一座集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革命文物陈列室等配套齐全的学校落成了,薛朴若庄严地题下“扬眉堂”三个大字。此后,薛朴若还曾多次回学校探望,勉励师生要铭记历史,继承先烈遗志,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各党支部要将此条微信推送给每名党员和管理人员,指导党员和管理人员学思悟增强思想自觉,知信行增强行动自觉。


像按压弹簧般战胜困难丨劳模先进进行时⑭

来源丨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丨陈慧婷
校对丨覃俞焱
责编丨唐敏遂
二审丨黄振洪
三审丨蓝红星

南宁供电段
聚焦宁供工作,展示宁供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