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B|生物结皮促进初始土壤形成:氮需求和粘土保护调控微生物残体积累和循环

文摘   2024-12-16 11:30   广东  

来源:土壤有机矿物互作(2024年12月11日)



解读:杨子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指导:伍松林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指导:武慧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亮点

  1. 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定量评估:研究提供了关于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定量信息,特别是在生物土壤结皮初期形成阶段,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
  2. 生物土壤结皮初期形成的独特性:探讨了生物土壤结皮初期形成过程中微生物残体积累和分解的独特性,揭示了与完全发育土壤相比,微生物残体贡献较低的原因。
  3. 微生物氮限制和粘土保护的关键作用:研究强调了微生物氮限制和粘土保护在微生物残体积累和分解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为理解土壤碳循环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思路

摘要

微生物残体被视为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生物土壤结皮(biocrusts)的初期形成阶段。尽管微生物残体在土壤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关于其在biocrusts初期形成过程中对SOC积累的贡献,以及驱动微生物残体积累、分解和稳定化的因素,目前仍缺乏定量信息。本研究通过调查biocrusts形成过程中的微生物残体组成,探讨了其在SOC固定中的作用。研究在黄土高原的沙质土壤上进行,包括裸沙(Bare sand)、蓝藻阶段(Cy)、蓝藻-苔藓阶段(Cy-Mo)、苔藓-蓝细菌阶段(Mo-Cy)和苔藓阶段(Mo)等五个阶段。发现微生物残体对SOC的贡献在12%到25%之间,其中真菌残体对SOC的贡献高于细菌残体。微生物残体主要通过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AOC)的形式参与SOC的积累。研究还发现,微生物氮限制和粘土保护是影响微生物残体积累和分解的关键因素。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biocrusts在初期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碳循环和土壤质量改善方面。

科学问题

微生物残体物质,包括真菌和细菌残体物质,在生物结皮形成时间序列中初始土壤形成过程中如何促进 SOC 积累?

细胞外酶、有效营养物质、颗粒物和矿物相关有机 C 对微生物残体量积累有什么影响?

哪些土壤特性是微生物残体量积累和分解的最关键决定因素(基于微生物养分限制及其残体量含量)?

结果

1

微生物残体对SOC积累的贡献

      研究发现,在biocrusts的初期形成过程中,与裸沙相比,0-2厘米土壤层中的真菌和细菌残体含量增加(图1a-b)。微生物残体对SOC的贡献范围在12%到25%之间,且真菌残体对SOC的贡献高于细菌残体(图1c-d)。此外,随着biocrusts的形成,真菌和细菌残体的比例发生了变化,真菌残体的比例增加。细菌残体对SOC的贡献范围在2.6%到约7.7%,而真菌残体在不同biocrusts阶段对SOC的贡献范围在10%到21%(图1e-f)。微生物残体与SOC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残体是SOC积累的重要来源。

图 1.各阶段中真菌残体量碳(C)和细菌残体量C的动态变化

2

微生物营养限制和粘土含量对微生物残体积累和分解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biocrusts的形成,与氮获取相关的酶活性增加,包括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P),这表明微生物对氮的需求增加。通过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比例的分析,发现微生物营养限制随biocrusts的形成而减少,特别是氮限制。微生物残体与酶活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残体的积累与酶活性的增加有关(图2)。研究还发现,粘土含量与微生物残体积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粘土含量对微生物残体的积累有保护作用。微生物残体与SOC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残体是SOC积累的重要来源(图3)。

图 2.各阶段中与氮获取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图 3.a:BSC水平和土壤中酶化学计量的载体向量和角度。b~f:土壤酶活性的化学计量分析

3

Biocrusts形成和微生物残体积累对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研究发现,SOC含量与POC和MAOC含量呈正相关,表明这些组分共同参与了SOC的积累(图4a)。微生物残体与土壤有机质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组分形成的重要来源(图4b)。POC与MAOC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POC和MAOC在SOC积累中相互关联。粘土含量与微生物残体积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粘土含量对微生物残体的积累有保护作用。微生物残体与土壤粘土和粉砂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较高的粘土和粉砂含量有助于微生物残体的积累(图5d-e)。

图 4.SOC与POC和MAOC的回归分析; 真菌、细菌和微生物残体团C与微生物残体质量C和SOC各形式的回归分析

图 5.微生物残体质量C与SOC各类形式的回归分析;土壤粘土和淤泥含量与细菌和真菌残体质量C的回归分析

总结

本文探讨了生物土壤结皮在黄土高原初期土壤形成过程中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贡献,微生物残体作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生物土壤结皮的初期形成阶段;生物土壤结皮初期形成的独特性,包括微生物对氮的需求和粘土保护对微生物残体积累和再循环的控制;揭示了微生物营养限制和粘土含量在生物土壤结皮初期形成过程中对微生物残体积累和分解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Wang, B.-R., Huang, Y., Li, N., Yao, H., Yang, E., Andrey Soromotin, Yakov Kuzyakov, V.S. Cheptsov, Yang, Y. and An, S. (2022). Initial soil formation by biocrusts: Nitrogen demand and clay protection control microbial necromass accrual and recycling.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67(108607),pp.108607–108607. doi: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2.108607.


近期文章推荐 

朱永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鲜活的土壤》序言

世界土壤日,苏科社携手“土壤高级玩家"力献《鲜活的土壤》


【土壤+肥料检测指标汇总】特色指标(残体碳/有机酸/PLFA/氨基糖和抗生素)、基础指标、元素、理化性质、酶活性及重金属等


《鲜活的土壤》:“国之大者”,土也!


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会同院士专家完成我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CSA | 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提出耦合地球系统模式的全球农业监测系统(ESM-GAMS)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战略性土地管理:来自东北黑土区的情景启示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态种植系统中氮管理和温室气体平衡的优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带领一群“土壤高级玩家”,一同创作出了本部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科普著作——《鲜活的土壤》,以科研者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笔触,向大众讲述了土壤的本质、功能、土壤污染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等人们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书中不仅涵盖了土壤的形成、分类、功能等基础内容,还深入探讨了土壤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文明演变进程等方面的紧密联系。用丰富的科研数据与成果揭示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之基、生态系统之本的不可替代作用,更强调了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价值。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 国际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水土管理和作物营养科专家穆罕默德·扎曼、李恒所著。著者长期致力于改善土壤、水资源与肥料管理的生产实践,为促进国际社会农业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该书回顾了全球土壤盐渍化的历史和治理成败经验,旨在制定盐度和钠化度的评估技术规程,完善盐渍化土壤的缓解和适应措施,创新和推进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等的应用,为可持续地利用盐碱地提供可行性方案。该书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能够切实解决生物盐碱农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该书可为进行景观和农田土壤盐渍化评估和诊断,利用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制定边际土壤可持续利用战略的技术研究人员、一线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康绍忠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张佳宝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新书推荐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Rainer Horn 博士,德国基尔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现任中-欧土地和土壤合作专家组委员,曾任世界土壤联合会(IUSS)主席,IUSS土壤物理委员会、土壤技术委员会以及第三工作组主席、土壤耕作研究组织主席、德国土壤学会主席等土壤学术组织重要职位。Horn教授在不饱和土壤力学理论创新和应用、土壤物理多尺度过程、土壤力学与水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并成功应用于指导固废处理、地质工程安全以及电缆地下埋藏等社会经济多方面。发表100余篇期刊论文,数十部土壤学专著以及数百篇技术报告,荣获美国土壤学会、美国农学会会士,罗马尼亚、波兰、德国土壤学会以及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等学术团体先后授予Horn教授荣誉会员称号。


该书由赵英博士和张斌博士组织,邀请了诸多从事土壤物理研究的中青年工作者共同翻译。他们花费很大精力把该教材引进国内,可使更多的科研人员系统了解土壤物理学,对推动我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邵明安院士序|《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出版—赵其国院士序


新书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可开发票,请在备注中注明开票信息和邮箱)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观察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投稿、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欢迎关注我们



                   


土壤家
土壤,人类的家园,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守护土壤,便是大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