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II

文摘   2025-01-17 07:09   比利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以德国精神病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命名,是最常见的痴呆(Dementia)类型。它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由β淀粉样蛋白(Aβ)引起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淀粉样蛋白斑块(Amyloid Plaques)的积聚。这些病理变化通常发生在大脑内侧颞叶新皮质结构区域,对这些部位的影响最为显著。尽管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治愈方法,但现有的一些治疗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The physi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brain and neurons in (a) healthy brain and (b) Alzheimer’s disease (AD) brain.

 AD 病例可以根据发病年龄是否有家族史进行分类。早发性 AD (Early-onset AD, EOAD)是指 65 岁之前出现的病例,而 65 岁及之后的 AD 被认为是晚发性 AD (Late-onset AD, LOAD)。家族性 AD (Familial AD, FAD) 表示有阳性家族史,而散发性 AD (Sporadic AD, SAD ) 则表示没有家族史。

在大样本群体中,区分家族性病例和散发性病例可能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在家族史缺失或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LOAD)是最主要的阿尔茨海默病类型,占所有病例的90%至99%。相比之下,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OAD)仅占病例总数的1%至10%。在EOAD中,约60%属于家族性EOAD(FEOAD),而约40%为散发性EOAD(SEOAD)。

阿尔茨海默病(AD)病例可根据发病年龄和是否存在家族史分为以下两类:

  1. 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EOAD)

  • 通常在65岁之前发病,发病年龄较早。

  • 多与家族史相关,且可能由特定的遗传突变(如APP、PSEN1、PSEN2基因突变)引起。

  • 占所有AD病例的比例较小,约5%-10%。

  • 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LOAD)

    • 通常在65岁之后发病,是最常见的类型。

    • 与家族史的关联较低,病因更为复杂,涉及遗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 Apolipoprotein E (APOE) ε4基因被认为是晚发型AD的重要风险因素。


    AD: Alzheimer’s disease; EOAD: 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FEOAD: familial 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FLOAD: familial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LOAD: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SEOAD: sporadic 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SLOAD: sporadic late-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AD病因及风险因素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of AD

    AD 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年龄增长遗传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表明,AD的其他潜在危险因素还包括女性、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疾病、母亲生育年龄异常(过高或过低)、糖尿病、病毒感染以及环境因素(如重金属和微量金属暴露)等。

    尽管AD的具体病因仍不明确,人们已提出几种假说来探讨其病理机制。其中,两种主要假说较受关注:1)胆碱能假说:认为胆碱能功能的受损是AD的关键危险因素。2)β淀粉样蛋白假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及其加工过程的异常是引发AD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尚无单一理论能够全面解释AD的发病机制,表明其可能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The ris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胆碱能假说 (Cholinergic Hypothesis)


    胆碱能假说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研究发现AD患者的新皮质和突触前区域中胆碱能功能受损,这与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ChAT)的缺陷相关。ChAT 是一种催化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合成的关键酶,而ACh在认知功能(如记忆、注意力和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脑中,ACh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通过ChAT合成,随后通过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Vesicular Acetylcholine Transporter, VAChT)储存于突触小泡中。研究表明,AD中胆碱能神经元发生退化,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减退。进一步研究揭示,β-淀粉样蛋白(Aβ)可能通过减少胆碱摄取和ACh释放,干扰胆碱能神经传递。

    胆碱能突触损失与淀粉样原纤维形成有关,Aβ寡聚物的神经毒性及其与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的相互作用可能加剧这一过程。此外,突触前胆碱能末端中的烟碱型和毒蕈碱型(M2型)ACh受体减少,以及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EAA)神经传递缺陷,也可能推动AD的进展。例如,在AD患者的大脑中,某些皮质区域的谷氨酸和D-天冬氨酸浓度显著下降。

    胆碱能假说的支持还来源于药理学证据。例如,使用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如东莨菪碱)会诱发健忘症,而通过化合物激活乙酰胆碱的合成能够逆转这一效应。

    The pathway for the synthesis and transportation of acetylcholine between presynaptic and postsynaptic nerve terminals.


    淀粉样蛋白假说(Amyloid Hypothesis)


    淀粉样蛋白假说认为,AD的核心病理机制与中枢神经系统中β-折叠的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密切相关。这一假说最初基于观察发现:Aβ在大脑中的积累与痴呆的发生高度相关。然而,研究也表明,正常健康的大脑在老化过程中可能出现淀粉样斑块(AP)的沉积,这引发了AP积聚是否直接导致AD的问题。

    尽管针对非遗传性AD(Non-inherited form of AD, NIAD)提出了其他替代假说,但淀粉样蛋白假说仍然是解释遗传性AD(Inherited form of AD, IAD)最广泛接受的理论。该假说认为,在年龄增长或病理状况下,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对前体蛋白(APP)的异常剪切会减少Aβ的降解,导致Aβ肽(尤其是Aβ40和Aβ42)的积累。更高的Aβ42/Aβ40比例促进Aβ淀粉样原纤维的形成,这些原纤维具有神经毒性,进一步引发以下病理变化:

    1. 神经毒性作用:Aβ积累损伤神经元,影响其正常功能。

    2. Tau蛋白病理:Aβ诱导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FT)。

    3. 神经元死亡:上述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和广泛的神经退行性病变。

    此外,AD的遗传风险因素与APP、PSEN1和PSEN2等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的异常会显著影响Aβ的代谢平衡,进一步加速Aβ的积累,导致AD病程的快速进展。


    延伸阅读


    解析 | Aβ代谢与清除机制: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背后的关键环节


    基因及遗传因素将在后面推文进行专门探讨。



    AD的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

    AD起病缓慢、隐匿,难以明确发病时间,患者及家人常不察觉。AD的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与行为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逐渐衰退。根据病情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临床前阶段(Pre-clinical or Pre-symptomatic stage):此阶段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特点是轻度记忆丧失和皮质及海马区的早期病理改变,但日常活动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或AD的典型表现。

    2. AD早期阶段(Early Stage)/轻度痴呆期(Mild AD):患者开始出现症状,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时间和地点迷失、情绪波动等,可能伴随抑郁症发展,日常生活逐渐出现困难。

    3. AD中期阶段(Middle Stage)/中度痴呆期(Moderate AD):疾病扩展至大脑皮层,导致记忆力进一步衰退,患者可能无法识别亲友,出现冲动控制障碍,以及阅读、写作和语言能力障碍。

    4. AD晚期阶段(Late Stage)/重度痴呆期(Severe AD):疾病广泛影响整个皮层区域,神经炎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严重积累,导致严重的认知和功能障碍,患者完全无法识别家人,可能因吞咽和排尿困难卧床,最终因并发症(如感染)导致死亡。

    【References】

    Breijyeh Z, Karaman R.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Alzheimer's Disease: Causes and Treatment. Molecules. 2020 Dec 8;25(24):5789.

    Nardini E,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 a tale of two diseases? Neural Regen Res. 2021 Oct;16(10):1958-1964.

    未完待续

    留比小李
    山高路远,看世界,也找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