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咚咚”声少了,大家却很心慌

文摘   2024-11-03 21:01   广东  

“咚咚咚咚。。。”

这个声音大家是否熟悉?

1




以往,每到年底的时候,这个熟悉的声音就会如期而至,屡次不爽!
“咚咚咚”好像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的特色。
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普通的三四线城市,一到年底“咚咚”的声音就会如约而至。
而“咚咚声”的背后是很多市政设施项目挖了又挖。
比如同一条路,市政挖一遍,电信挖一遍,电力公司挖一遍,自来水公司挖一波,燃气公司再挖一遍。
对此很多网友都无比纳闷,同样一条路,为什么各部门就不能相互协调,挖一遍就完事了呢?
其实大家根本不理解“咚咚声”背后的基本逻辑。
现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比较特殊,来年的预算都是在前一年预算的基础上上浮一定的比例。
比如某个部门去年预算10个亿,那今年就在去年基础上浮10%,预算金额1.1个亿。
但如果这个部门去年比较省钱,全年预算支出只有8个亿,那就算按照10%的额度上浮,来年的预算也只不过8.8个亿。
这意味着如果某个部门比较省,来年的预算非但没有上涨反而会下降。
基于这种逻辑,如果换做你是部门的领导,你会省着花吗?
我估计绝大多数部门都不会省,所以我们才看到每到年底的时候,有些部门钱用不完,只能不断地搞重复建设,必须把预算用完,这样才能争取来年的预算上涨,否则来年预算就会下降。
因为这种特殊的预算逻辑,所以才导致很多部门纷纷搞“年底冲刺”,要想方设法把钱花完。
这种做法不仅严重扰民,重复浪费,而且也给财政资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对于这种特殊的“咚咚声”,市民早就看不惯,但即便大家投诉了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善。
如果财政预算机制不改,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




不过相比往年而言,2024年“咚咚声”好像减少了。
按照以往的实际情况,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很多部门就开始进行年底冲刺,咚咚声开始此即彼伏。
但今年已经进入11月份了,2024年只剩两个月时间,为何“咚咚声”没有那么频繁了呢?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沉寂了?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地方政府没钱了。
这两年整体大环境都不太好,这也让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面临很大的压力。
从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1~9月份,我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2%。
另外,前三季度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287亿元,同比下降24.6%。
这可不是个好事情。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都很大,个别地方政府依赖度甚至超过100%。
如今土地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地方政府的口袋就瘪了。
这还不是关键的,最关键的是目前各地方面临的债务压力很大。
至于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多少,估计连地方政府自己都说不清,大家更是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
通常情况下地方政府主要有两大债务,一个是政府所发行的债券等一些显性债务,还有一个是通过城投平台融资的各项债务。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大约是44.7万亿。
至于城投平台隐性债务是多少?一直是个谜。
目前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第三方研究机构所推测的数据得到一个大概的数字。
根据一些机构测算,目前地方城投平台的各项有息债务余额大约是60万亿左右。
这里面城投债大约是16万亿左右,剩下的银行贷款以及非标债务大约是44万亿。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加起来有可能已经超过100万亿。
这100万光是每年支付的利息就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
其中政府显性债务的综合利率大约是3.12%,相当于每年要支付1.4万亿左右的利息。
而城投平台的每年利息规模大约是2.6万亿左右。
相当于政府各类显性债务以及隐性债务一年要支付的利息接近4万亿,除此之外,还要面临到期偿还的本金。
这里面有些本金是可以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达到延期的目的,但利息是无法延期的。
所以各地每年光是花在利息上面的金额就非常庞大。
在这些债务利息当中,显性债务的利息可以列入一般公共预算当中,用财政收入进行偿还。
但城投债的利息是无法列入一般公共预算,只能通过其他办法解决 。
一直以来大多数地方解决城投债支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卖地收入。
以前在楼市比较火爆的时候,各地卖地都相当火爆,光是土地出让金就可以覆盖各地城投债的利息支出,而且还有盈余去做其他投资。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面子工程,没有回报的工程一个接着一个上马。
一些官员也凭借着这些漂亮的政绩飞黄腾达。
但现在这套玩法行不通了,因为土地财政收入“蔫”了。
在2021年高峰时期,我国每年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大约在8.7万亿左右,到了2023年,这个数据降到5.8万亿左右。
而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土地财政收收入只有23287亿元,同比下降24.6%。
按照这个趋势来推动,全年的土地财政收入估计也就3万亿左右。
这个收入勉强够覆盖各项城投债的利息支出连本身,但偿还本金就有点压力了。
面对这种困境,现在“化债”已经成为各地头等大事。
钱不能乱花了,甚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资都下降了,哪有更多的资金去搞“年底冲刺”?
所以咚咚声减少,这是迫于无奈。
看到这,我估计很多网友都是“哼”一声。
大家都觉得这是好事情,钱终于不能乱花了,大家也终于可以清静了。

3




但话又说回来,没有了年底的“咚咚声”,估计很多行业得心慌。
这种心慌倒不是因为“咚咚声”突然消失了可能不习惯。
最关键的是大家要看懂咚咚声消失背后的逻辑。
咚咚声此起彼伏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的收入相对比较可观,而咚咚声消失的背后是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这对于整个经济来说,未必见的是一个好事情。
一直以来投资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目前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约在28%左右。
而在众多投资当中,以国有企业以及城投平台为主的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占有很大一部分,而且最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这些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对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作用也非常关键。
比如修一条高铁,一条高速,一条地铁能够带动的整个社会投资都是比较明显的。
但最近两年因为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困境,没钱投资了,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处于较低的一个位置。
2024年1—9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8978亿元,同比增长3.4%,这个增速是年内最低水平之一。
而且这个增速的取得还是依靠一些大型国央企国企拉动。
1~9月份国有控股固投同比增长6.1%,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是下降0.2%。
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之所以持续低迷,除了跟整个大环境有关之外,其实也跟地方政府债务有一定的关系。
很多民间投资其实都是依赖地方政府项目而存在,现在地方政府因为债务缠身投资项目减少了,很多民间投资也会跟着减少。
由此可见,政府的债务问题不仅仅是各级政府的问题,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如果政府无法从债务当中脱身,那整个社会的经济都会受到很大的牵连。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想尽各种办法去给地方政府化债的原因。
化债不仅要促进楼市的反弹,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提高偿债能力。
另一方面要通过发行专项债等方式置换地方债务。
这么做就是为了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让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保经济,保民生的项目当中。
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摆脱债务困境,说不定各地的投资以及项目慢慢就会逐渐增加,这对于经济的反弹是有很大帮助的。
到时说不定熟悉的“咚咚声”又回来了。
但如果这个“咚咚声”背后的财政预算机制不改变,就算这一轮化债得到解决了,下轮债务困境估计还会继续道来。

毒舌张祖富
用简单的底层逻辑看清复杂的商业本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