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罪人了,我罚死你”
近日,一名客户对着商户威胁到,起因是他在这家商店感受到了一些可能让他不太满意的服务。
于是他就飞扬跋扈的威胁道“你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吗?我如果不把你这个店搞倒闭,我就是你养的”
随后这名男子又给一个叫小陈的人打电话,把店面的门牌号告诉他,随后立马查到这个店铺的法定代表人。
查到法定代表人之后,这名男子再次威胁“你信不信我开单给你罚,罚死你,我随随便便给你找毛病,我店给你查封”
那这名男子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口气这么大?为何敢对商户说封就封,说罚就罚?
目前我们暂时不知道这名男子的身份。
但正如网友所说的,从他打电话叫人查这个店铺的信息,以及他说话的口气来看,背景应该不小,权力也应该不小。
对此很多网友都说这名男子只不过是个别地方一些执法部门的缩影。
随便罚,乱罚好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什么样的事情该罚款?罚款的尺度是多少?其实目前很多地方都没有一个边界。比如同样一个事情,在不同的地方罚款的力度完全不一样。有的地方可能不需要罚款,但有的地方可能需要罚款几万块钱。对于这种乱罚款,老百姓早就深恶痛绝,但却无可奈何。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主任郑珊洁等一些领导出席。要加大助企帮扶力度,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及时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的地方进行提醒,必要时进行督查。
乱罚款一直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也多次发布了相关文件进行指导和规范。早在1997年,中央就发布了《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2023年11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这里面对几十项罚款项目进行了调整或取消。2024年2月份,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对于罚款数额,文件明确提到,除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等情形外,罚款的最低数额与最高数额之间一般不超过10倍。要遵循过罚相当的原则,该宽则宽,当严则严,避免失衡。对于罚款的认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违法事实实施罚款,不得随意给予顶格罚款或者高额罚款,不得随意降低对违法行为的认定门槛。由此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我国对乱罚款乱收费都是有明确规定的。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对杜绝乱罚的落实并没有并不到位。直到2016年的时候,全国真正公布罚款明细的只有两个省份,还有29个省份一直没有公布。主要是这里面有很多罚款其实都是不合理的,甚至有些地方存在钓鱼罚款,或者为了罚款而罚款的行为。目前很多地方都把罚款当成增收的工具,甚至将政绩、业绩跟罚款挂钩在一起。市场监管的罚款其实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因为很多违法行为的认定都是比较模糊,而且罚款的额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比如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福建有一个村民看到邻居正在收芹菜,于是他就从邻居手中买了70斤的青菜拿到菜市场去贩卖,总共赚了14块钱。后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对这批芹菜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有不合格的地方。于是市场监管部门就以食品安全为由,对这个村民处以5万元的罚款。对于这个罚款,这个村民不服,他并没有去履行,也没有申请复议。最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决定加倍罚款,将罚款增加到10万元。还好法院在对事情进行审理的过程当中认为,市场监管部门存在过罚失衡的情况,所以没有支持市场监管部门的这种要求。其实很多人在日常经营过程当中,都有可能因为某些产品不合格而被处予重罚。但这种安全监管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生产经营以及人身财产的安全。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在对安全进行监管的时候都是小事化大,片面夸大安全风险,然后处以重罚。比如有些个体户有可能因为灭火器摆放不正确,就可能被罚款了。还有一些工厂可能因为没有标出明确的标识,也可能面临重罚。还有一些地方以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未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进行罚款。加强对环保的监管非常有必要,该罚的罚,大家都是举双手赞成,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但这种环保监管在个别地方落实的时候,却变成了地方增收的手段。有些执法部门在执法的过程当中,不管企业有没有违反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他们有可能随便编一个理由就给予罚款了。毕竟谁也不敢得罪这些环保监管部门,一旦得罪了,企业随时有可能面临被停产甚至关闭,所以只能乖乖地交各种不合理的罚款。对那些不守规矩的车主,给予罚款扣分非常有必要,这样才能维持交通秩序的正常运行。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地方对待交通罚款都是为了罚而罚,甚至人为设置一些不合理规定来达到罚款的目的。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都存在停车难的问题,到了晚上很多人回家晚都可能没地方停车,于是就停小区旁边没有太多车辆的路边。这种路边停车其实对正常的交通没有任何影响,但交警照样一排一排贴罚单过去。还有一些地方更可恶,人为设置各种不合理的交规来达到罚款的目的。比如2021年,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五督查组在内蒙古自治区多地暗访时发现,部分交警为完成“创收”任务,对过往货车司机随意罚款、“一刀切”式罚款。而在山东省某县,交通运输部门甚至推出了“罚款包月”项目,大货车司机只要预交当月罚款,无论是超载还是超高,1个月内都可畅通无阻。对这些乱罚款,虽然一直以来国家都加大打击力度,但仍然屡禁不止。尤其是最近几年在各地方财政收入放缓,土地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之下,很多地方更是将罚款当成了缓解财政收入压力的秘密武器。从这两年各地方的罚没收入来看,很多地方增长速度都远高于财政的增长速度。比如1-8月,全国税收收入121059亿元,同比下降5.3%;而非税收入却达到26717亿元,同比增长11.7%。在这些非税收入当中,估计很大一部分都是属于罚没收入。他们以2018年到2021年4年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参考进行研究,然后对全国247个地级市以上城市进行罚没收入分析。结果发现,很多城市罚没收入占税收的比重都达到5%以上。罚没收入占税收比重达到10%以上的城市更是达到29个。其中广西梧州,广西贺州,湖南邵阳,辽宁盘锦,内蒙古乌兰察布,黑龙江佳木斯,四川广元,湖南湘西罚没收入占税收比重都达到15%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达到29%以上。最近几年在财政收入并不乐观的背景下,各地的罚没收入更猛。这些罚没收入的快速增长虽然可以增强地方的财政支付能力。毕竟当前大环境并不太好,很多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都面临收入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况。这时候各地更应该做的是给予企业更多的包容和支持,而不是落井下石。一些不合理乱罚款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更关键的是会破坏市场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的发展信心。还好,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乱罚款的严重所在,所以国家一再强调要加大对乱罚款的处罚力度。现在国家发改委已经明确表示,对于那些罚没收入增长比较快的地方,随时有可能进行督查。在国家出手之后,各地方乱罚款或许会有所收敛,这无疑是在给企业和居民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