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殇:写在第十一个国家公祭日

文摘   2024-12-13 17:05   山东  

每年的12月13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同胞。这是一段无法抹去的伤痛,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深深镌刻的一道伤疤。87年前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不仅是人类历史的黑暗时刻,也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悲怆与警钟。

南京的伤痛,是民族的共同记忆

十里秦淮、金陵一梦,87年前的南京城虎踞龙盘、钟灵毓秀。随着日军的铁蹄踏入这片土地,一场灭绝人性的屠杀迅速将这座城市推向深渊。那些被践踏的生命、被摧毁的家庭、被撕裂的历史,像一道深深的裂痕,永远印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彼时的南京,不再是人间,而是地狱。

蚀骨之痛、民族之殇,当祭之以国。南京的痛,不仅属于那座城市,也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正如血脉将我们连接,历史也以它不可磨灭的方式塑造着民族的记忆与认同。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到国内外数不胜数的文献档案,铁证如山的史实一次次提醒我们,这样的历史,并非仅仅属于南京,也不仅仅属于中国,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伤口。

南京站前被炮火击中的中国房屋残垣  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时间会流逝,但历史不会消失。今年7月,随着99岁的幸存者周智林离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照片墙上亮着的灯已不足三十盏。这些灯终会熄灭,但这段历史却不会因此淡去。历史的真相需要被代代相传,只有不断追忆和传承,才是对死难者最深沉的告慰,也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让历史的真相走向世界

历史的真相不容歪曲,但总有人选择回避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试图美化侵略历史,否认战争罪行,这种态度令人遗憾且愤怒。与德国对待二战历史的深刻反省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一些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的行为,无疑是在撕裂历史记忆的伤口。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没有退缩,而是用更加坚定的行动捍卫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相关历史档案一次次被提交至国际机构,那些铁证如山的罪行让否认者无地自容。同时,通过电影、纪录片、书籍等多种形式,这段历史被更多国家的人民所了解。

历史属于过去,但影响着未来。让更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

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部分)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警钟还须长鸣

近年来,网络上“精日”分子时有出现,他们侮辱民族记忆、亵渎英雄人物,试图以虚假信息挑衅大众底线;影视剧中曾一度流行的“抗日神剧”,将这段沉重的历史戏谑化、荒诞化,无视受害者的痛苦。这些行为,不仅刺痛了民族的神经,也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历史虚无主义是何等的危险。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留言墙上,“和平”是出现最多的词汇。和平不是从天而降的,它需要付出代价、需要强大的守护者。近代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会被欺辱。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从推动全球抗疫合作到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声音愈发响亮。

国家公祭日不仅是追思,更是警示。我们不仅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初心,更在新时代里寻找力量。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正是对那段历史最有力的回应。

历史的回响一定要更清晰

今天的南京,早已脱去了战争的创伤,成为一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现代化都市。然而,那段历史的记忆却从未离开这座城市。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和平大钟的钟声从江东门广场传出,这钟声不仅是对死难者的悼念,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历史,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历史。国家公祭日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铭记历史、守护和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凝视过去,面向未来,共同捍卫和平的尊严,让这段历史的回响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警钟与力量。

愿这样的钟声永远回荡在人类的心灵深处,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也提醒我们肩负起守护和平的共同责任。

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悼念,是为了生者的清醒;国家公祭日,是中华民族对历史最深沉的敬意,也是对未来最深刻的承诺。

编审:刘京祥  安祥娟  车霏雨

欢迎点击关注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yqxwcbj@jn.shandong.cn

济阳宣传
讲好济阳故事、传播济阳声音、擦亮济阳名片、树立济阳形象、凝聚济阳力量、展现济阳担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