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强调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走在前、开新局”,提出“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大力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等。济南市委、市政府锚定“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济阳因济水而名、伴黄河而兴、居泉城而盛。神奇的北纬37°穿境而过,奔腾的岁月长河沉淀了无数的历史资源,赋予了济阳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彰显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济阳着眼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禀赋,围绕“一河一线一新区”(“一河”即黄河,赋予了济阳全市最长岸线和深厚文化底蕴;“一线”即北纬37度黄金纬度线,赋予了济阳秀丽自然风光和丰饶物产,国字号农产品和特色美食令人回味无穷;“一新区”即济阳是省会新区,毗邻起步区,是全省唯一的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特色人文基因,打造“济阳@黄河”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济阳@黄河”是济阳在落实文化“两创”过程中的创新表述。“济阳@黄河”通俗讲就是“黄河,黄河,我是济阳,我是济阳”这样一种呼叫,实质上是通过“@”这个联结符号,来实现一种“有机联系与互动机制”的构建,就是要在济阳与黄河之间,强化“有机的联系”,强化“积极的对话与互动”。“济阳@黄河”文化品牌的打造,对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城市软实力提升,促进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迸发产生积极作用。
一、济阳区文化“两创”资源基础及任务目标
(一)济阳区历史文化与自然禀赋基本情况
济阳于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置县,因位于古济水之北而得名。济阳隔黄河与省会济南相望,黄河、徒骇河、徒马河穿境而过,河道纵横、水源丰富,地势平阔,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濒临黄河(古时的济水、大清河),为水运之要津、陆路之要冲,历来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门户。
济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一座人文之城。济阳自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活动足迹,文明数千载。2500年多前,至圣孔子游历济阳、聆听韶乐,留下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美谈。千百年来,济阳涌现出了高风亮节的郉义、经学大师张尔岐等一批历史名人,养育出了不畏强暴的孙九龙、智勇双全的姚殿同、视死如归的傅怀伦等英雄先烈。
济阳境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济阳有大汶口时期玉皇冢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台子遗址、西周贵族墓群、闻名遐迩的孔子闻韶台遗址,还有展现大汉雄风的三官庙汉墓、雕贴精美灰雕的民国建筑群卢氏旧居等20余处文化遗址。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有始创于“龙山文化”、传承至今的黑陶工艺,更有形成于夏商时期、享誉海外的国家级非遗鼓子秧歌,这些民间技艺不仅是工艺的展示,更承载了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
济阳与黄河有着深厚的血脉联系。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与济阳产生联系。特别是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海,自西南而东北流经济阳的崔寨、回河、济阳、曲堤、仁风等5个街道(镇),于仁风镇老桑渡村出境入惠民,过境长度56.5千米。济阳是黄河下游地区流经长度最长的区县,也是唯一一个中心城区紧邻黄河的区县。济阳人民在认识黄河、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逐渐塑造了开拓奉献、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黄河岸边的千年生活实践,具化为黄河文化鲜明的特色建筑、艺术风俗,如黄河千年遗韵——三官庙汉墓、黄河滩区的特色建筑——高台民居、黄河之舞——济阳鼓子秧歌、黄河母亲的馈赠——沙土裤等,无不带有黄河的烙印。
济阳地处北纬37度黄金纬度线,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细风吹雨弄轻阴”的平原美景抬眼皆是;60公里的黄河岸线,3万公顷的林地覆盖形成了“九曲黄河万顷绿”的独特景观。济阳生态农业发达,“一镇一品”特色鲜明,曲堤黄瓜、仁风西瓜、黄河稻米闻名全国,“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意境让人流连忘返。
不管是地理优势、历史文化还是得天独厚的黄河禀赋,都为济阳推进文化“两创”提供了丰厚土壤,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现代文化提供了独特条件和无限可能。
(二)文化“两创”任务目标
在“济阳@黄河”文化品牌探索与实践中,济阳区以打造“黄河以北文化高地”为目标,锚定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主题,努力延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研究推广、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销售体系搭建、‘济阳@黄河’主题文化论坛交流”三条主线,积极打造黄河文化“两创”的“输出地”“孵化器”“智力库”,着力推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济阳区文化“两创”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深化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打造文化“两创”的“输出地”
儒家文化教化、黄河文化浸染,让济阳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优秀的黄河文化焕发生机,济阳区聚焦“济阳@黄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主题,对济阳闻韶文化、黄河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组织开展地域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推广。
一是成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简称“文促会”)。文促会设立7个研究委员会,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着眼点,对济阳闻韶文化、非遗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手工艺等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阐释,开设专属公众号宣传展示传统文化精髓。目前已撰写刊发《经学大师张尔岐的教学制学生涯》《传承黄河文化 坚定济阳自信》《济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路径研究》等研究成果300余篇。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千年一脉闻韶台》已完成二次校稿,拟于近期印刷。
二是联合山东大学建立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基地。基地以山东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济阳街道董家村为依托,积极开展多角度、多领域的研学行动,汇聚高端资源,为更好挖掘儒家文化和黄河文化内涵提供了智力支持。目前正积极对接山东大学,为设立“济阳@黄河”课题研究做准备。
三是开展主题文化创作活动。全市“百名作家写黄河”活动中,济阳6篇作品榜上有名;以济阳与黄河的历史缘分为主脉,编纂出版《济水之阳·黄河故事》大型读本,通过近200个故事,全方位展现济阳人民与黄河的过去与现在,诠释黄河文化赋予济阳人民的优秀文化基因。
四是成立书法、音乐舞蹈、摄影、美术、文学创作五大协会。协会吸纳300余名专业会员,举办各类展览、公益培训、摄影比赛、舞蹈大赛等主题服务活动200余场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参与“济阳@黄河”主题文艺创作,从不同纬度深入挖掘济阳深厚文化底蕴,不断推动文学成果创造性转化。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苏兰获得济南市“海右”宣传文化领军人才称号,摘得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奖项,她创作的农民画《黄河情·盛世欢歌庆丰年》获得民间文艺类三等奖,三幅作品《山海经系列插图》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书香中国——中国第三届插图装帧艺术展览”;济阳区作协会员线上线下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首),济阳本土作家齐建水的长篇小说《粮安天下》入选济南市“海右文学”精品工程第三批扶持作品,杜秀香《〈典籍里的中国〉之我观汉书篇》获第二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一等奖。
五是打造济水韶音博物馆。依托深厚的闻韶文化资源,济阳区成功打造了目前山东省内黄河以北最具民俗特色、面积最大、展品最全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济水韶音博物馆。博物馆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线,内设闻韶书院、古镇春秋、济阳老粗布等二十余处展厅,上至几百年,下至近现代的各种老式家具、家电、瓷器、农具、书籍等,几乎囊括了北方农村所有的生活起居和日常用品,成为黄河农耕文化沉浸式体验打卡地。以该博物馆为核心游览点,济阳区打造了十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日参观量上百人次,越来越多的地域历史文化逐渐走进大众的烟火生活。
(二)建立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销售体系,打造文化“两创”的“孵化器”
立足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济阳区强化“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指导思想,突出“文化+市场+产业+融合”发展定位,以“济北手造”区域文化品牌打造为突破,搭建“八个一”工作框架,助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活化传承,积极赋能乡村振兴。
济阳以济水根脉为主线,对标“山东手造”这一省级文化名片,以“济北手造”为主打品牌,积极盘活手造资源,成立山东济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成1000余平米的“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遴选黑陶、刻瓷、柳编、老粗布等60个展览品种、300余件手造产品纳于其中,“济北手造”主打产品10类,包括黑陶、老粗布、黄河五彩陶等200余件,并专门设置手造技艺展示体验区,全面提升了手造技艺可观、可感、可欣赏的艺术魅力。
我们将传统非遗资源和现代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实施“传统工艺+”行动,支持黄河五彩陶制作技艺改良创新,创新研发“黄河五彩陶瓶”和12类石渡陶系列饮具,让更多文创产品符合时代需要、反映时代精神;与各大院校顶级设计师合作,结合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元素,创造出一系列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例如,成功将手工编织技艺应用于现代家居装饰品,引导济阳剪纸将非遗技艺作品转印至日常生活用品,为“济北手造”传统手工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现代创意元素和市场消费导向。
“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前端连着手造产品加工制造,包括22个加工企业、56个专业合作社、1900余个个体加工户;后端连着市场销售,打造“农村胖丫”等5个线上电商平台,建立23个线下销售专区,建成2处“济北手造”生活馆,不仅展示了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还提供了优秀传统手造技艺与现代文明相互链接、互动体验的平台。2023年以来,“济北手造”在各大手工艺博览会、展销会、节庆活动频频亮相,先后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国际泉水节、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吸引参观者150万余人次,“济北手造”品牌迅速叫响。2023年,中心实现直接营业收入近千万元,带动全区特色产业销售及研学收入近亿元。
“济北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的建立是济阳区激活传统手工艺资源的一个创新举措。按照“八个一”工作框架,成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注册山东济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搭建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打造“济北手造”区域文化品牌,明确济北手造十大主营产品,专门组建“济北手造”工作推进专班,有效保障了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济阳正积极探索“济北手造”市场化运作新路径,积极助推文化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济北手造”文化“两创”品牌受到了中央及省市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济南日报头版头条,山东电视台“晚间新闻”栏目头条,济南电视台新闻栏目及省市10余家主流媒体对“济北手造”工作给予深度报道,部分区县及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前来参观学习。“农村胖丫”等本地网红前来打卡宣传并直播带货,“济北手造”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赢得了基层群众的高度认可。
(三)强化“济阳@黄河”文化论坛交流,打造文化“两创”的“智力库”
济阳区成功举办“济阳@黄河”文化论坛,从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黄河文化在济阳的历史积淀、黄河文化与济水精神等多个方面,对黄河文化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为如何讲好黄河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益借鉴;举办“济阳@黄河”主题文化公益大讲堂,常态化宣讲黄河文化;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利用史志典籍,对黄河文化进行了不懈探索和挖掘,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为将“济阳@黄河”文化论坛的理论动力转化为积极实践,助推文化效益最大化,济阳立足当地农业特色和丰厚文化底蕴,助力回河彩塑、“小磨香油”、“浆水豆腐”等手造技艺项目发展壮大,鼓励现代文旅企业创新发展,重点将手造销售体验和旅游研学相结合,着力构建“济阳@黄河-济北手造”研学旅游体系,以“品味四季 乐享济阳”为主题,围绕“参与感经济”作文章,大力发展节庆展会经济,激活文旅消费市场。
2023年以来,济阳精心打造30个研学点位并串成10条精品研学线路,其中易丰居龙格黑陶研究院、山东手造济北展示体验中心、区博物馆、济水韶音博物馆等4处旅游研学品牌基地纳入全市研学地图,济南龙格黑陶成功入选济南市级非遗工坊项目库名单,成为济南市首批市级非遗工坊。创新举办文旅资源推介会,举办仁风西瓜文化旅游节、垛石番茄研学旅游季、济阳区春季车展、济阳新市啤酒牛奶嘉年华、济阳首届啤酒音乐节、济阳回河啤酒嘉年华、闻韶圣地农民丰收节、2023济南市“冬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暨济阳区第三届番茄创意生活节等大型节庆展会活动,吸引游客67.5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7800万元;结合10条研学线路,与多家研学公司和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深入开展“文旅+研学”,积极打造“大河韶韵·研学济阳”“走济阳·看家乡”两大研学品牌。依托山东旺旺食品研学基地、山东金晔食品研学基地、长田实践教育基地、辰阳宝盛温泉基地等研学基地,积极开展历史文化、生态农业、特色工业等主题研学活动300余期,吸引济南及周边学生8万余人次前来参观体验,带动相关收入700余万元,研学旅游热度不断攀升;累计推出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文化融入文旅宣传短视频20余部,抖音、视频号点击量突破5亿次,其中“吃瓜将军‘薛仁贵’与济阳文旅局长话西瓜”短视频火爆朋友圈,以一场别出心裁的“千年对话”赋予了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济阳还组织开展“济阳@黄河”主题文化旅游展、济北手造产品陈列展、黄河生态科普展、黄河文化摄影展等系列文化活动,“楞赛的济阳年味儿”春节系列文旅活动、“济阳@黄河”全民文化艺术节、“仁风鼓子秧歌展演”等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群众性小戏小剧”接连不断,越来越多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在现代烟火生活中“活”起来、“动”起来,文化“两创”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2024年,济阳区以“泉”在济南系列活动开展为契机,聚焦市级拳头产品,充分结合济阳特色,积极打造网红打卡场景、美食消费场景、文旅体验场景,高密度策划宣传活动。其中,农业嘉年华活动吸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农业日报、人民网等30余家中央和省市媒体广泛报道。制作“水韵济阳 鸟的天堂”“风味济阳—把子肉”以及济北手造系列精品短视频60余条,累计播放量破百万,9条短视频入选“泉”在济南系列精品素材库;仁风富硒西瓜主题微短剧《见·笑》引发全网热烈反响,浏览量累计达50万余人次。“济阳@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济阳区开展文化“两创”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打造“济阳@黄河”文化品牌,既是统领济阳优秀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品牌战略,又是时代背景下济阳助推黄河流域重大国家战略在济南落地生根的文化实践。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济阳区从人才建设、守正创新、宣传引导和机制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总结有关经验及启示如下。
(一)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文化“两创”的强力支撑
2022年以来,济阳成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会,联合山东大学设立了儒学与黄河文化研学基地,面向全区内外吸收了90多位文化研究高素质人才,打造了一支有情怀、有能力、有格局、有影响的重要文化研究团体;继山东省青少年宫“济阳鼓子秧歌传承基地”建成、济阳鼓子秧歌国家级传承人姚大新被省青少年宫聘为艺术总监之后,济阳区又与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开展合作,济阳鼓子秧歌国家级传承人姚大新受邀前往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省青少年宫、山东体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多所高校指导授课,为传承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储备了更多“青春力量”,为推动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二)守正与创新并重是推进文化“两创”的强劲动能
济阳积极做好“文化+”融合文章,强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挖掘、惠民服务、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手造产品提档、旅游线路打造、研学活动开展中“活”起来、“动”起来,带着优秀的历史基因、崭新的时代面貌走进现代生活,以可亲、可感、可及、可用的物化特征,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立体化宣传是推进文化“两创”的有力抓手
全媒体时代,必须坚持移动优先策略,通过构建跨媒体、跨平台、跨领域的协同传播体系,牢牢掌握舆论引导、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与主导权。“济阳@黄河”文化系列行动积极抢占移动互联网阵地,通过中央、省市媒体及各级客户端集中宣传报道,图文并茂、视频直播等形式的短精文化宣传品层出不穷,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现代大众视野,用现代文明视角演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迅速扩大了“济阳@黄河”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极大提升了优秀文化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四)机制健全是推进文化“两创”的根本保障
在深化地域历史文化研究,推动文化“两创”过程中,济阳坚持“党委主导、政府引导、文化引领、市场推进”联动推进机制,凸显企业主体、引导社会参与。济阳将“济阳@黄河”文化发展战略与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相结合,党委主导成立“文促会”,设立“济阳@黄河”城市软实力发展基金,为文化研究促进系列行动提供资金保障。政府指导、监督济阳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及阐释工作,多方搭建平台和载体,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源动力。山东济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文化发展引领团队和市场主体,实行“专业公司+展示中心+系列产品+市场运营”的一条龙营销模式,强化对手造产品的保护研发、创新提质及包装营销,强化对手造企业的经营指导、规模拓展和市场运作,有效助推传统手造产品与现代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积极助力文化效益向市场效益的有效转化。
四、济阳区文化“两创”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力和原创力不足
“济北手造”要实现市场化发展,就需要传承与创新并重,需要产品“量”和“质”的双重提升。手造的灵魂是传统手工技艺,而手工技艺的传承,需要历史背景和文化实践的双重附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吃功夫、重实践、见效慢”制约着手造产品“量”的增加。而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大量的年轻人更喜欢用数字化、高科技手段来演绎文化,展示手工技艺,而对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深邃内涵掌握不够、不透。文化支撑的不足,体现为工艺创新能力的不足,“手造产品呈现简单、肤浅,缺少灵魂”是当代手造技艺面临的发展困境,制约着手造产品“质”的保障。如何既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又能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资金和人才短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两创”需要深耕根系、久久为功,这项事业周期长、要求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比如,文化“两创”的落地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创作、市场营销等方面。然而,文化产业目前尚属于新兴产业,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人才缺乏也是制约文化两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化“两创”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创新的人才,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涉及艺术、设计、营销、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然而,目前这类人才在市场上非常紧缺,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更是“一才难求”。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产业链各环节的高层次人才,文化“两创”步伐受到很大制约。
五、推进济阳区文化“两创”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应注重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又要注重吸收现代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文化“两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侵权行为,保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二)深化科技创新,推动融合发展。通过实施“文化+”行动,把文化带进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鼓励文化企业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强化文化产品研发与创新,使其更具创意和吸引力。比如,设立济阳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闻韶奖”,对“济阳@黄河”主题文化研究创作成果进行集中评选奖励,强化优秀文化创新作品全媒体传播,推动文化“两创”遍地开花。
(三)拓宽融资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为文化“两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比如,立足济阳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亮点,积极筹建“济阳@黄河”文化发展基金,为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系列行动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文化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人才的创造活力和潜力,夯实文化“两创”人才根基。
(四)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注重文化品牌建设和推广,通过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品牌引领持续强化文化产品的深厚内涵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文化效益最大化。
编审:刘京祥 安祥娟 贾倩倩
欢迎点击关注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jyqxwcbj@jn.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