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印强谈《裴岑碑》临创,避免隶书投展“千人一面”

文化   2024-11-22 16:20   湖北  


深入传统 努力开荒
——《裴岑碑》临创小记
■冯印强

传统碑帖是书法传统的一部分,广大书法作者的书法研习之路也是据此展开和不断深入的。但是,面对印刷技术精湛和数字化资源无比丰富的今天,任何传统碑帖都不具有隐秘性,它们俨然已经成为广大书法作者随手可得的共享书法资源了。那么,面对传统碑帖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我们就不得不做出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根植传统基础上的出新?

《裴岑碑》拓片(局部)

实际上,没有根植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出新。所以,我在前些年提出了“深入传统,努力开荒”的书法学习思路,就是考虑到面对随手可得的传统碑帖,要想走出属于自己的创作出新路径,可能唯一的出路也就是“深入传统,努力开荒”了。在这里,“深入传统”就是深入传统碑帖中寻求其他人未曾探索到的审美元素;“努力开荒”就是结合自身的审美诉求,把这些审美元素从传统碑帖中提取出来,进而转换为自己的笔墨表达。

冯印强节临《裴岑碑》


一本《张迁》,一本《石门》,或者一本《礼器》,我想每一个写汉碑的书法作者案头都有起码不止一个版本吧。那么,如何从这些随手可得的传统书法碑帖中,提取出来别人未曾发现的审美元素?进而如何完成自己的笔墨表达,最终形成迥异于别人的创作面目或风格呢?我觉得,到这个层面已经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了。如果从这个层面再往上走的话,不但需要方法和思路,更需要天赋。但并不是每一位书法作者都具有书法天赋,何况天赋也有高低之分呢。于是方法和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天赋是天赋予的,只能逐步发现,而方法和思路则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所以,当大家都在扎堆写《张迁》《石门》《礼器》《鲜于璜》等传统经典汉碑的时候,当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祀三公山》《石门颂》或者秦简的时候,如果自己虽然对这些碑帖钟爱有加,但一时也找不到基于这些碑帖“努力开荒”的创作灵感和表达路径时,不妨寻找一下被人忽略的传统碑帖,以此来尝试寻求“不与人同”的创作面目。我在想,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开荒”呢?起码,这样做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书法展中所谓的“千人一面”。比如说我这次所选择的《裴岑纪功碑》,就是考虑到了此碑目前不被大家留意或重视这一因素。

《裴岑碑》不被大家留意主要是该碑地处边陲西域的新疆巴里坤,加上该碑字数较少,字迹又有些模糊不清。该碑内容为记载东汉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在巴里坤诛灭北匈奴呼衍王的壮举。该碑高160cm,宽60cm。碑身有残,但碑面尚完整,共刻文6行,每行10字,共60字。裴岑此战之前,东汉与北匈奴已经多次交手,但始终没有完全歼灭之。裴岑此战,阵斩呼衍王,克敌全师,取得大胜,解除了北匈奴的长期威胁。勒石纪功,理所当然。但这一历史事件竟然没有文献记载,原因可能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官方档案损失严重,由此造成此事失传。于是,此碑就成了这一事件唯一的文献记录。史料价值,远远高于书法价值。

康有为对《裴岑碑》评价极高。他认为汉隶中有篆、楷、草三体,《褒斜》《裴岑》为隶中之篆;《孔彪》《张迁》为隶中之楷;《冯府君》《杨孟文》为隶中之草。他接着说:“先看书体,字为古隶,虽为隶书,但颇有篆籀之气,生简并存,古风浓郁;次看用笔,以方折笔法为主,端正硬朗,糅杂篆笔之婉曲,无汉隶之明显波折;再看结体,轮廓短于篆而长于隶,介于篆之长形向隶之扁形过渡阶段,简练苍劲,坚挺古茂。”康有为对《裴岑碑》的评价,我是认同的。

尤其是《裴岑碑》在结体“短于篆而长于隶”的情况下,章法上上下字距有意拉长,由此造成左右密而上下疏的审美效果。这在基本都是在方格中书写的汉碑中,确实有其独特的一面,开清代隶书上下字距拉长之先河。似汉碑之整肃端庄却又结体宽博,似《褒斜》之苍劲古茂却又浑朴硬朗。以上是我选择《裴岑碑》作为临本的思考。考虑到《裴岑碑》点画相对单一,所以在临帖的时候有意增加了些许墨色的变化。创作时在其整肃端庄的基础上略微增加了一些欹侧的变化,以期打破略显平整的局面。

冯印强以《裴岑碑》笔意创作的作品


供稿:2024年《书法报》第44期 13版
责编:印兆麒







国展培训内参大合集

全面收录来自中国书协举办的

全国性书法展览入展获奖作品

投展必备参考资料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书法报
源于笔墨,归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