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篆书入展作品集评

文化   2024-11-21 17:26   湖北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篆书 


顾可仑 安徽
篆书中堂 文曰:“汉元延元年长安共厨铜三斗鋗第廿枚。”出新郑县郭店西周世宗庆陵,黄思堂丈宰是邑时,以二万钱购得之,载大兴翁学士《两汉金石记》。学士近为文后山书三斗鋗斋扁,仪征阮氏《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九载此鋗,是时尚未归后山也。

    
 评委点评 


邵佩英(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评委、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此件汉篆作品是以汉瓦当文、汉印文为取法,以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汉元延鋗》的题跋文字为书写内容创作的一件八尺巨制,作品后面作者以朱液(或朱砂)缩小抄写,最左侧改用章草简介作品标题、原文作者,并作简要评价。大字正文与小字朱文笔法以方折为主,兼用圆转。字形大小参差不齐,用笔或干或湿、或浓或淡,上下、左右结构强调或窄或宽、或大或小,使整件作品活泼多姿,读之观之轻松自然。


赵山亭(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评委、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该作品主要取法汉代权量凿刻文字,兼纳两汉及前后时期其它汉砖等遗存文字融合而成。全幅由三个部分组成,六行正文作主题部分,用汉篆墨书,案语两行作配合,汉篆朱砂书之,落款两行以章草为主,夹杂一些行楷,墨书为之,总体配合相得益彰。字法上以方为主,少数字或竖长、横扁,依字之疏密、狭阔而赋形。笔法上以中锋为主,时或铺毫,时或作方笔,运笔较为匀速。墨法上,由于作者使用槽底长纤维色宣,涨墨效果较适中,枯笔处较苍茫,由此产生古朴气息。于整篇、整行、行间、字间及单字内部,时或产生一定的疏密对比,缓解了视觉疲劳。


若论不足,一是个别字由于过度强调方势、方笔,显得刻板,宜增加一些圆的意味,如“得、翁、近、古”等。二是行距与字距过于均匀,使浑然一体的效果略受影响。三是两行落款未全用章草,古朴气息与艺术格调被减弱,似有不妥,视觉上宜在“曰”与“汉”之间位置。





 学术点评 

朱 琪(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审读委员,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本届国展作者中顾可仑是比较独特的一位,他是安徽地区篆书、篆刻双项入展作者,作品也呈现出书印同参、互为生发之面貌。这件入展篆书作品以诏版权量等秦汉金文以及玺印文字为基调,风格沉稳朴质。作者在书写内容上选择了金石题跋,以金石文字书写这样的内容,在字源上能够得到更多视觉认同,审美上也更具亲和力,这正是作者心思敏锐的一面。作品在充分保留汉金文古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涨墨、枯笔、飞白的变化元素,显得疏密分明、错落自然、欹侧多变。正文之外的朱笔补注与章草落款又产生出区别于正文的新形式,是篆书作品中正文、题跋与落款三者关系处理得比较和谐的例子,显示出作者对作品形式构成的笃定。总的来说,这是一件既崇尚雅正,又能汲古出新的作品。唯一瑕疵是第二行“出”字中间长竖应一笔贯通而不是截断,目前写成两个“山”形相叠,偏离字理,在秦汉金文中也未见。


冉令江(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审读委员):此件作品取法汉金文,以隶法写篆,用笔方中寓圆,以中锋均匀运行,线条含蓄饱满,方峻古朴,尽显金石之气。单一均匀的线条容易造成程式化的问题,只有在线条方向、长度、位置和组合方式上进行巧妙的变化,才能在均匀中表现参差,在不变中表现变,以空间的变化来避免僵化和程式。此件作品的字形结构在保持方整的基础上,有意通过线条组合方式和结构部件的位移来表现结构布白和字形体势的欹正之变。如“郑”字“邑”旁的整体上移,“时”字“寸”部的左向偏位,“记”字“己”旁的上移等,使其在静穆端严之中更具动态,在均衡中彰显疏密。在整体章法上,该作采用纵成行横不成列的布局方式,有意通过字距的拉伸来表现章法的疏朗,但这样也给整体气息的贯通带来困难,作者通过字形体势之间的呼应关系,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题跋落款中,作者运用布局紧密的朱砂色汉金文题跋和章草落款,与主体内容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使其形式更富于变化。





 读友点评 

石 松(甘肃省书协会员):该作第2行的“郑”字左旁“奠”下之“丌”部移至整个字下,字形不妥。第2行的“郭”字在《释源》中有三十余种写法,用字不准。第5行“识”字用字不准。此作从秦汉古玺中取字,有一定的“金石气”,但气韵乏贯通。中间一行红色落款极不协调。



供稿:2024年《书法报·书画天地

45期 9版

责编:刘娟







《书法摹临两用帖》
字帖出版的全新形式“革命性”突破
针对当代书法学习中出现的间题而出版
方便学习书法者回归传统学习方法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书法报
源于笔墨,归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