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辆急救车的“呼救声”划破寂静的夜空,载着一名心梗患者飞速驶入急诊科,被一群医护人员紧急推进介入室抢救。在南昌市人民医院,这样的“午夜大抢救”场面每日都在上演,把一个个病危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每一个生命重获新生,背后离不开急诊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的默默坚守和辛勤付出,他们是患者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底蕴深厚
1984年,南昌市人民医院成立急诊科,至今已有40年时间,是省内最早成立急诊科的医院之一。成立之初,由内科承担急诊任务,由各个科室选派医生到急诊科轮转坐诊。1997年,医院成立了专业的急诊科团队,从此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同时,急诊科设置了20张床位,建立了抢救室、留观病房,配备了一些抢救设备,主要救治医院周边普通急诊病人和中毒患者。
经过40年的发展,急诊重症医学科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日益凸显,历年来承担了多起突发群体食物中毒、气体中毒及重大交通事故伤员的抢救任务。“科室现有医护人员170余人,开放住院病床30张、重症床位46张,救治人数和救治能力在市级医院前列。”南昌市人民医院朝阳院区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徐文达说。
科室现为江西省重点学科、南昌市重点学科、江西省急诊住院医生规培基地、南昌市名科、南昌市急诊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南昌市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南昌市重症医学专业主委单位。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单位之一,利用连续血液净化、人工肝等技术,抢救了大量中毒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成为南昌及周边地区的急危重症救治高地。
百炼成钢
2003年,“非典”肆虐,急诊重症团队没有畏惧,率先扛起重任,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年,科室被授予抗击非典先进集体、省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这一年,医院急诊科的呼吸机、监护仪、血液净化仪等抢救设备获得了更新,收治各个科室转送来的重症患者和120转运来的急危重症患者。2013年成功救治全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危重患者,获得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9年,南昌市人民医院朝阳院区投入使用,急诊重症医学科进入“一科两区”发展时期,形成了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救治为一体的急诊重症救治体系。新冠疫情期间,急诊重症医学科作为先锋队、排头兵,先后派出多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随州等地。方舱医院,采集核酸等地处处都有急诊重症人的身影。科室留守人员不仅要面对比平时更多的急危重症患者,而且还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随时可能出现的疫情“遭遇战”的准备。急诊重症人成为疫情防控的一道坚强屏障,科室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坚强救护
与死神赛跑,为生命守护。到医院看急诊不少是胸痛、卒中、创伤等危重患者,对于急诊重症医学科团队来说,要与时间赛跑,把危重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医院不断完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网络,构建了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建设作为创新急诊急救服务体系的突破口,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整合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药剂科、呼吸科等专家开展多学科会诊,制定科学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通过省级卒中、胸痛、创伤等三大中心的创建,急诊科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极大地提升了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南昌市人民医院抚河院区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耀飞说。科室对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各型休克、重症胰腺炎、各型中毒、多脏器功能不全、各型急慢性呼吸衰竭、严重心衰、严重电解质紊乱、重症感染等各类危重病人提供强有力保障。通过多学科深度合作,科室开展了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技术、持续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彩超置管及重症监测技术、营养支持技术、亚低温治疗、血液净化技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技术,提升了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在这里,每一秒的争取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救治都是对时间的挑战。急诊重症人365天24小时坚守在危重症抢救的第一线,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经过40年的磨砺,已经打造成了一支技术过硬、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急诊重症队伍。今后,医院将继续加大急诊重症医学科建设的力度,提升危重症抢救和诊疗能力,打造急危重症抢救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时刻守卫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贡献力量。
编辑/校对:林刘飞 任维
初审:徐文达 颜小明
审核:闵捷
审定发布: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