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医德医风教育走深走实,形成全员重视、全员知晓、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特开设『惟志惟勤』医德医风学习教育专栏,引导全院干部职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秉承“仁术慈心,修身济众”院训,以匠心、爱心、廉心,传承大医精诚,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原文】
【简介】
选自裴一中《裴子言医》卷一。裴一中(生卒年不详),字兆期,号复庵,浙江海宁人,明清之际的医学家。《裴子言医》是一部医话,他有感于当时“唯是医教衰,而医日流于弊”而撰就此书,将他的医学心得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语译】
医学为什么被称为仁术?仁就是天理,就是众生的本原。仁是能够感通物我、使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德性。医者以救人活命为心愿,看待病人的病情如同自己罹患一般。凡是有病人求治,应当努力救治,无异于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不要回避风雨寒暑,不要顾虑远近晨夜,不要在意贵贱贫富、情感喜恶、关系亲疏,都应当尽力施救。即使病人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不可挽回,也要竭尽心力地救治,以求万分之一的生存机会。医家这样做,其心便能够通彻天地、统摄万物,达到大公无私的圣贤境界。医家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怎么能把医学称为仁术呢?
【阐释】
“仁”是儒家宗师孔子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医乃仁术”说明了医学践行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精神。
据学者统计,《论语》记载孔子提到“仁”达 110 次之多。仁者人也,“仁”是人性关怀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惜、相敬、相爱,并由对人之博爱延伸到对万物苍生的博爱。仁者爱人,“仁”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救死扶伤为务的医药行业与“仁”有着天然的契合,“医乃仁术”的观念为医家所广泛认同。
人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医家既关注天道自然,也关注社会人伦,医家对于“仁”的理解更接近天理与生命的本原,能够沟通物我,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仁”的角度出发,医家能够换位思考,把病人的他者之病,视为自己的切身之病,从而全身心地开展施救,不计辛劳危险,不计贫富亲疏,尽一切应尽之人力。在古人看来,这是统彻天地万物、大公无私的圣人境界。
本文纯属公益目的,如有图片来源方认为侵权
请联系我们即行删除
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供稿:医德医风办公室
编辑/校对:林刘飞 任维
初审:赵琳
审核:闵捷
审定发布:吴丽萍